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27

  ..续本文上一页「已得净智」的,能所并寂,才是「具足清净戒」。

   从如来的重颂来说,如来赞扬道共戒,而确认为应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三学的次第增上不可废,但不宜拘守于戒定。这样的圆满清净持戒,显示了戒学与慧学的合一,法毗奈耶不二。422这样的戒,才是正法,才是如来所称赞的。

  丁二 当机蒙益

  (p.237)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如来宣说真实的声闻法门,这里已告一段落。如来说法,是不会没有义利的,423所以再叙述当时声闻学者得益的情形。

  一、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

  经典的结集者,叙述当时法会的情形说:如来「说是」──上面这些法「语时」,有「五百比丘」,当下「不受(取)诸法」。于一切法不再有所取着,而「心得解脱」。经典中,或说『离贪欲故,心得解脱;离无明故,慧得解脱』424;或简要说:『心得解脱』425,这都指证得声闻究竟的阿罗汉果说。阿罗汉,离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心得解脱自在,不再为烦恼及世法所拘碍。

  二、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外,还有「三万二千人」,听了佛的开示,也「远尘离垢」426。断除见所断的烦恼(简称三结),名远尘。不起感生死报果的杂染业,名离垢。

  那时般若现前,与正法──我空法空性相应,名「得法眼净」。法是正法;法眼是证觉正法的智慧眼。法眼契证正法,不与染惑相应,法性清净,智慧清净,所以叫法眼净。声闻乘所说的法眼,与大乘所说(五眼之一)的法眼,多少不同,反而与慧眼相合。427得法眼,约证得声闻初果──须陀洹果说。428

  总之,在当时的听众中,五百位出家比丘众,已证果的圣者,得了阿罗汉。还有在家或出家,没有证悟的三万二千人,也证得了初果。在家,出家,初学,久学,都随机而得法益。

  丙二 巧说

  丁一 钝根退席

  (p.238)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坐起去。

   以下为『巧说』大科。

  一、一般的正常说法,那些自以为然的小乘学者,不能得益。所以如来又别出方便善巧,来引导教化他们。先叙说钝根的退席,如法华会上的五百位增上慢人一样。429

  二、当时,有「五百比丘,闻是」──上面所说的甚「深法」义,「心不信解,不能通达」。既不能因信顺430而起解,更不能深切的悟入,这当然对如来所说的法门,不得法味而兴趣索然431。听又听不进去,坐着也无意义,所以就「从坐」位上「起」来,离开如来与法会而「去」了。

  丁二 退席因缘

  戊一 迦叶说

  (p.239)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从坐起去』。

   佛法难闻,这些比丘是应该知道的,怎幺会在法会中间离去呢?大众也许会觉得希奇,所以由本经的当机者──大迦叶出来说起,经如来开示以说明他们的退席因缘。

  一、那「时,大迦叶」出来启「白432佛」说:「世尊!是五百比丘」,是一向重禅的,都修「得禅定」。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译,译义为静虑,是安静中思虑,思虑而又安静的定。433

  定是三昧,为心住一境的通称。

  禅也是定,但别指初禅到四禅。通别合举,叫禅定。434

  二、大迦叶说他们得禅定,是重定的根机。不但『坐禅岂能作佛』435,修禅也岂能解脱!重定而忽略慧学的根机,难怪他「不能信解」契「入深法」,就「从坐起」而「去」。这是大迦叶说他们退席,也就指示退席的问题所在。

  戊二 如来说

  己一 现缘

  (p.240)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

   如来因大迦叶说起,所以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

  先说他们退席的现在因缘:「佛」告「迦叶」:这五百位「比丘,皆」是「增上慢」人,增上慢是未得谓得。436他们修禅,以为禅是怎样的深妙。有的修得初禅,自以为证初果;修得四禅,自以为得四果。437

  自以为有修有证,究竟成办的增上慢人,佛世也不少。在佛法中,如定慧不能平衡去修学,那就定心越深,心力越暗昧,也就越不能胜解深义。438所以这些重定而以为有修有证的比丘,「闻是」──上面所说的「清净无漏戒相」──圣道戒,就「不能信解,不能通达」。

  二、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

  这虽因为他们的根钝,也因为佛法的甚深,所以说:「佛所说」的真实清净持戒「偈」,意「义」是极「甚深」的。这样深的理由何在呢?这因为「诸佛」的大「菩提」,现证最清净法界,到达「极甚深」的最深奥处(如《般若经

  深奥品》说)。439这是最深最妙,非一切凡愚分别所能信解通达。所以过去「若不」曾「厚种善根」,根钝慧薄;现生又为「恶知识所守」护440,那就难于信解了!

  什幺是恶知识441?说一切法有相──我相、法相、空相442可得,是恶知识。属于恶知识,时常听闻取相法门,习以成性,自然「信解力少」,对佛说的深义,「难得信受」奉行。五百比丘的退席,也是自有因缘,不足深怪了!

  己二 夙因

  (p.241)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着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

   现生的情形,每与过去有关,生命是这样的因果相续,所以又说到他们的宿缘。

  一、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

  「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在释迦佛以前,贤劫443第三佛「过去迦叶(饮光)佛444时」,本「为外道弟子」。他们一起「到迦叶佛所」在,存心「欲求长短」;就是想在佛所说的法中,找些话来批评,说长说短。他们的动机是不纯的,但由于如来的方便善巧,他们「闻佛说法」,觉得很有意义,「得」起微「少信心,而自」己心里想「念」说:「是佛」确乎「希有」!说的法门,真是「快善妙语」!虽然属于外道,不曾能彻底悔悟,修学佛法,但就「以是」对佛法的一念的「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三十三)天」,受天国的福乐。445

  二、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着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

  1、等到「忉利天」命「终」,因以前善念的余力,现「生」南「阎浮提」,也就是佛时的印度。446「于我」佛「法中出家」,作了比丘。这五百人,得到了过去听闻佛法的善果。可是由于「是诸比丘」,过去作过外道弟子,「深着诸见」──我、我所见,常见、断见等。

  外道都有他自己的邪僻见解,以印度来说,

  一是苦行主义,以无义利的禁戒为修行,叫『戒禁取』。

  一是修定(瑜伽)主义,以为种种深定,如无所有定,非非想定,能得涅槃,最上最妙,叫『见取』。

  安住于外道的见着中,是不容易解脱的。447

  2、这五百位比丘,前生作了外道弟子,受到异见的深厚熏染,所以「闻」迦叶佛「说深法」,虽觉得希奇难得,到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这种外道僻见的等流因果,一直到现在作了佛弟子,还是偏好禅定,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深法,甚至退席而去。

  三、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

  不过听闻了佛法,『一历耳根,万劫不失』。448所以五百「比丘虽不通达」,但「以」听「闻深法」义的「因缘力」,种下清净法种,还是「得大利益」。如过去「不生恶道」,而生(忉利)天上人间;现在「当于现身,得」彻底的觉证而「入涅槃」。这些大利益,都从过去偶闻佛法而来。

  如文殊师利菩萨,曾因反对甚深法而堕地狱。但文殊菩萨说:现在想起来,能这样的大智慧,于佛法得大成就,还是从那一次听闻深法而来。449

  所以,不论懂与不懂,信与不信,能听闻甚深法义,功德比一切都希有!

  丁三 如来巧化

  戊一 声闻不能教化

  (p.244)尔时,佛语须菩提言:『汝往将是诸比丘来』!须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语,况须菩提耶』?

   对于这退席的增上慢比丘,如来怎样巧化呢?先明声闻的不能化,以显出如来教化的胜妙。

  一、那「时,佛」告「须菩提」。须菩提是梵语,译义为善现;450在声闻法中,称『解空第一』。451如来要他去教化说:「汝往」他们那里去,「将是诸比丘」回「来!须菩提」说:「世尊!是人尚」且「不能信」受「佛」的「语」言,何「况」我「须菩提」呢?还会听我的话吗?

  二、在《般若经》中,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真是法门龙象。但只是正常的教化,遇到特殊根机,要运用特出的方便,便没有办法。这可见大乘的善巧,不是小乘圣者可及的!

  戊二 如来方便调伏

  己一 现同分身行

  (p.244)佛即化作二比丘,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

   如来自己负起了方便教化的责任。

  一、「佛即化作二」位「比丘」,与他们的身分一模一样。452而且跟「随五百比丘所」走「向」的「道」路「中」,在他们后面行去。

  二、…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