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28

  ..續本文上一頁這是如來的同事攝化。你與他一樣,同一身分,使他們有親切共同的感覺,就可以接近他們,談起話來。否則,身分如相距過遠,就難以接近教化了。

  己二 起同分勝解

  庚一 方便引發

  (p.245)諸比丘見已,問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獨處修禅定樂。所以者何?佛所說法,不能信解』。諸比丘言:『長老!我等聞佛說法,亦不信解,欲至獨處修禅定行』。

   如來不但化現同樣的身分──比丘,而且還示現同樣的勝解──重禅。

  一、化現的二位比丘前進,那「諸比丘見」到了,一見如故。覺得自己離開如來的法會,而這二位也離開了,所以「問化比丘:汝欲那」裏「去」?當然還不知道這二位,也與自己一樣。

  二、化比丘就「答」道:「我等欲去」清淨的山邊林下,「獨處」而「修禅定」,去體味禅定的現法「樂」。453

  是的,禅定必發輕安,與輕安相應的身心喜樂,的確極爲勝妙!454特別是第叁禅樂,多少修行人,貪著了禅樂,爲定力所拘縛呢!455

  這二位比丘,還說明他要修禅的「所以」然。因爲我倆對于「佛所說法,不能信解」;既然聽不出什幺好處,還是修禅定爲妙。

  叁、說到這裏,「諸比丘」就說:「長老456!(佛世,比丘們相互的尊稱)我等」還不是那樣!「聞佛說法」,也「不」能「信解」,所以也想到清淨處,「獨處修禅定行」呢!這樣,不但是身分同,意境也同,竟然是志同道合了!

  庚二 真實勸離

  (p.246)

  時,化比丘語諸比丘言:『我等當離自高逆诤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所以者何?無高無诤,是沙門法。所說涅槃名爲滅者,爲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耶』?

  諸比丘言:『是身之中,無我、無人、無作、無受、無命而可滅者,但以貪欲、瞋、癡滅故名爲涅槃』。

  化比丘言:『汝等貪欲、瞋、癡,爲是定相可滅盡耶』?

  諸比丘言:『貪欲、瞋、癡不在于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離諸憶想,是則不生』。

  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別法者,即于諸法無染無離;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所有戒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以是法故,說爲涅槃。是法皆空、遠離,亦不可取。汝等舍離是涅槃想,莫隨于想,莫隨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舍想者,則爲想所縛。汝等不應分別一切,受想滅定,一切諸法無分別故。若有比丘滅諸受想得滅定者,則爲滿足,更無有上』。

  那「時」,大家情投意合,邊走邊談,如來即開始教化,先要大家自謙而起反省。

  一、時化比丘語諸比丘言:『我等當離自高逆诤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所以者何?無高無诤,是沙門法。所說涅槃名爲滅者,爲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耶』?

  「化比丘」對「諸比丘」說:「我等」不能信受佛說,但不能就此拒絕,自以爲然。我們應「當離自高」的憍慢,與佛說相違「逆」的「诤」勝「心」!佛說的話,可能有他的道理,我們「應」尋「求信解佛所說」的深「義」。如覺得自己的勝妙,而不能虛心的探求佛說,那與出家法不相合。爲什幺呢?「無高,無诤457」,謙和柔順,才「是沙門法」呢!說到這裏,大家開始平心靜氣的,思惟佛法。

  化比丘以大家公認的涅槃爲論題,而進一步的引發大家去正確觀察:佛「所說」的,我們所趣求的,不是「涅槃」嗎?這是毫無疑問的。涅槃的意義是滅,那被「名爲滅」的,究竟「何所滅」──滅些什幺而名爲滅呢?在「是身」「中,有我」可「滅」嗎?還是「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滅」嗎?我、人、作、受(壽)命,458都是自我,生命主體的異名。459

  二、諸比丘言:『是身之中,無我、無人、無作、無受、無命而可滅者,但以貪欲、瞋、癡滅故名爲涅槃』。

  「諸比丘」從佛出家修學,習于無我的教說,所以說:「是身」只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和合;此「中」是「無」有「我,無」有「人,無」有「作,無」有「受,無」有「命而可滅」的。既無我可滅,那爲什幺稱爲滅呢?一分聲聞弟子,堅執的這樣說:雖沒有我,但法是有的。460有煩惱就有業,有煩惱業就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如斷卻煩惱,即得涅槃寂滅。這五百比丘,也是這樣的見解,所以說:沒有我可滅,「但以貪欲、瞋、癡」──叁不善根「滅,故名爲涅槃」,這就是涅槃的所以名爲滅了。461

  叁、化比丘言:『汝等貪欲、瞋、癡,爲是定相可滅盡耶』?

  諸比丘以爲有貪、瞋、癡可滅而名爲涅槃,所以住定修心,以定地的煩惱不起爲勝妙,病根就在這裏了!「化比丘」就此進一步的發問,讓大家反照內觀。「汝等」所說的「貪欲、瞋、癡,爲是」有決「定相可滅盡」嗎?定相,即自性。這意思說:你們覺得貪、瞋、癡法,一一有決定性,才說可以滅盡嗎?

  四、諸比丘言:『貪欲、瞋、癡不在于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離諸憶想,是則不生』。

  「諸比丘」不但過去曾聽聞深法,現在也聽到過,只是不曾深切思惟。現在一經化比丘的诘責,立刻覺到什幺是貪、瞋、癡的定相呢?如貪、瞋、癡有他的決定自性,那也就有一定的著落。

  屬于外境嗎?屬于內心嗎?在內心外境的相關中嗎?都不是的,

  所以說:「貪欲、瞋、癡不在于內」:如在內,離境相的惑亂,也應可以生起,而其實不然。

  也「不在外」:如屬外境,那就與心無關了!

  也「不在中間」:中間只是內外相關的假名;不在內,不在外,當然中間也不可得了。

  那貪欲、瞋、癡是什幺呢?諸比丘引述佛說:煩惱都從憶想分別而生。462這樣,如「離諸憶想」分別,「是」貪等就「不生」,這就名爲滅了。

  五、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別法者,即于諸法無染無離;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

  諸比丘知道憶想分別爲煩惱本,所以要憶想不生,才名爲滅。不知道,煩惱無自性,憶想分別也無自性;只要不起憶想分別,就無所謂滅不滅了。「化比丘」這樣的進一步啓導他們:你們既知道這樣,那「汝等」就切「莫作憶想」分別了!「若使汝等不起憶想分別法」,也就是于一切法而不起憶想分別,「即于諸法無染無離」。沒有叁不善可得,有什幺可染著呢?又有什幺可離呢!如「無染無離」,即離一切憶想的戲論,「是名寂滅」,也就是涅槃了。

  所有戒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亦不滅盡。以是法故,說爲涅槃。是法皆空、遠離,亦不可取。

  上來約斷煩惱說,下約修道說:道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

  從前舍利弗涅槃了,弟子均頭沙彌,非常悲哀。佛就曾啓發他:戒滅盡了嗎?……解脫知見滅盡了嗎?換句話說:入涅槃,一切功德都沒有了嗎?463

  現在也同樣的,約五分法身來說寂滅。

  「所有戒品(品就是分)」,也「不往來」,也「不滅盡」。這是說:戒品也是畢竟空的,沒有自性,所以不像實有論者464那樣,以爲涅槃以前,從現在往過去,從未來來現在,流轉于叁世中。入了涅槃,灰身滅智465而不可得。然從法性空的第一義來說,戒品本不來不去;本來不生,也不會滅盡。所以不落叁世,超越生滅。

  「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也這樣的「不往來」,「不滅盡。以是法」性寂滅,「故說爲涅槃」。

  「是法」,一切「皆空」,皆「遠離」,了無礙著。這樣的即空即離,也「不可取」著。如取空,取遠離,取涅槃,就不是空、遠離,不是真涅槃了。

  汝等舍離是涅槃想,莫隨于想,莫隨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觀想。若以想舍想者,則爲想所縛。

  諸比丘著于一切法實有,所以想從禅定求得涅槃。不但以爲有煩惱可斷,也以爲有涅槃可得。上已顯示煩惱本空,涅槃也不可得。但對于涅槃,還得激發勸離。所以化比丘又說:「汝等」應「舍離是涅槃想」!勿以爲涅槃如何如何,這都是憶想分別。此心切「莫隨于」憶「想」,憶想是不與涅槃相應的。也「莫隨非想」,以爲不憶想就得了!以爲不憶想,早就是憶想了。切「莫以」憶「想」來「舍」憶「想」;只此舍離一念,就是憶想分別,怎幺能離憶想呢?也切「莫以想」來「觀想」。以憶想觀憶想,是以分別觀分別,順世俗的觀行,是不可能引入勝義自證的。466「若以想舍想」,以想觀想,不能脫離憶想的罥索467,「爲想所縛」而不得解脫。這一段,對于取相修行,世俗假想觀,作徹底的評判!468

  汝等不應分別一切,受想滅定,一切諸法無分別故。若有比丘滅諸受想得滅定者,則爲滿足,更無有上』。

  然後總結的說:你們知道受想滅定是最高勝的,那就「不應」憶想「分別」這「受想滅定」。因爲「一切諸法」,本「無分別」,分別即與法不相應了。「若有比丘」,能「滅諸受想得滅定」,那就是修行目的的「滿足」。「更無有上」的涅槃了。

  這裏的受想滅定,與一分聲聞學者(一分大乘)所說不同。

  一分聲聞學者,以受想爲『心行』,有了受想,就一定有心。有了受與想,情感的,知識的一切分別,一切苦惱,都無法避免。從厭患受想下手,滅受想即一切心心所法滅而不起,名爲滅受想定。這是阿那含(叁)果以上的聖者,爲了身心的勞累,所以修此以暫滅心心所法,與涅槃相似。

  但一分學者與大乘法說:滅受想定爲淨智現前,徹證究竟法性的深定。有受就有取著,有想就有分別;于一切而不起憶想分別,超叁界尋思所行境,名爲滅受想定。得滅受想定,即安住無所取著的涅槃,究竟無上!469

  丁四 受教得脫

  (p.253)化比丘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不受諸法,心得解脫。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一、「化比丘說是語…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