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29

  ..续本文上一页时,五百比丘」就「不受诸法,心得解脱」,得阿罗汉果。如来教化的善巧方便,真是不可思议!这些比丘,本已修得深定;修所断的烦恼,可能几乎已断尽了。所以一经善巧开导,即断尽三界一切见、修所断烦恼,得究竟解脱。470

  二、既证阿罗汉果,也就能于如来所说深法,信解随顺通达;不再偏滞于禅定,所以还「来诣471佛所」在。到了,以「头面礼」佛「足」,向佛致最敬的接足礼,然后退「在一面」,静静的「立」着。这幺一来,佛是心心相印,而大众却不免惊疑了!

  丙三 密说

  丁一 密论自证

  (p.253)尔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从来』?诸比丘言:『佛所说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又问:『谁为汝师』?答言:『我师先来不生,亦无有灭』。又问:『汝等从何闻法』?答言:『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又问:『云何闻法』?答言:『不为缚故,不为解脱故』。又问:『汝等习行何法』?答言:『不为得故,不为断故』。又问:『谁调伏汝』?答言:『身无定相,心无所行,是调伏我』。

   此下『密说』一科,从文段来说,这是五百比丘回来,须菩提与他们作一连串的问答。他们本着自证的心境而答复,正如中国禅者的作风一样。因他们的密说自证法门,使法会大众得益不少,所以别出此一科,以明正化、巧化以外,还有这密化一途。这一连串问答,可分三段:

  一、六番问答,问修学历程:

  1、须菩提问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从来』?诸比丘言:『佛所说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那「时,须菩提」见五百比丘回来了,心里不免希奇,当然大众都有此感。如来曾命须菩提去劝他们回来,自己无能为力而谦辞了。现在他们却自己回来了,这里面定有一番因缘,所以就「问诸比丘」:「汝等」离此而「去」,是到「何所」在?「今」又「从」「何」处「来」?这是想从他们的去处,以了解他们为什幺回来。

  「诸比丘」却本着自证的心境作答:「佛所说」的,一切「法无所从来,去」时也「无所至」。不见一法有来处,不见一法有去处。佛说『不来不去』;或说『不来而来,去无所至』。472一切本来如此,怎幺问我们的来踪去迹呢?

  2、又问:『谁为汝师』?答言:『我师先来不生,亦无有灭』。

  须菩提听了,立刻意会到他们有了深彻的契入,这一定从谁听法修学了。所以「又问」:那「谁为汝」等的「师」长?

  比丘们「答」道:说起「我」们的「师」长,那是「先来不生」,以后也「无有灭」。这是说:佛弟子以法为师,此外还有什幺师呢?法性本来不生灭,我们就这样的依法、顺法而修证罢了!

  3、又问:『汝等从何闻法』?答言:『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

  须菩提听懂他们的意思,依正法为师,「又问」:那「汝等从何」而「闻法」呢?这是说:你们从什幺处悟入?

  诸比丘「答」:

  「无有五阴」──五阴即五蕴的旧译,色、受、想、行、识为五阴,阴是聚集义。

  无有「十二入」──入是处的旧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内六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外六入。内外六入,为识所因处,所以叫入。

  无有「十八界」,界是类别义。十二处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总名十八界,即一一法有十八类别。

  诸比丘的答意是: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就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性空不可得,我们「从是」而「闻法」悟入。蕴、界、处三科,为佛对众生的分析,以明我我所不可得。或者又执着蕴、界、处为实有自性,不解性空,所以如来说法,如本经的中道正观473,都以观蕴、处、界空为方便;诸比丘也是这样的闻思而悟入。

  4、又问:『云何闻法』?答言:『不为缚故,不为解脱故』。

  须菩提「又问」:你们到底为了什幺──为断烦恼吗?为了生死吗?为得解脱吗?为成佛吗?到底为什幺去「闻法」,观空而悟入呢?

  诸比丘「答」道:我们「不」是「为」了系「缚」,也「不」是「为」了「解脱」而闻法。这意思说:烦恼本性空寂,本无所缚,怎幺为这系缚的断除而闻法?解脱也本性空寂,怎幺为这解脱的求得而闻法呢?这正是『不除妄想不求真』474了。

  5、又问:『汝等习行何法』?答言:『不为得故,不为断故』。

  须菩提接着「又问」:修证的动机,是已经明白了。但「汝等习行何法」而得入呢?

  诸比丘「答」道:我们所修行的法门是:「不为」了有所「得」,也「不为」了有所「断」。无所得、无所断的法门,不是别的,就是般若波罗密。

  6、又问:『谁调伏汝』?答言:『身无定相,心无所行,是调伏我』。

  须菩提知道他们已得调伏,如牧牛调马,已驯顺如法,所以「又问」:「谁调伏」了「汝」等呢?

  诸比丘「答」道:谁能调伏谁呢?只是通达「身无」决「定相」,「心无所行」──没有所缘虑的影像。身空心寂,就「是」这样的「调伏」了「我」们。换句话说:因身空心寂而得调伏。

  (p.257)又问:『何行心得解脱』?答言:『不断无明,不生明故』。又问:『汝等为谁弟子』?答言:『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又问:『汝等已得,几何当入涅槃』?答言:『犹如如来所化入涅槃者,我等当入』。又问:『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又问:『汝等所作已办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又问:『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又问:『汝等烦恼尽耶』?答言:『一切诸法毕竟无尽相故』。又问:『汝等破魔耶』?答言:『阴魔不可得故』。

  二、八番问答,约究竟解脱作问,

  1、又问:『何行心得解脱』?答言:『不断无明,不生明故』。

  须菩提「又问」:你们是心得解脱了;但是以「何行心」──什幺心行「得解脱」呢?以贪心得解脱,还是以无贪心得解脱?以瞋行心、痴行心得解脱,还是离痴心得解脱呢?这是都不能得解脱的。如说贪心,贪心是烦恼,怎幺能得解脱?如说离贪心,离贪心就是解脱,怎幺能得解脱?难道解脱心又得解脱吗(这些,并如中观法门所明)?

  比丘们约明无明作「答」:「不断无明」,也「不生明」。烦恼本无所断,般若(明)本来不生;这样的通达,即得解脱。所以非无明心行,也非明心行。

  2、又问:『汝等为谁弟子』?答言:『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

  须菩提「又问」:究竟解脱的声闻,是依师的(如中国禅者,即使悟入了,也要求师印证);「汝等」不在佛的法会中得悟入,那你们是「谁」的「弟子」呢?

  诸比丘「答」:凡「无得无知者」,我们就「是」他的「弟子」。无得,是无有法而可证得;无知,是无智为能证。无知无得,即理智一如的圣证。475圣者是理和同证,心心相印,所以谁能无知无得,谁就印证了我们,我们为他的弟子。

  3、又问:『汝等已得,几何当入涅槃』?答言:『犹如如来所化入涅槃者,我等当入』。

  须菩提「又问」:「汝等」已得究竟解脱,那「几」时「当入涅槃」呢?涅槃为毕竟空寂性的现证。入涅槃,声闻法以为阿罗汉最后死了,不再受生死,而契入毕竟不生的寂灭性。

  须菩提以此相问,诸比丘「答」道:「犹如如来所化」的化人「入涅槃」了,那「我等」也「当入」涅槃。但是,如来的所化,如幻如化,幻起而无所从来,幻灭而无所至。幻性本空,示现生死而不落生死,不落三世。这样的化人,有什幺涅槃可入?还有什幺时间呢!比丘们现证寂灭,达一切如幻如化,就是『涅槃亦复如幻如化』476,这有什幺定相可问呢?

  4、又问:『汝等已得己利耶』?答言:『自利不可得故』。

  须菩提「又问」:这样,「汝等」是「已得己利」了!声闻以自己的生死解脱为己利,须菩提也就这样的问。

  诸比丘「答」:己利吗?有自己才可说己利;不见有自己可得,那有什幺己利呢?所以说:「自利不可得」。其实,这才真能得自利呢!声闻证究竟果,都以四句话来表示自己的证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5、又问:『汝等所作已办耶』?答言:『所作不可得故』。

  以下,须菩提就以其中二句来「问」:「汝等所作」的证涅槃事,「已」成「办」了吗?

  诸比丘「答」:「所作」是「不可得」的。没有所作可得,这才成办了自己的所作。

  6、又问:『汝等修梵行耶』?答言:『于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问」:「汝等」已「修梵行」吗?上问证灭,此问修道。

  诸比丘「答」:「于三界」法而「不行」,也「非不行」,这「是我」们所修的「梵行」。如有行可修,行于三界,那是生死行;如什幺都不行,那也就不成修行,所以非行非不行。

  7、又问:『汝等烦恼尽耶』?答言:『一切诸法毕竟无尽相故』。

  须菩提「又问」:「汝等」的「烦恼」,都断「尽」了吗?

  诸比丘「答」:「一切诸法」空寂,「毕竟无尽」灭「相」可得;烦恼也一切法所摄,怎幺可说尽呢!

  8、又问:『汝等破魔耶』?答言:『阴魔不可得故』。

  须菩提「又问」:「汝等破魔」了吗?魔是恶者,为生死法的摄属477者。究竟解脱,即不落魔界,所以说破魔。魔有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四类478,这里约五阴魔说。五阴──五蕴为生死法,众生取着五蕴,从蕴生取,不离生死,所以说五阴为魔。

  现在诸比丘「答」道:「阴魔」性空「不可得」,就这样的破了阴魔。

  (p.253)又问:『汝等奉如来耶』?答言:『不以身心故』。又问:『汝等住福田耶』?答言:『无有住故』。又问:『汝等断于生死往来耶』?答言:『无常无断故』。又问:『汝等随法行耶』?答言:…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