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30

  ..续本文上一页『无碍解脱故』。又问:『汝等究竟当至何所』?答言:『随于如来化人所至』。

  三、五番问答,约解脱以后作问:

  1、又问:『汝等奉如来耶』?答言:『不以身心故』。

  经上来的问答,已表示诸比丘已确实究竟解脱,所以须菩提「又问:汝等奉如来」吗?奉是承事供养的意思。佛弟子从佛出家,法恩深极,理应供养承事,以报世尊的法恩。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上。法供养,是依法修行,知法证法,契合如来教化的本怀。

  所以诸比丘「答」道:当然供奉如来,但这是「不以身心」的。不是以身体供侍如来;也不是心念佛恩,感激不尽。我们是达身心空不可得,是真奉佛。

  2、又问:『汝等住福田耶』?答言:『无有住故』。

  须菩提「又问」:「汝等住福田」吗?阿罗汉,义译为应供──应受世间的供养。阿罗汉身心清净,真能受人的供养,能报施主的恩德。凡布施供养阿罗汉的,得大果报,如像种子种在良田里一样。所以阿罗汉,住福田位,应受世间的供养。

  诸比丘「答」:是的,为众生作福田,是因为心「无有住」;如有所住着,就不是福田了。从前禅宗有一故事:有婆子建一草庵,供养一位禅者,已二十年。后经婆子的考验,那禅者还是心有所住,不能佛魔平等,善恶一如。于是放火烧了草庵说:二十年供养了一位光头俗汉。也就是说:心有所住,就不值得供养,不名福田。

  3、又问:『汝等断于生死往来耶』?答言:『无常无断故』。

  须菩提「又问」:那「汝等」已「断于生死往来」,不再受生死了?

  诸比丘「答」:一切法「无常无断」,生死也无常无断。这对世俗来说,既不是常在生死,也不是断尽生死;这有什幺往来不往来呢!这在大乘,即于毕竟空寂中,悲愿内熏,尽未来际而不离生死。如是声闻乘,就于毕竟空寂中,一切戏论永息。479

  4、又问:『汝等随法行耶』?答言:『无碍解脱故』。

  须菩提「又问」:这样,「汝等」是「随法行」了!一切依于法,顺于法,与法相应,叫(法)随法行。480

  诸比丘「答」:是的!随法行,不是随什幺,不随什幺。法──正法性无在无不在,所以于一切「无碍」而得「解脱」,是随法行。无碍解脱,也就是不思议解脱,一一无非解脱门。

  5、又问:『汝等究竟当至何所』?答言:『随于如来化人所至』。

  须菩提最后「又问」:「汝等究竟至何所」在呢?也就是问究竟的归趣。现在是解脱了,无所谓了生死不了生死,无所往而不解脱。难道就这样下去吗?随世间法说,总该有一究竟的归趣。

  诸比丘「答」:究竟的归趣,当然是涅槃了。但涅槃如幻如化,毕竟空寂,实没有能入所入,能到所到可说。如一定要问究竟,那我们是「随于如来」所化的「化人」;化人「所至」处,也就是我们所到达处。而化人实无所至,那我们也无所谓究竟到达处了。这五百位比丘,是如来化人所教化的,所以在问答深义中,也就当地风光,以化人为喻。

  丁二 时众开解

  (p.263)须菩提问诸比丘时,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一、「须菩提问诸比丘」,诸比丘一一以自证的境地作答,这等于隐密的在宣说甚深法门。所以那「时」就「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证阿罗汉果。还有「三万二千」出家或在家「人」,听了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证得了初果。

  二、从这些看来,须菩提起初不愿劝化诸比丘,这时又与诸比丘问答,实是在如来教化中,担负一种助佛扬化的责任。如真以为须菩提不能不知,就误会了!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问答修学

  丙一 普明问

  (p.263)尔时,会中有普明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是宝积经者,当云何住?当云何学』?

   流通分有「问答修学」,「时众奉行」二科。

  一、经名之考察

  由普明菩萨发起,所以本经又称普明菩萨会。普明菩萨的问答,是重要的!但在全经中,只是流通部分;所以以普明菩萨为经名,不大恰当。

  本经异译,

  《遗曰摩尼宝经》,流通分非常简单,没有本经流通部分。

  《摩诃衍宝严经》,与世亲菩萨造论所依的《宝积经》本,也与本经不同。流通分由须菩提起问,如来宣说持经功德及身口意各十种清净。481

  唯赵宋译的《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流通部分,是综合了《宝严经》(世亲所依经本)及本经,也说是普明菩萨问的。482

  这可见本经的流通分,梵本多有不同。因此,以普明菩萨为经名,越觉得不妥当了!

  二、大乘学者的真面目

  在那「时」,法「会中有」名为「普明(以慧光普照得名)菩萨」的,出来启「白佛」说:「世尊」!如「菩萨欲学是宝积经」──如来上面所说的宝积法门,应「当」怎样的安「住」?应「当」怎样的修「学」?

  普明菩萨所提出的──住,是心住于正法,与正法相应而不动。

  ──学,是种种修行。

  《金刚经》以住、行、降伏其心──三句来启问;483本经以住、学来启问。

  据如来的开示来说,如来是综合的答复:应这样的住心而修学。这是菩萨的修学法,所以在这流通分中,清楚地显出了大乘学者的面目。这所以在本经中,虽属流通,也是非常的重要。

  丙二 如来答

  丁一 不住相学

  (p.265)佛言:『菩萨学是经,所说皆无定相而不可取,亦不可着。随是行者,有大利益。

   如来开示修学的方法有四,

  一、不住相学:

  「佛」说:「菩萨学是」宝积「经」,应该是这样的。对如来上面「所说」的一切,能信解「皆无定相」,如幻如化「而不可取」的;不可取,也就「不可着」。取是持取,着是坚持不舍。

  但这不是说,可取而不要取,可着而不要着,是说本没有可取可着的。如梦中的忽贪忽瞋,觉得不应起贪瞋,因为并没有可贪可瞋的真实存在。如菩萨能「随」顺这不取不着相而修「行」,那就「有大利益」。不但能得己利,而且自他两利,福慧具足。

  丁二 大精进学

  (p.266)普明!譬如有乘坏船,欲渡恒河,以何精进乘此船渡』?答言:『世尊!以大精进乃可得渡。所以者何?恐中坏故』。佛告:『普明!菩萨亦尔,欲修佛法,当勤精进,倍复过是。所以者何?是身无常,无有决定,坏败之相,不得久住,终归磨灭;未得法利,恐中坏故。

  二、大精进学:

  1、佛告「普明」:

  「譬如有」的「乘」了一艘「坏484船」──虽已造成船形,但还没制造完密。乘这样的船,想「渡」过极宽阔而水流又急的「恒河」,你想,这应「以何」等的「精进」努力,来「乘此船」而横「渡」呢?

  2、普明菩萨「答」道:

  这是要「以」极「大精进」,才「可」能「得渡」。为什幺呢?因为船质太差,河面太阔,「恐」怕船到「中」流,来不及渡河,船就「坏」了啦!

  3、「佛告普明」菩萨说:

  菩萨也应该这样的「修」学「佛法」──如上所说的宝积法门。应「当勤」勉「精进」,比起乘坏船渡恒河,要加「倍」的超「过」渡河的精进才行。

  为什幺菩萨应有更大的精进?

  大宝积法门,如恒河那样的广大,本不是一下就能学成了的。而菩萨的身体,也许比坏船更不如呢!佛说:「是身无常」,在息息生灭中,「无有」「定」相可得。身体不断的变化,什幺时候死,全没有一定。

  所以身体的「坏败」──变异「相」,是必然如此的;怎幺也「不得久住,终归磨灭」。人生必有一死,只是迟早而已。

  所以在修学宝积法门时,「未得法利」──信解通达悟入正法的利益;有谁能保证,到几岁一定能悟入呢!这个身体是必坏的,却又不知什幺时候要坏。如不趁早努力修学,忽而因病死了,要修也来不及了,岂非可惜!

  所以死称死魔,为障道的一大因缘。那幺,如修学而未得法益,不应该特别精进以求悟入吗?因为正像船到中流,「恐」怕这身体在修学「中」间忽然「坏」了。

  4、这是现身急于求得法利的精进;古代中国禅师,很有这种精神。

  有的怕现身不能成办,所以佛开净土──弥陀净土,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法门,以确保来生的见佛闻法,成就大乘信心的不退。485

  也有深信因果,虽说死了可惜,而到底善根深植,所学不虚,未来一定能以此而得入,所以只是尽力修学去。

  丁三 为众生学

  (p.268)我在大流,为渡众生断于四流故,当习法船;乘此法船,往来生死度脱众生。云何菩萨所习法船?谓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戒板;行施及果以为庄严;净心佛道为诸材木;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忍辱柔软忆念为钉;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出;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福德业成善寂调心,以为师匠;毕竟不坏大悲所摄,以四摄法广度致远;以智慧力防诸怨贼;善方便力,种种合集四大梵行以为端严;四正念处为金楼观;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为疾风;五根善察,离诸曲恶;五力强浮;七觉觉悟,能破魔贼;入八真正道,随意到岸,离外道济;止为调御;观为利益;不着二边,有因缘法以为安隐。大乘广博无尽辩才,广布名闻,能济十方一切众生,而自唱言:来上法船,从安隐道,至于涅槃,度身见岸,至佛道岸,离一切见。如是普明!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如是法船,以是法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脱漂没长流众生』。

  三、为众生学:

  1、菩萨为众生而修学一切佛法

  我在大流,为渡众生断于四流故,当习法船;乘此法船,往来生死度脱众生。云何菩萨所习法船?

  菩萨的修学佛法,是为了众生。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萨是为了利他而自利,从利他中完成自利。如专为了自己这样那样,就不是菩萨风格,而是声闻了。如来开示这一重要的学习法说:

  菩萨应这样的想:「我在」生死「大…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