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梵行,何况三界!尚不乐起空无我见,何况我见众生人见!离依止法,而求解脱一切烦恼;见一切诸法本来无垢,毕竟清净,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言说!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当见有和合众!而于诸法无所断除,无所修行,不住生死,不着涅槃。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不见有缚,不求解脱:是名实行沙门。
四、释经:「实行沙门」
1、辨名义
实,是真实,胜义;实行沙门,是为胜义而修行的沙门,勿以为是一般的实行。
四种沙门中,
(1)形服沙门,不消说是不对的。
(2)威仪欺诳沙门,也许自以为修行,严持戒律,以为这才能解脱。但拘泥律行,在虚诳妄取中取相修行,并不是佛说比丘应持戒的意趣所在。
如四圣种,比丘是应受的。但佛没有说,非乞食、粪扫衣、树下坐不可;更没有说不能吃精美的饮食。可见这是取相修行,违反如来的精神,而流于苦行。
(3)至于名闻沙门,持戒、多闻、远离,也着实精进修行,应该是事理兼通。但为了贪求人的尊敬供养,只此一念,就违反了修行的根本意趣。
所以中间二类沙门,看来是很难得的,但是不足取的。
(4)佛教人发心修行、持戒、多闻、远离,一切是为了胜义。那幺,真实沙门是怎样的呢?
2、释真实沙门之内涵
有一沙门,不贪身命,何况利养!闻诸法空、无相、无愿,心达随顺,如所说行。
「有一」类出家的「沙门」,他们的真实修行,尚且「不贪」着自己的「身命」,真的生死置于度外378,一心向道,「何况」为了身外的尊敬与「利养」而修行呢!这点,就与名闻沙门不同。
他们听「闻诸法」皆「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契入一实相的三解脱门。内「心」能如实的通「达」,所以也能「随顺」空法,不起违逆心。信解空法为佛法心髓,所以能「如所说」的空义,修「行」中道正观。这样,与威仪欺诳沙门,是完全不同了!
以下,〔*为胜义而修行:三解脱门,三宝,四谛之声闻道的要门。〕
(1)约三解脱门,以明深解一切法空而修行者的心境:
不为涅槃而修梵行,何况三界!尚不乐起空无我见,何况我见众生人见!离依止法,而求解脱一切烦恼;见一切诸法本来无垢,毕竟清净,而自依止亦, 不依他。
众生为了愿得三界乐果,二乘为了愿求涅槃,而修行佛法。实行沙门是,信解生死涅槃不二,于涅槃法无知无得379,所以「不为」愿求「涅槃而修梵行」──三增上学,「何况」为了愿生「三界」果报而修行呢!不为生死,不为涅槃而修行,是无愿解脱门。
虽然信解甚深空义,但知道毕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是『但以假名说』,而不可作实法会的。所以能「不」因爱「乐」空义而「起空无我见」。于空都不起取着,「何况」空无我所对治的,众生妄执的「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等呢!这是空解脱门。
实行沙门,「离依止法,而求解脱一切烦恼」。依止是什幺?依止是依着处。有所依就有所着,有所依着就有烦恼取着,也就成为三界生死一切法的依处。因此从离依止中去解脱烦恼。
这点,如:◎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为所知依──一切法的依处,就以阿赖耶为我爱执藏,或称为『烦恼过恶聚』(集处)。380
◎中观学者以自性见为依止,也就以此解说佛说的阿赖耶。
这都说明了,依处即着处;有所依即不得解脱。那怎样才能离依止呢?就是以中观正「见一切诸法」无自性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本来无垢」;如虚空性的了无纤尘相可得,「毕竟清净」。这样的离依止法(依中观说,即离自性见;依唯识学,即『解脱应于阿陀那中求』381),精勤修行,就是如来临入涅槃,教比丘们「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了。382这是本分事,所以说自;佛也不能使你解脱,所以说「不依他」。依此法而修行,自悟自度,不取一切依止相,这是无相解脱门。383
(2)约三宝,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的心境:
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言说!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当见有和合众!
契入正法(胜义空),所以能成佛,佛是「以正法」为「身」的,名为法身,这是佛的真实。384在契入法身毕竟清净中,「尚不见」有「佛」的德相可得,「何况」取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形色」为佛呢?这是深见佛而不起佛见。
「以空」胜解而身心「远离」,如法修行,「尚不见」有「法」相可得,「何况贪着音声言说」,以经论等文字语言为法呢?文字如指月的指,能引入正法而不就是正法,所以深见法性,不会于法起见。
梵语僧伽,译义为众,含有和合的意思。出家弟子,同一法味,所以称僧。真实的僧,是理和同证。在共证的「无为法」中,「尚不见」有和合的「僧」相可得,「何况当见有」六「和合众」385(戒和、见和、利和、身和、语和、意和),而取着事相的僧呢?这是不起僧见。
这三者,是深体一性三宝,而不在事相上(化法三宝、住持三宝)取着。386
(3)约四谛,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者的心境:
而于诸法无所断除,无所修行,不住生死,不着涅槃。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不见有缚,不求解脱:是名实行沙门。
「于诸法」中,烦恼与业为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果的因缘。但在深解法空性中,烦恼与业,本自空寂不生,所以于集谛「无所断除」──集不可得。
断集,是要修正道──八正道、三十七品等。但通达一切法空,道也是性空,所以都「无所修行」──道不可得。
修道,断集,就能断生死,生死是苦谛。但实行沙门,通达生死本空,所以处生死而「不住生死」──苦不可得。
离生死以证涅槃,为灭谛。达法性空,即悟『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不离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以「不着涅槃」,或称之为无住涅槃──灭不可得。
从中道正观以观四谛,都无所取着,即四谛不二──「一实谛」。387
※结:
三解脱门,三宝,四谛,为声闻道的要门。如为胜义而修行,与一切法空性相应而修行,就一切都无所取着。这样的深见,与法相应,「知一切法本来寂灭」,也就「不见有缚」──能缚、所缚、缚法;「不求解脱」。但这样的不见有缚,而系缚自解;不求解脱而真得解脱,「是名实行沙门」。是佛教授教诫的意趣所在,为一切沙门的真正师范!
己三 结劝
庚一 应住实行
(p.220)如是迦叶!汝等当习实行沙门法,莫为名字所坏。迦叶!譬如贫穷贱人,假富贵名,于意云何?称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叶!但名沙门婆罗门,而无沙门婆罗门实功德行,亦如贫人为名所坏。
如来开示沙门的善学不善学,当然是希望出家弟子,能以实行沙门为轨范,所以又说这结劝一科。
一、如是迦叶!汝等当习实行沙门法,莫为名字所坏。
如来先劝大众学习实行沙门:如上面所说那样,「迦叶!汝等当」然要学「习实行沙门法」;切「莫为」前三类的「名字」比丘,也就是有名无实的比丘「所坏」(害)了!
二、迦叶!譬如贫穷贱人,假富贵名,于意云何?称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叶!但名沙门婆罗门,而无沙门婆罗门实功德行,亦如贫人为名所坏。
佛举一非常有意义的譬喻说:「迦叶!譬如贫穷」而又卑「贱」的「人」,却要「假」充「富贵」的「名」称。在你的意见如何?这位贫贱人,能「称此」富贵「名不」(否)?迦叶说:「不」称。如来就说:这样,如前三类的出家人,「但名」为「沙门、婆罗门」(婆罗门的意义是净行388,佛每以真正出家修证的为婆罗门,这并非指一般的婆罗门而说),「而无沙门、婆罗门」的真「实功德行」,那也犹「如贫人为名所坏」了!
贫人到底怎样为名所坏呢?俗谚说:『真贫好过,假富难当』。有的经济已艰困不堪,但由于祖父的余风,在衣服、饮食、交际、捐助……还非充富贵不可。经济愈来愈难,无法节约,非彻底破产不可。这就是为名所坏了!
出家人,没有沙门、婆罗门的真实功德,还是贤圣僧一样的受人信施,尊敬礼拜,也就要为虚名所坏,『袈裟下失却人身』了!
庚二 勿恃多闻
(p.221)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叶!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贵药,不能将适,为药所害。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得好法药,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叶!譬如摩尼宝珠堕不净中,不可复着。如是多闻贪着利养,便不复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着金璎珞。多闻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如长者子剪除爪甲,净自洗浴,涂赤栴檀,着新白衣,头着华鬘,中外相称。如是迦叶!多闻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
前三类沙门中,第一类是不必说了。持戒、苦行、头陀、独住,这也说得多了。唯为利名而学教的多闻比丘,上面还少加评责。所以这里专约多闻的假名比丘,而劝告大家,勿要以为多闻就可依恃。389如来举了一连串的譬喻,来说明这一意思。
一、譬如有人漂没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叶!有诸沙门,多读诵经而不能止贪恚痴渴,法水漂没,烦恼渴死,堕诸恶道。
「譬如有人漂没」在「大水」中,却不知道饮水,口「渴」疲「乏而死」,这不是愚昧吗?
这样,「有诸沙门,多读诵经」典,通一切教义。佛的经法,是要我们离烦恼的;而上说的多闻比丘,虽读通一切经,「而不能止」自己的「贪恚痴渴」。虽在经教「法水」中「漂没」,还是为炽然的「烦恼」所熏迫,不得法水的滋润而「渴死」。由于烦恼炽然,多闻毫…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