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心」也「无心名」。
3、无世间无非世间
戒是世间法,不离地域性,而真实戒不属于地域性,所以「无世间」;但这并非说遗世独存,所以又「无非世间」。
4、无依止无非依止
戒为学佛者所依止,如佛的依正法而住一样。但这是「无依止」相可得,也「无非依止」。如着于依止或无依止,即乖失佛意。
──上来约正觉以观戒所关涉的事件。
三、如来戒学的究极意义
1、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
这样,真善净戒的,一切如法,清净不染,决「不以」持「戒」而「自高」傲的;不自高,也就「不」会以低「下」来看「他」人的「戒」行。不嫌恶他人的不清净,有违犯,以平等舍心而住。这如《般若经》说:『尸罗波罗蜜,持犯不可得故』。不着持犯相,不起高下见,也「不忆想分别此戒」,以为如何如何。
2、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
这样的善持戒,是什幺戒?「是名诸圣」──声闻、缘觉、佛「所持」的「戒行」。这是最胜妙的,如佛在菩提树下,正觉法性而成佛,即名为『自然戒』404,『上善戒』。一念般若现前,自然的心地清净,无往而不自得,所作没有不合于法的。这样与圣道相应的戒,就是一般所说的道共戒。这是不与漏相应的「无漏」;不为烦恼所缚的「不系」;「不受三界」生死果报;「远离一切诸依止法」,如不再爱、乐、欣、喜阿赖耶,不着于一切。405这样的戒,才是善净的持戒,才是如来戒学的究极意义。
【补充】:《宝积经讲记》(p.10-p.11):
戒律,本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损害他而来。律仪戒中的别解脱,重于身语的止恶。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违犯的,这一定要:「所犯众罪,心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能随犯随忏,才能保持自心的无忧无悔,戒行清净。
不过仅是身语的止恶,是不够的。戒──尸罗的义译为清凉,也重于自心的净除烦恼。释尊的略教诫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意地的种种烦恼,戏论分别,如不能远离,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净。
本经在兼说声闻行时,四沙门中的形服沙门,威仪欺诳沙门,贪求名闻沙门,不消说是不够清净的。四种持戒比丘中,说有我论的,我见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见有所得的;总之,只要是执我执法的,无论怎样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来律行的本意。因为这样的持戒者,虽好象清净持戒,而终久──今生或后世要破坏戒法的。所以本经从一般的律仪戒说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说:「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这无漏相应的,圣智相应的戒行,本经在正明菩萨道中,也深切的说出:「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不但圣者以此为体性,也是圣者以此为因性的(共三乘说为圣性。专约大乘说,就是佛性)。从慈悲不忍损他,到远离忆想分别,深入真空的戒行,为本经的要义之一。
庚二 偈颂
(p.231)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无垢无所有;持戒无憍慢,亦无所依止;持戒无愚痴,亦无有诸缚;持戒无尘污,亦无有违失。持戒心善软,毕竟常寂灭,远离于一切,忆想之分别,解脱诸动念,是净持佛戒。不贪惜身命,不用诸有生,修习于正行,安住正道中,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逮得智慧明,无暗无所有,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无此无彼岸,亦无有中间,于无此彼中,亦无有所着;无缚无诸漏,亦无有欺诳,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其心不自高,亦不以为上,过戒求圣道,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相。不以戒为最,亦不贵三昧,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空寂无所有,诸圣贤之性,是清净持戒,诸佛所称赞。心解脱身见,除灭我我所,信解于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圣戒,则为无有比。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
说了上面清净持戒,那「时世尊」为了要显示「明了此」清净持戒的深「义」,所以又重「说偈言」。
偈,即伽陀,为印度文学中的诗歌体。406凡经中先长行直说,又以偈重说,使意义更显了的,称为重颂,属于十二部经的祇夜。407
佛在这里所说的重颂,都是显了清净持戒,凡九节,可分二段。
第一段,直据持戒以明清净:
一、清净持戒者,无垢无所有;持戒无憍慢,亦无所依止;持戒无愚痴,亦无有诸缚;持戒无尘污,亦无有违失。持戒心善软,毕竟常寂灭,远离于一切,忆想之分别,解脱诸动念,是净持佛戒。
如来所说的「清净持戒」,到底是怎样的呢?「无垢」污杂染,清净得都「无所有」。这样的了无纤毫408可得的清净「持戒」,「无憍慢」心,不会以自己能持戒,或有功德而起憍慢的;心也「无所依止」,不会落入任何窠臼。这样的清净「持戒,无」烦恼根本的「愚痴」──无明,也「无有」依无明而起的「诸缚」,烦恼都是系缚。持戒非常清净,不但不犯罪,也「无」少少「尘污」的沾染;对僧众的规制,也「无有违失」。409这样的「持戒,心善」调伏柔「软」,能成法器。安住于「毕竟常寂灭」中,能「远离于一切」的「忆想」「分别」。心不为戏论410所动,所以能「解脱诸动念」。经上说:『动即为魔缚,不动为法印』411。这样的离念安住毕竟寂灭,才「是」清「净持佛戒」者。
二、不贪惜身命,不用诸有生,修习于正行,安住正道中,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清净持戒的,「不贪惜」自己的「身命」,一心为道,不会因爱着自己而作种种非法,这约不贪爱现身说。「不用诸有生」,约不贪爱未来说。有是欲、色、无色三有412,生是胎、卵、湿、化四生413。众生的造作,凡夫的持戒,都是为了未来的果报──有生。清净持戒,是不为这些生死法的。唯「修习于正行」──八正道行,不向生死,而住心寂灭。不着现未身命,一心「安住正道中」的,「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三、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逮得智慧明,无暗无所有,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清净「持戒,不染」着「世」间生死,也「不依」如幻错乱的「世法」。不染不依,「得智慧」的光「明」,自然「无」愚痴黑「暗」。「无所有」相──无法相;又「无我」相,「无彼」相──无人相。人相与法相都不可得,「已知见诸」法的真「相」,如说:『一相无相,所谓实相』414。这样,「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四、无此无彼岸,亦无有中间,于无此彼中,亦无有所着;无缚无诸漏,亦无有欺诳,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戒为波罗蜜,能登彼岸。但在清净持戒的,「无」生死的「此」岸可着,也「无」涅槃「彼岸」可住。415在生死与涅槃,彼此二岸的中间,或以烦恼为中流,或以戒等道为中流。既不着生死,不住涅槃,也「无有中间」可住。这样的两边不着,中道不留,所以说:「于无此彼中(间),亦无有所着」。心地清净,「无」种种系「缚」,「无诸漏」──欲漏、有漏、无明漏。416心无烦恼,正见一切而「无有」虚妄「欺诳」的乱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
五、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
清净持戒的,「心不著名色」,即不着精神与物质的一切境相;内心又「不生我我所」执见。这样的不着境相,不起执见,也就是总结上来的广说,「是名为安住,真实净持戒」了。
第二段,约持戒而进求究竟以明清净。
六、虽行持诸戒,其心不自高,亦不以为上,过戒求圣道,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相。
清净持戒的,「虽行持诸戒」,如比丘、比丘尼戒等,而谦下柔和,「其心不自」以为「高」而起憍慢。也「不以」持戒「为」最「上」的。不以自己的持戒为了不起,不以受持的戒行为究竟,这就能进一步的,超「过戒」行而上「求圣道」。宽泛的说,戒定慧都是圣道;彻底的说,唯有无漏慧才是圣道。佛法出世解脱的圣道特质,就在于此。如清净持戒而又能进求圣慧道的,「是名为真实清净持戒」者的德「相」。
七、不以戒为最,亦不贵三昧,过此二事已,修习于智慧,空寂无所有,诸圣贤之性,是清净持戒,诸佛所称赞。
持净戒的,不但「不以戒为最」上,也「不贵」重417「三昧」。三昧是梵语,义译等持,即正定。418戒是世界悉檀,419定是共世间学。如没有中观相应,都只是世间生死法,那有什幺可贵呢?所以,能超「过此」戒定「二事」,而「修习于智慧」。这不是世俗的事相的智慧,是胜义观慧,以观一切法毕竟「空寂无所有」为法门的。如能证入空寂无所有,那就是三乘「诸圣贤之」圣「性」。能这样,才「是清净持戒」,为十方「诸佛所称赞」。
八、心解脱身见,除灭我我所,信解于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圣戒,则为无有比。
这样的依戒而修慧,在智慧「心」中,即能「解脱身见」。不为我见所系缚,且更能「除灭我我所」而不起。这样的无我慧,能深彻「信解于诸佛所行」的「空寂法」。这样的「持圣戒」,「为」一切中最上妙的,「无有比」的了!
九、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
末了,总贯这一意义说:「依戒」修定,能「得三昧」;依「三昧能修」胜义观「慧」。与定相应的,名修所成慧。420「依因」此「所修慧」,能「逮421得于净智」──无漏的圣智。…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