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29

  ..續本文上一頁時,五百比丘」就「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得阿羅漢果。如來教化的善巧方便,真是不可思議!這些比丘,本已修得深定;修所斷的煩惱,可能幾乎已斷盡了。所以一經善巧開導,即斷盡叁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得究竟解脫。470

  二、既證阿羅漢果,也就能于如來所說深法,信解隨順通達;不再偏滯于禅定,所以還「來詣471佛所」在。到了,以「頭面禮」佛「足」,向佛致最敬的接足禮,然後退「在一面」,靜靜的「立」著。這幺一來,佛是心心相印,而大衆卻不免驚疑了!

  丙叁 密說

  丁一 密論自證

  (p.253)爾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又問:『誰爲汝師』?答言:『我師先來不生,亦無有滅』。又問:『汝等從何聞法』?答言:『無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是聞法』。又問:『雲何聞法』?答言:『不爲縛故,不爲解脫故』。又問:『汝等習行何法』?答言:『不爲得故,不爲斷故』。又問:『誰調伏汝』?答言:『身無定相,心無所行,是調伏我』。

   此下『密說』一科,從文段來說,這是五百比丘回來,須菩提與他們作一連串的問答。他們本著自證的心境而答複,正如中國禅者的作風一樣。因他們的密說自證法門,使法會大衆得益不少,所以別出此一科,以明正化、巧化以外,還有這密化一途。這一連串問答,可分叁段:

  一、六番問答,問修學曆程:

  1、須菩提問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諸比丘言:『佛所說法,無所從來,去無所至』。

  那「時,須菩提」見五百比丘回來了,心裏不免希奇,當然大衆都有此感。如來曾命須菩提去勸他們回來,自己無能爲力而謙辭了。現在他們卻自己回來了,這裏面定有一番因緣,所以就「問諸比丘」:「汝等」離此而「去」,是到「何所」在?「今」又「從」「何」處「來」?這是想從他們的去處,以了解他們爲什幺回來。

  「諸比丘」卻本著自證的心境作答:「佛所說」的,一切「法無所從來,去」時也「無所至」。不見一法有來處,不見一法有去處。佛說『不來不去』;或說『不來而來,去無所至』。472一切本來如此,怎幺問我們的來蹤去迹呢?

  2、又問:『誰爲汝師』?答言:『我師先來不生,亦無有滅』。

  須菩提聽了,立刻意會到他們有了深徹的契入,這一定從誰聽法修學了。所以「又問」:那「誰爲汝」等的「師」長?

  比丘們「答」道:說起「我」們的「師」長,那是「先來不生」,以後也「無有滅」。這是說:佛弟子以法爲師,此外還有什幺師呢?法性本來不生滅,我們就這樣的依法、順法而修證罷了!

  3、又問:『汝等從何聞法』?答言:『無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從是聞法』。

  須菩提聽懂他們的意思,依正法爲師,「又問」:那「汝等從何」而「聞法」呢?這是說:你們從什幺處悟入?

  諸比丘「答」:

  「無有五陰」──五陰即五蘊的舊譯,色、受、想、行、識爲五陰,陰是聚集義。

  無有「十二入」──入是處的舊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爲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爲外六入。內外六入,爲識所因處,所以叫入。

  無有「十八界」,界是類別義。十二處加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總名十八界,即一一法有十八類別。

  諸比丘的答意是:無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就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性空不可得,我們「從是」而「聞法」悟入。蘊、界、處叁科,爲佛對衆生的分析,以明我我所不可得。或者又執著蘊、界、處爲實有自性,不解性空,所以如來說法,如本經的中道正觀473,都以觀蘊、處、界空爲方便;諸比丘也是這樣的聞思而悟入。

  4、又問:『雲何聞法』?答言:『不爲縛故,不爲解脫故』。

  須菩提「又問」:你們到底爲了什幺──爲斷煩惱嗎?爲了生死嗎?爲得解脫嗎?爲成佛嗎?到底爲什幺去「聞法」,觀空而悟入呢?

  諸比丘「答」道:我們「不」是「爲」了系「縛」,也「不」是「爲」了「解脫」而聞法。這意思說:煩惱本性空寂,本無所縛,怎幺爲這系縛的斷除而聞法?解脫也本性空寂,怎幺爲這解脫的求得而聞法呢?這正是『不除妄想不求真』474了。

  5、又問:『汝等習行何法』?答言:『不爲得故,不爲斷故』。

  須菩提接著「又問」:修證的動機,是已經明白了。但「汝等習行何法」而得入呢?

  諸比丘「答」道:我們所修行的法門是:「不爲」了有所「得」,也「不爲」了有所「斷」。無所得、無所斷的法門,不是別的,就是般若波羅密。

  6、又問:『誰調伏汝』?答言:『身無定相,心無所行,是調伏我』。

  須菩提知道他們已得調伏,如牧牛調馬,已馴順如法,所以「又問」:「誰調伏」了「汝」等呢?

  諸比丘「答」道:誰能調伏誰呢?只是通達「身無」決「定相」,「心無所行」──沒有所緣慮的影像。身空心寂,就「是」這樣的「調伏」了「我」們。換句話說:因身空心寂而得調伏。

  (p.257)又問:『何行心得解脫』?答言:『不斷無明,不生明故』。又問:『汝等爲誰弟子』?答言:『無得無知者,是彼弟子』。又問:『汝等已得,幾何當入涅槃』?答言:『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又問:『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又問:『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叁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問:『汝等煩惱盡耶』?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又問:『汝等破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故』。

  二、八番問答,約究竟解脫作問,

  1、又問:『何行心得解脫』?答言:『不斷無明,不生明故』。

  須菩提「又問」:你們是心得解脫了;但是以「何行心」──什幺心行「得解脫」呢?以貪心得解脫,還是以無貪心得解脫?以瞋行心、癡行心得解脫,還是離癡心得解脫呢?這是都不能得解脫的。如說貪心,貪心是煩惱,怎幺能得解脫?如說離貪心,離貪心就是解脫,怎幺能得解脫?難道解脫心又得解脫嗎(這些,並如中觀法門所明)?

  比丘們約明無明作「答」:「不斷無明」,也「不生明」。煩惱本無所斷,般若(明)本來不生;這樣的通達,即得解脫。所以非無明心行,也非明心行。

  2、又問:『汝等爲誰弟子』?答言:『無得無知者,是彼弟子』。

  須菩提「又問」:究竟解脫的聲聞,是依師的(如中國禅者,即使悟入了,也要求師印證);「汝等」不在佛的法會中得悟入,那你們是「誰」的「弟子」呢?

  諸比丘「答」:凡「無得無知者」,我們就「是」他的「弟子」。無得,是無有法而可證得;無知,是無智爲能證。無知無得,即理智一如的聖證。475聖者是理和同證,心心相印,所以誰能無知無得,誰就印證了我們,我們爲他的弟子。

  3、又問:『汝等已得,幾何當入涅槃』?答言:『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

  須菩提「又問」:「汝等」已得究竟解脫,那「幾」時「當入涅槃」呢?涅槃爲畢竟空寂性的現證。入涅槃,聲聞法以爲阿羅漢最後死了,不再受生死,而契入畢竟不生的寂滅性。

  須菩提以此相問,諸比丘「答」道:「猶如如來所化」的化人「入涅槃」了,那「我等」也「當入」涅槃。但是,如來的所化,如幻如化,幻起而無所從來,幻滅而無所至。幻性本空,示現生死而不落生死,不落叁世。這樣的化人,有什幺涅槃可入?還有什幺時間呢!比丘們現證寂滅,達一切如幻如化,就是『涅槃亦複如幻如化』476,這有什幺定相可問呢?

  4、又問:『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

  須菩提「又問」:這樣,「汝等」是「已得己利」了!聲聞以自己的生死解脫爲己利,須菩提也就這樣的問。

  諸比丘「答」:己利嗎?有自己才可說己利;不見有自己可得,那有什幺己利呢?所以說:「自利不可得」。其實,這才真能得自利呢!聲聞證究竟果,都以四句話來表示自己的證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5、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

  以下,須菩提就以其中二句來「問」:「汝等所作」的證涅槃事,「已」成「辦」了嗎?

  諸比丘「答」:「所作」是「不可得」的。沒有所作可得,這才成辦了自己的所作。

  6、又問:『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叁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問」:「汝等」已「修梵行」嗎?上問證滅,此問修道。

  諸比丘「答」:「于叁界」法而「不行」,也「非不行」,這「是我」們所修的「梵行」。如有行可修,行于叁界,那是生死行;如什幺都不行,那也就不成修行,所以非行非不行。

  7、又問:『汝等煩惱盡耶』?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

  須菩提「又問」:「汝等」的「煩惱」,都斷「盡」了嗎?

  諸比丘「答」:「一切諸法」空寂,「畢竟無盡」滅「相」可得;煩惱也一切法所攝,怎幺可說盡呢!

  8、又問:『汝等破魔耶』?答言:『陰魔不可得故』。

  須菩提「又問」:「汝等破魔」了嗎?魔是惡者,爲生死法的攝屬477者。究竟解脫,即不落魔界,所以說破魔。魔有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四類478,這裏約五陰魔說。五陰──五蘊爲生死法,衆生取著五蘊,從蘊生取,不離生死,所以說五陰爲魔。

  現在諸比丘「答」道:「陰魔」性空「不可得」,就這樣的破了陰魔。

  (p.253)又問:『汝等奉如來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問:『汝等住福田耶』?答言:『無有住故』。又問:『汝等斷于生死往來耶』?答言:『無常無斷故』。又問:『汝等隨法行耶』?答言:…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