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梵行,何況叁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衆生人見!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爲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衆!而于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住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四、釋經:「實行沙門」
1、辨名義
實,是真實,勝義;實行沙門,是爲勝義而修行的沙門,勿以爲是一般的實行。
四種沙門中,
(1)形服沙門,不消說是不對的。
(2)威儀欺诳沙門,也許自以爲修行,嚴持戒律,以爲這才能解脫。但拘泥律行,在虛诳妄取中取相修行,並不是佛說比丘應持戒的意趣所在。
如四聖種,比丘是應受的。但佛沒有說,非乞食、糞掃衣、樹下坐不可;更沒有說不能吃精美的飲食。可見這是取相修行,違反如來的精神,而流于苦行。
(3)至于名聞沙門,持戒、多聞、遠離,也著實精進修行,應該是事理兼通。但爲了貪求人的尊敬供養,只此一念,就違反了修行的根本意趣。
所以中間二類沙門,看來是很難得的,但是不足取的。
(4)佛教人發心修行、持戒、多聞、遠離,一切是爲了勝義。那幺,真實沙門是怎樣的呢?
2、釋真實沙門之內涵
有一沙門,不貪身命,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心達隨順,如所說行。
「有一」類出家的「沙門」,他們的真實修行,尚且「不貪」著自己的「身命」,真的生死置于度外378,一心向道,「何況」爲了身外的尊敬與「利養」而修行呢!這點,就與名聞沙門不同。
他們聽「聞諸法」皆「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願」,契入一實相的叁解脫門。內「心」能如實的通「達」,所以也能「隨順」空法,不起違逆心。信解空法爲佛法心髓,所以能「如所說」的空義,修「行」中道正觀。這樣,與威儀欺诳沙門,是完全不同了!
以下,〔*爲勝義而修行:叁解脫門,叁寶,四谛之聲聞道的要門。〕
(1)約叁解脫門,以明深解一切法空而修行者的心境:
不爲涅槃而修梵行,何況叁界!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衆生人見!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而自依止亦, 不依他。
衆生爲了願得叁界樂果,二乘爲了願求涅槃,而修行佛法。實行沙門是,信解生死涅槃不二,于涅槃法無知無得379,所以「不爲」願求「涅槃而修梵行」──叁增上學,「何況」爲了願生「叁界」果報而修行呢!不爲生死,不爲涅槃而修行,是無願解脫門。
雖然信解甚深空義,但知道畢竟空是空也不可得的;是『但以假名說』,而不可作實法會的。所以能「不」因愛「樂」空義而「起空無我見」。于空都不起取著,「何況」空無我所對治的,衆生妄執的「我見、衆生」見、「人見」、壽者見等呢!這是空解脫門。
實行沙門,「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依止是什幺?依止是依著處。有所依就有所著,有所依著就有煩惱取著,也就成爲叁界生死一切法的依處。因此從離依止中去解脫煩惱。
這點,如:◎唯識學者,以阿賴耶識爲所知依──一切法的依處,就以阿賴耶爲我愛執藏,或稱爲『煩惱過惡聚』(集處)。380
◎中觀學者以自性見爲依止,也就以此解說佛說的阿賴耶。
這都說明了,依處即著處;有所依即不得解脫。那怎樣才能離依止呢?就是以中觀正「見一切諸法」無自性空;空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本來無垢」;如虛空性的了無纖塵相可得,「畢竟清淨」。這樣的離依止法(依中觀說,即離自性見;依唯識學,即『解脫應于阿陀那中求』381),精勤修行,就是如來臨入涅槃,教比丘們「自依止」,法依止,不異依止了。382這是本分事,所以說自;佛也不能使你解脫,所以說「不依他」。依此法而修行,自悟自度,不取一切依止相,這是無相解脫門。383
(2)約叁寶,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的心境:
以正法身,尚不見佛,何況形色!以空遠離,尚不見法,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爲法,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衆!
契入正法(勝義空),所以能成佛,佛是「以正法」爲「身」的,名爲法身,這是佛的真實。384在契入法身畢竟清淨中,「尚不見」有「佛」的德相可得,「何況」取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等「形色」爲佛呢?這是深見佛而不起佛見。
「以空」勝解而身心「遠離」,如法修行,「尚不見」有「法」相可得,「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經論等文字語言爲法呢?文字如指月的指,能引入正法而不就是正法,所以深見法性,不會于法起見。
梵語僧伽,譯義爲衆,含有和合的意思。出家弟子,同一法味,所以稱僧。真實的僧,是理和同證。在共證的「無爲法」中,「尚不見」有和合的「僧」相可得,「何況當見有」六「和合衆」385(戒和、見和、利和、身和、語和、意和),而取著事相的僧呢?這是不起僧見。
這叁者,是深體一性叁寶,而不在事相上(化法叁寶、住持叁寶)取著。386
(3)約四谛,以明深解空法而修行者的心境:
而于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不住生死,不著涅槃。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于諸法」中,煩惱與業爲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果的因緣。但在深解法空性中,煩惱與業,本自空寂不生,所以于集谛「無所斷除」──集不可得。
斷集,是要修正道──八正道、叁十七品等。但通達一切法空,道也是性空,所以都「無所修行」──道不可得。
修道,斷集,就能斷生死,生死是苦谛。但實行沙門,通達生死本空,所以處生死而「不住生死」──苦不可得。
離生死以證涅槃,爲滅谛。達法性空,即悟『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不離一切法,不得一切法,所以「不著涅槃」,或稱之爲無住涅槃──滅不可得。
從中道正觀以觀四谛,都無所取著,即四谛不二──「一實谛」。387
※結:
叁解脫門,叁寶,四谛,爲聲聞道的要門。如爲勝義而修行,與一切法空性相應而修行,就一切都無所取著。這樣的深見,與法相應,「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也就「不見有縛」──能縛、所縛、縛法;「不求解脫」。但這樣的不見有縛,而系縛自解;不求解脫而真得解脫,「是名實行沙門」。是佛教授教誡的意趣所在,爲一切沙門的真正師範!
己叁 結勸
庚一 應住實行
(p.220)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莫爲名字所壞。迦葉!譬如貧窮賤人,假富貴名,于意雲何?稱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但名沙門婆羅門,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爲名所壞。
如來開示沙門的善學不善學,當然是希望出家弟子,能以實行沙門爲軌範,所以又說這結勸一科。
一、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莫爲名字所壞。
如來先勸大衆學習實行沙門:如上面所說那樣,「迦葉!汝等當」然要學「習實行沙門法」;切「莫爲」前叁類的「名字」比丘,也就是有名無實的比丘「所壞」(害)了!
二、迦葉!譬如貧窮賤人,假富貴名,于意雲何?稱此名不』?『不也,世尊』!『如是迦葉!但名沙門婆羅門,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爲名所壞。
佛舉一非常有意義的譬喻說:「迦葉!譬如貧窮」而又卑「賤」的「人」,卻要「假」充「富貴」的「名」稱。在你的意見如何?這位貧賤人,能「稱此」富貴「名不」(否)?迦葉說:「不」稱。如來就說:這樣,如前叁類的出家人,「但名」爲「沙門、婆羅門」(婆羅門的意義是淨行388,佛每以真正出家修證的爲婆羅門,這並非指一般的婆羅門而說),「而無沙門、婆羅門」的真「實功德行」,那也猶「如貧人爲名所壞」了!
貧人到底怎樣爲名所壞呢?俗諺說:『真貧好過,假富難當』。有的經濟已艱困不堪,但由于祖父的余風,在衣服、飲食、交際、捐助……還非充富貴不可。經濟愈來愈難,無法節約,非徹底破産不可。這就是爲名所壞了!
出家人,沒有沙門、婆羅門的真實功德,還是賢聖僧一樣的受人信施,尊敬禮拜,也就要爲虛名所壞,『袈裟下失卻人身』了!
庚二 勿恃多聞
(p.221)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死,墮諸惡道。譬如藥師,持藥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療治。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複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不能自利。譬如有人服王貴藥,不能將適,爲藥所害。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複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善,自害慧根。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不淨中,不可複著。如是多聞貪著利養,便不複能利益天人。譬如死人著金璎珞。多聞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複如是。如長者子剪除爪甲,淨自洗浴,塗赤栴檀,著新白衣,頭著華鬘,中外相稱。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養,亦複如是。
前叁類沙門中,第一類是不必說了。持戒、苦行、頭陀、獨住,這也說得多了。唯爲利名而學教的多聞比丘,上面還少加評責。所以這裏專約多聞的假名比丘,而勸告大家,勿要以爲多聞就可依恃。389如來舉了一連串的譬喻,來說明這一意思。
一、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諸沙門,多讀誦經而不能止貪恚癡渴,法水漂沒,煩惱渴死,墮諸惡道。
「譬如有人漂沒」在「大水」中,卻不知道飲水,口「渴」疲「乏而死」,這不是愚昧嗎?
這樣,「有諸沙門,多讀誦經」典,通一切教義。佛的經法,是要我們離煩惱的;而上說的多聞比丘,雖讀通一切經,「而不能止」自己的「貪恚癡渴」。雖在經教「法水」中「漂沒」,還是爲熾然的「煩惱」所熏迫,不得法水的滋潤而「渴死」。由于煩惱熾然,多聞毫…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