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25

  ..续本文上一页无用处,死了多「堕诸恶道」中。

  二、譬如药师,持药囊行,而自身病不能疗治。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虽有多闻,不止烦恼,不能自利。

  「譬如药师」,经常「持」带「药囊」而「行」,随时为人治病。可是「自身病」了,却「不能疗治」,这不是可笑吗?

  那些「多闻」的「人」,而「有烦恼病」,也是同样的可笑!「虽有」佛法的「多闻」,经常为人说法,却「不止」自己的「烦恼」,「不能」依佛法而得「自利」。

  三、譬如有人服王贵药,不能将适,为药所害。多闻之人,有烦恼病,亦复如是。得好法药,不能修善,自害慧根。

  「譬如有人,服」了国「王」所赐的名「贵药」品,论理是应该病好了。但由于他虽服名药,「不能将」养390调「适」,饮食等都不如法,与药力相违反。结果,不但无益,反「为药所害」,病势增加严重起来。

  「多闻」的「人,有烦恼病」,也正是这样。「得」了如来最「好法药,不能」依法「修善」。这样,多闻只是增长名利,增长烦恼,反而害了「自」己,损「害」自己的「慧根」。

  四、譬如摩尼宝珠堕不净中,不可复着。如是多闻贪着利养,便不复能利益天人。

  「譬如摩尼宝珠」,本是极清净,极神妙的。但不慎而「堕」在屎尿等「不净中」,也就「不可」再作庄严品,而带「着」在冠上了。

  「如是,多闻」比丘,本是极难得的,但一经「贪着利养」,以利名心说法,也就「不复能利益天」上「人」间了。

  五、末后还有譬说,从正反两面来说明。

  1、反面

  譬如死人着金璎珞。多闻破戒比丘,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

  「譬如死人」,臭秽不堪,即使带「着金」质的「璎珞」,也不能使他严净。

  这样,「多闻破戒比丘」,即使「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也不能成为清净;不能自利,不能利他。那应该怎样呢?

  2、正面

  如长者子剪除爪甲,净自洗浴,涂赤栴檀,着新白衣,头着华鬘,中外相称。如是迦叶!多闻持戒,被服法衣,受他供养,亦复如是。

  如来又举喻说:「如」世家的「长者子」,身家清白;再「剪除爪甲」,为洗「净自」身而沐「浴」,「涂」上「赤栴檀」香;身上再「着新」净的「白衣」;「头」上再带「着」香丽的「华鬘」。这样的「中外」──表里「相称」,才能人见人爱,受人敬重。

  「迦叶」!如「多闻」又「持戒」的比丘,再「被服法衣,受他供养」,才是身心清净,表里一致,为人天的福田,值得尊敬了!

   这一连五喻,总之是希望多闻比丘,又能持戒,依法修行,成为可敬的实行沙门。

  戊三 持戒善净不善净

  己一 不净持戒

  (p.224)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再约持戒的善净不善净来说,先说不净持戒。

  持戒是难得的,但净见──正知正见,是比净戒更重要的。凡是没有清净知见的,也就一定是破戒的了。

  如来说:「大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实际是破戒的,而看起来好「似善」净的「持戒」者。这是持戒比丘所不可不知的!那四种呢?

  一、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

  「有一」类「比丘」,能「具足」受「持戒」法。对于有所违犯的「大」罪,如波罗夷、僧伽婆尸沙等;「小」罪,如突吉罗等。391在这大小一切「罪中」,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常」怀有「怖畏」,生怕犯罪而堕落。所以对「所闻戒法」,都「能履行」,能做到「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经济生活的「正命清净392」。那可说是很难得的了!但是这类「比丘」,宣「说有我论」。主张在生死轮回,系缚解脱中,有一生命主体,叫做真我,大我,不可说我等。由于宣说有我,与佛说的无我正见相违。这「是初」一类「破戒」而「似善持戒」的。

  这为什幺称为破戒呢?依佛法说:『依法摄僧』,『依法制戒』:戒是为了令人随顺正法,趣入正法,与正法相应而安立的。如思想、主见,根本违反了空无我性的正法,那一切都与法相违,也就不成其为戒了。而且,戒(梵语尸罗)是清凉义。393而取我着相,为戏论分别根源,一切烦恼炽然所依止。如来说依戒而定而慧而解脱,为如来制戒的根本意趣。从这一根本立场来说,有我论者所持的净戒,不能依此而解脱,不能依此而得清凉,所以也就是违犯如来的清净戒了。

  二、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迦叶!有一」类「比丘」,能「诵持戒律」,熟悉律部的开、遮、持、犯394,「随」律典「所说」而实「行」。这是持律的律师了,比上一类比丘更难得!而且,他也不宣说有我论。可是内心的「身见──(我见)不灭」,一切还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能持戒,我能清净持戒,我是怎样,我要怎样。这样的比丘,即使不说有我,而思想行为一切依我见而行,「是名第二」类「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三、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有一」类「比丘」,不但「具足持戒」,而且慈心广大,不止如上的自利了。但同样的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取众生相而行慈心」,是凡夫的『众生缘慈』395。由于取着我、人、众生相,所以「闻一切法本来无生」,无我相可得,无法相可得,就会「心大惊怖」396,以为非佛所说,而进行诽毁甚深法义。像这类比丘,「是名第三」类「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四、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还「有一」类「比丘」,持戒精严,能「具足修行十二头陀」法。头陀是梵语,是抖擞的意义,这是过着极端刻苦生活的称呼。397

  十二头陀行中,

  衣着方面有二:但三衣、粪扫衣。

  饮食方面有四:常乞食、不余食、一坐食、节量食。

  住处方面有五:住阿兰若、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地坐。

  睡眠方面有一:即常坐不卧。

  这样的苦行头陀,而心中「见有所得」,以为有法可得,实有法性可证,违反了性空不可得的正法。这样,「是名第四」类「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从这四类来说,凡是取相、着有、执我、立我的,他们的知见,与世俗甚至与外道一致的,那不管他怎样持戒,也就是破戒,违反如来戒法的真义!

  己二 善净持戒

  庚一 长行

  (p.228)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不善净持戒的四类破戒比丘,已如上说;那怎样才是善巧的,清净的持戒呢?

  一、约正觉以观戒法

  1、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

  说明这点,如来又对「迦叶」说:真实的「善持戒者」,一定是「无我无我所」的;这是标要。

  从离执一边说,没有我见我所见(也就没有我爱我所爱等)。

  从契入正法说,是通达『无我无我所』,也就是我空法空性的。

  这才是善净持戒,否则执我执我所,与正法不相应,就是前面所说的破戒比丘了。

  2、无作无非作

  本着这样的净戒立场,所以说:「无作无非作」。依世俗说,戒是善净的表业──动作而有所表示的,与无表业──无所表见的。398表与无表,旧译为作与无(非)作。在这法性本空的正觉中,没有法是作的;作都不可得,更无所谓非作了。

  3、无有所作亦无作者

  由于作不可得,所以「无有所作」的戒,也「无」受戒持戒的「作者」。

  4、无行无非行

  没有能作者与所作法,也就「无行无非行」了。行是迁流造作的意思。广义为一切有为法;要略为以思心所为主的身口意行。399

  5、无色无名

  什幺是戒?有的说是表无表色,有的说是名所摄的思。也可说:身口业是色,意业是名。然从上面无作无行来说,当然也「无色无名」。

  6、无相无非相

  这样,「无相」可以表示;相都不可得,更「无非相」可得了。

  7、无灭无非灭

  以毗尼来说,毗尼的意义是灭,灭一切不如法的罪恶过失。400但在我法空性中,一切法本来不生,也就「无」法可「灭」。灭尚且不可得,自「无」所谓「非灭」了。

  8、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

  由于正觉法性,「无取无舍」,所以「无」某些法而「可取」可持;也「无」某些法而「可弃」可舍。

  ──上来约正觉以观戒法。

  二、约正觉以观戒所关涉的事件

  戒是世界悉檀。401每一类戒,每一条戒,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与人地、心物有关。约人来说,或是对社会,或是对教团,男女老少,都离不了人;广义即离不了众生。

  1、无众生无众生名

  在真实的净戒中,「无众生」可得,众生只是假名,其实假名也是不可得的,所以又说「无众生名」。这正如《般若经》所说:菩萨不可得,菩萨名字也不可得。402

  2、无心无心名

  戒是依内心而动发于外的:但在真实戒中,超越意识的卜度403,所以…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