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47

  ..续本文上一页)《解深密经》卷3(大正16,702b10-13):「如有人以其细楔出于麁楔;如是菩萨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内相故,一切随顺杂染分相皆悉除遣。」(另参《摄大乘论本》卷3,大正3,146c18;《摄大乘论释》卷8,大正31,427b11-15)

  (4)楔(ㄒㄧㄝ):楔子。一端平厚一端扁锐的竹,木片,多用以插入榫缝或空隙中,起固定或堵塞作用。(《汉语大词典(四)》,p.1145)

  187 印顺导师《佛在人间》p.287-p.289:以分别识成无分别智:世间的知识,虽有缺陷而不能证知绝对真理,但如能根治错乱,而引向更高度,即成通达真性的出世间无分别智。有人以为世间的分别妄识,不能契见真实,反而是证悟的大障碍,所以一味诃毁分别识。不知道在没有证得圣智前,如不以世间分别识分别善恶,观察真妄,即无从修行。谁能直下从无分别处着手呢!不解不行,怎能证得解脱?所以太虚大师在〈大乘宗地图释〉中肯定的说:佛法大小宗学,无不从分别意识处下手,以此为修行的关键。若一味厌患分别识(事实上,这些人是误会佛说的「无分别」了),不用分别识为方便,不但学佛者无从信解修习,佛(出世间后得智)也就没有化世的妙用了。某些人似乎一向厌恶分别的知识,而不知人类的明了意识,为人类的特胜,而为人所以能学佛成佛的要点。如猫、犬、虫、鱼,它们也是有心识的,但它们的分别意识极弱,极简略,不能善了名言。它们的分别识既弱,私欲也不太强,分别识如为悟证的障碍,它们比我们少得多,简单得多,就该比人易悟真理了。但事实不然,佛祇说人类易成佛道。因人的意识分别力,比天还强,也唯有强胜的分别力,才能分别善恶真妄,才能痛下决心,依法观行,才能契悟绝待的真性。所以佛法不否认知识本身的缺点,但认为若舍弃了他的缺点,把握他的长处,即是证悟解脱的正因。有人认为:分别识不能契真,如再以分别识修观,岂不分别愈多,与真理愈远?这是不懂缘起相对性的机械论法!岂不见,如一木,再以一木相摩擦,似乎木积越多,而实则两木相摩,即有火生,火一生起,木也就烧毁了。又如青草,如多多堆积起来,就会生热而迅速朽腐下去。所以学佛而以分别识不断地观察,乃至于定中观察,正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法法空寂,即能契悟诸法的空寂相。在契证平等空寂中,有相的分别识也即泯绝而不起了。故佛教的破除虚妄分别识,决不是一味厌绝它,反而是以它作为引生出世间的平等圣智的前方便。这所以修习方便中,止以外有观,定以外有慧。经中常说:如以小楔出大楔一样(还有如雹堕草,草死雹消;以药治病,病愈药废之喻),没有小楔,深陷在管中的大楔即无法取出。等到大楔取出,小楔也就自然落下了。学佛以分别识观破分别,证入无分别圣智,分别也即断舍了,就与此理相同。

  188(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80-p.81):经中又有以萨迦耶见──即身见,我见为生死根本。我见为无明的内容之一。无明即不明,但不止于无所明,是有碍于智慧的迷蒙。无明属于知,是与正智相反的知。从所知的不正说,即邪见,我见等。《杂含》(卷12,298经,大正2,85a)解释无明说:「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这是从有情的缘起而论到一切的无知。但无知中最根本的,即为不能理解缘起的法性──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从不知无常说,即常见、断见;从不知无我说,即我见、我所见;从不知寂灭说,即有见、无见。其中,我见为无明迷蒙于有情自体的特征。且以人类来说,自我的认识,含有非常的谬误。有情念念生灭,自少到老,却常是直觉自己为没有变化的。就是意味到变化,也似乎仅是形式的而非内在的。有情展转相依,却常是直觉自己为独存的,与自然、社会无关。有情为和合相续的假我,却常是直觉自己为实在的。由此而作为理论的说明,即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我见,如上面所说的三见,即是「分别」所生的。佛法以有情为本,所以无明虽遍于一切而起迷蒙,大乘学者虽为此而广观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而解脱生死的真慧,还要在反观自身,从离我我所见中去完成。

  (2)《瑜伽师地论》卷9(大正30,322b-c):缘起差别云何?谓于前际无知等,如《经》广说。1、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2、于后际无知云何?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3、于前后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豫,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4、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5、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6、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7、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8、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有无知。9、于业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无知。10、于佛无知云何?谓于佛菩提,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11、于法无知云何?谓于正法善说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12、于僧无知云何?谓于僧正行,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13、于苦无知云何?谓于苦是苦性,或不思惟,或邪思惟,或由放逸。或由疑惑,或由毁谤,所有无知。如于苦,当知于14、集,15、灭,16、道无知亦尔。17、于因无知云何?谓起不如理分别,或计无因,或计自在、世性、士夫、中间等不平等因,所有无知。如于因无知,于从18、因所生诸行亦尔。又彼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19、于六触处,如实通达无知云何?谓增上慢者,于所证中颠倒思惟,所有无知。如是略说十九种无知。

  189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47-p.162):性、相二名,在佛法中是可以互用的。性可以名为相,相也可以名为性。如《智论》卷三一说性有二种:总性、别性;又说相有二种:总相、别相。虽说性说相,而内容是同一的。如《解深密经》说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而余处则称为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故性相不妨互用,如《智论》卷三一说:「性相有何等异?答曰:有人言:其实无异,名有差别」。但若性相 合说在一起,则应该有他的不同含义,所以又「有人言:性相小有差别,性言其体,相言可识」。性指诸法体性,相指诸法样相。又依论说:体性是内在的,相貌是外现的;又性是久远的、末后的;相是新近的、初起的。「性」「相」两相,含义极多,这里且略辨四类:一、约初后(远近)论性相……。二、约内外说性相……。三、约通别说性相……。四、约名(相)实说性相……。此更可分为二层去说:一、即相与可相,约一一事物的藉相知性说。……。二、即事相与理性:《智论》卷四六说:「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有为法性即无常性,一切有为法法尔如是;无为法性即寂灭性。此有为无为的常遍法性,也可说藉相而知。……。

  190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03-p.104):萨婆多部是主张生住灭同时的,换句话说:有「生」时,即有「住」,也即有「灭」。但这在自性论者,论理上是矛盾的──自性论者是不能容许矛盾的。生时有住也有灭,则此法究竟是生是住还是灭?这是一个难题。在此,萨婆多部给以「体同时,用前后」的解说。他们说:「生」起生用的时候,虽已有「住」与「灭」的体,而还没有起住用与灭用。这样,「住」现起住用的时候,「生」与「灭」同在,而生的作用已息,灭的作用未来。等到「灭」现起作用时,同样地,「生」「住」之体还现在,而作用已息。这样说生住灭同时,而又说生住灭作用不同时,似乎可以避免作用的矛盾,而又可以成立同时有「三有为相」了。但在中观者看来,「体同时,用前后」,是不可能的事。既说有前后的生等作用,为什么不许生等的体有前后?生等的体既同时,为何不许同时有生等的作用?把体用划分两截,事实上那会有离体之用、离用之体呢?所以,终不免《中论

  观成坏品》所说的:「若言于生灭,而谓一时者,则于此阴死,即于此阴生」的过失。总之,各部所说的生住灭同时不同时,困难在执有自性的生住灭。执有自性,此即如此不可彼,彼即如彼不可此,即无法解说如来「即生即灭」的缘起正理。反之,唯有无自性执,了知一切法自性空,而后缘起的即生即灭,无不成立。

  191 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195-p.196):〈观作作者品〉,说明了作业的作者不可得;〈观本住品〉,说明了受用的受者不可得;本品〈观然可然〉,是约喻总显作受者的空无自性。然是火,可然是薪;然可然就是火与薪。以火与薪,比喻我与五蕴。因此也可说:前二品是依法破,这品是就喻破。外道及小乘的犊子系,都爱用薪火喻,建立他的我。佛世破外道的神我,是以离蕴、即蕴的方法,显示我不可得。所以,他们就用不即不离的然可然喻,解救自己。…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