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27

  ..續本文上一頁「已得淨智」的,能所並寂,才是「具足清淨戒」。

   從如來的重頌來說,如來贊揚道共戒,而確認爲應依戒而定,依定而慧,叁學的次第增上不可廢,但不宜拘守于戒定。這樣的圓滿清淨持戒,顯示了戒學與慧學的合一,法毗奈耶不二。422這樣的戒,才是正法,才是如來所稱贊的。

  丁二 當機蒙益

  (p.237)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如來宣說真實的聲聞法門,這裏已告一段落。如來說法,是不會沒有義利的,423所以再敘述當時聲聞學者得益的情形。

  一、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

  經典的結集者,敘述當時法會的情形說:如來「說是」──上面這些法「語時」,有「五百比丘」,當下「不受(取)諸法」。于一切法不再有所取著,而「心得解脫」。經典中,或說『離貪欲故,心得解脫;離無明故,慧得解脫』424;或簡要說:『心得解脫』425,這都指證得聲聞究竟的阿羅漢果說。阿羅漢,離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心得解脫自在,不再爲煩惱及世法所拘礙。

  二、叁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此外,還有「叁萬二千人」,聽了佛的開示,也「遠塵離垢」426。斷除見所斷的煩惱(簡稱叁結),名遠塵。不起感生死報果的雜染業,名離垢。

  那時般若現前,與正法──我空法空性相應,名「得法眼淨」。法是正法;法眼是證覺正法的智慧眼。法眼契證正法,不與染惑相應,法性清淨,智慧清淨,所以叫法眼淨。聲聞乘所說的法眼,與大乘所說(五眼之一)的法眼,多少不同,反而與慧眼相合。427得法眼,約證得聲聞初果──須陀洹果說。428

  總之,在當時的聽衆中,五百位出家比丘衆,已證果的聖者,得了阿羅漢。還有在家或出家,沒有證悟的叁萬二千人,也證得了初果。在家,出家,初學,久學,都隨機而得法益。

  丙二 巧說

  丁一 鈍根退席

  (p.238)五百比丘聞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達,從坐起去。

   以下爲『巧說』大科。

  一、一般的正常說法,那些自以爲然的小乘學者,不能得益。所以如來又別出方便善巧,來引導教化他們。先敘說鈍根的退席,如法華會上的五百位增上慢人一樣。429

  二、當時,有「五百比丘,聞是」──上面所說的甚「深法」義,「心不信解,不能通達」。既不能因信順430而起解,更不能深切的悟入,這當然對如來所說的法門,不得法味而興趣索然431。聽又聽不進去,坐著也無意義,所以就「從坐」位上「起」來,離開如來與法會而「去」了。

  丁二 退席因緣

  戊一 迦葉說

  (p.239)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坐起去』。

   佛法難聞,這些比丘是應該知道的,怎幺會在法會中間離去呢?大衆也許會覺得希奇,所以由本經的當機者──大迦葉出來說起,經如來開示以說明他們的退席因緣。

  一、那「時,大迦葉」出來啓「白432佛」說:「世尊!是五百比丘」,是一向重禅的,都修「得禅定」。

  禅,是梵語禅那的簡譯,譯義爲靜慮,是安靜中思慮,思慮而又安靜的定。433

  定是叁昧,爲心住一境的通稱。

  禅也是定,但別指初禅到四禅。通別合舉,叫禅定。434

  二、大迦葉說他們得禅定,是重定的根機。不但『坐禅豈能作佛』435,修禅也豈能解脫!重定而忽略慧學的根機,難怪他「不能信解」契「入深法」,就「從坐起」而「去」。這是大迦葉說他們退席,也就指示退席的問題所在。

  戊二 如來說

  己一 現緣

  (p.240)佛語迦葉:『是諸比丘,皆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達。佛所說偈,其義甚深。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

   如來因大迦葉說起,所以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佛語迦葉:『是諸比丘,皆增上慢,聞是清淨無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達。

  先說他們退席的現在因緣:「佛」告「迦葉」:這五百位「比丘,皆」是「增上慢」人,增上慢是未得謂得。436他們修禅,以爲禅是怎樣的深妙。有的修得初禅,自以爲證初果;修得四禅,自以爲得四果。437

  自以爲有修有證,究竟成辦的增上慢人,佛世也不少。在佛法中,如定慧不能平衡去修學,那就定心越深,心力越暗昧,也就越不能勝解深義。438所以這些重定而以爲有修有證的比丘,「聞是」──上面所說的「清淨無漏戒相」──聖道戒,就「不能信解,不能通達」。

  二、佛所說偈,其義甚深。所以者何?諸佛菩提極甚深故。若不厚種善根,惡知識所守,信解力少,難得信受。

  這雖因爲他們的根鈍,也因爲佛法的甚深,所以說:「佛所說」的真實清淨持戒「偈」,意「義」是極「甚深」的。這樣深的理由何在呢?這因爲「諸佛」的大「菩提」,現證最清淨法界,到達「極甚深」的最深奧處(如《般若經

  深奧品》說)。439這是最深最妙,非一切凡愚分別所能信解通達。所以過去「若不」曾「厚種善根」,根鈍慧薄;現生又爲「惡知識所守」護440,那就難于信解了!

  什幺是惡知識441?說一切法有相──我相、法相、空相442可得,是惡知識。屬于惡知識,時常聽聞取相法門,習以成性,自然「信解力少」,對佛說的深義,「難得信受」奉行。五百比丘的退席,也是自有因緣,不足深怪了!

  己二 夙因

  (p.241)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過去迦葉佛時爲外道弟子,到迦葉佛所,欲求長短。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善心,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忉利天終,生閻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比丘,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是諸比丘,雖不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惡道,當于現身得入涅槃』。

   現生的情形,每與過去有關,生命是這樣的因果相續,所以又說到他們的宿緣。

  一、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過去迦葉佛時爲外道弟子,到迦葉佛所,欲求長短。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善心,命終之後生忉利天。

  「又,大迦葉!是五百比丘」,在釋迦佛以前,賢劫443第叁佛「過去迦葉(飲光)佛444時」,本「爲外道弟子」。他們一起「到迦葉佛所」在,存心「欲求長短」;就是想在佛所說的法中,找些話來批評,說長說短。他們的動機是不純的,但由于如來的方便善巧,他們「聞佛說法」,覺得很有意義,「得」起微「少信心,而自」己心裏想「念」說:「是佛」確乎「希有」!說的法門,真是「快善妙語」!雖然屬于外道,不曾能徹底悔悟,修學佛法,但就「以是」對佛法的一念的「善心,命終之後,生忉利(叁十叁)天」,受天國的福樂。445

  二、忉利天終,生閻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諸比丘,深著諸見,聞說深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

  1、等到「忉利天」命「終」,因以前善念的余力,現「生」南「閻浮提」,也就是佛時的印度。446「于我」佛「法中出家」,作了比丘。這五百人,得到了過去聽聞佛法的善果。可是由于「是諸比丘」,過去作過外道弟子,「深著諸見」──我、我所見,常見、斷見等。

  外道都有他自己的邪僻見解,以印度來說,

  一是苦行主義,以無義利的禁戒爲修行,叫『戒禁取』。

  一是修定(瑜伽)主義,以爲種種深定,如無所有定,非非想定,能得涅槃,最上最妙,叫『見取』。

  安住于外道的見著中,是不容易解脫的。447

  2、這五百位比丘,前生作了外道弟子,受到異見的深厚熏染,所以「聞」迦葉佛「說深法」,雖覺得希奇難得,到底「不能信解隨順通達」。這種外道僻見的等流因果,一直到現在作了佛弟子,還是偏好禅定,不能信解隨順通達深法,甚至退席而去。

  叁、是諸比丘,雖不通達,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惡道,當于現身得入涅槃』。

  不過聽聞了佛法,『一曆耳根,萬劫不失』。448所以五百「比丘雖不通達」,但「以」聽「聞深法」義的「因緣力」,種下清淨法種,還是「得大利益」。如過去「不生惡道」,而生(忉利)天上人間;現在「當于現身,得」徹底的覺證而「入涅槃」。這些大利益,都從過去偶聞佛法而來。

  如文殊師利菩薩,曾因反對甚深法而墮地獄。但文殊菩薩說:現在想起來,能這樣的大智慧,于佛法得大成就,還是從那一次聽聞深法而來。449

  所以,不論懂與不懂,信與不信,能聽聞甚深法義,功德比一切都希有!

  丁叁 如來巧化

  戊一 聲聞不能教化

  (p.244)爾時,佛語須菩提言:『汝往將是諸比丘來』!須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語,況須菩提耶』?

   對于這退席的增上慢比丘,如來怎樣巧化呢?先明聲聞的不能化,以顯出如來教化的勝妙。

  一、那「時,佛」告「須菩提」。須菩提是梵語,譯義爲善現;450在聲聞法中,稱『解空第一』。451如來要他去教化說:「汝往」他們那裏去,「將是諸比丘」回「來!須菩提」說:「世尊!是人尚」且「不能信」受「佛」的「語」言,何「況」我「須菩提」呢?還會聽我的話嗎?

  二、在《般若經》中,須菩提爲菩薩說般若,真是法門龍象。但只是正常的教化,遇到特殊根機,要運用特出的方便,便沒有辦法。這可見大乘的善巧,不是小乘聖者可及的!

  戊二 如來方便調伏

  己一 現同分身行

  (p.244)佛即化作二比丘,隨五百比丘所向道中。

   如來自己負起了方便教化的責任。

  一、「佛即化作二」位「比丘」,與他們的身分一模一樣。452而且跟「隨五百比丘所」走「向」的「道」路「中」,在他們後面行去。

  二、…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