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31

  ..续本文上一页流」中,为了要「渡」脱生死「众生」,使他们「断于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486众生为烦恼而漂流生死,如在瀑流的漂荡、洄漩中,不能自脱一样。所以度脱生死河中的众生,主要为断众生的烦恼;烦恼如瀑流一样,所以叫四瀑流。487

  要渡生死瀑流中的众生,应「当」修「习」佛法;而这一切佛法,如能在河流中往来的船只一样,所以譬喻为「法船」。学习佛法而有所成就,如有了法船一样,可以「乘此法船,往来生死」河流。自己依法船而不致陷溺,也就能在生死河中「度脱众生」。这样的佛法船,自度度他,是菩萨所应励力修学的。

  那到底什幺是「菩萨所习」学的「法船」呢?这当然是一切佛法。以法为船,所以就以种种佛法功德,来比喻船只所有的一切。

  2、先举一一的譬喻:

  谓(1)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2)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戒板;(3)行施及果以为庄严;(4)净心佛道为诸材木;(5)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6)忍辱柔软忆念为钉;(7)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出;(8)不可思议无量禅定,福德业成善寂调心,以为师匠;(9)毕竟不坏大悲所摄,以四摄法广度致远;(10)以智慧力防诸怨贼;(11)善方便力,种种合集四大梵行以为端严;(12)四正念处为金楼观;(13)四正勤行、四如意足以为疾风;(14)五根善察,离诸曲恶;(15)五力强浮;(16)七觉觉悟,能破魔贼;(17)入八真正道,随意到岸,离外道济;(18)止为调御;(19)观为利益;(20)不着二边,有因缘法以为安隐。

   (一)、修「平等心」,救护「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为」成就法船的「因缘」。因缘不具足,造船不能成就。佛法依众生而起,没有众生,也就没有佛法。488所以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为法船的因缘。

  (二)、修「习无量福」德,主要是清净戒行。有了清净戒,那就人间天上,不会堕落。否则自己沦坠恶道,还想救众生吗?这无量福德,「为牢」固坚「厚」的──「清净戒」行,如船「板」一样,牢固坚厚,不会沉没。

  (三)、修「行」布「施及」布施的「果」报,在人天中,受种种的富乐自在。就「以」此「为」法船的「庄严」,庄严即精美的装饰,富丽堂皇。

  (四)、「净心佛道」──于佛菩提而生清净信心(菩提心),「为」成就法船的「诸材木」。这是造作大船的主材,如房屋有栋梁一样。

  (五)、除上布施、持戒、净信以外,广修其他的「一切福德」。这一切福德,「以为」法船所有的,「具足」而「坚固」的「系缚」。什幺是系缚?如船只要有足够而坚固的缆索,才可以牢系上岸。

  (六)、修「忍辱」、心性「柔软」,不失正「忆念」。这样的柔忍而摄受众生,正念而不忘佛道,「为」法船的「钉」子,紧密的结合而不致破散。

  (七)、「诸菩提分」,是成就菩提的因素;这都从「坚强精进」中修习成就。这些菩提分法,如造成法船的一切材木;从精进中来,所以是从「最上妙善」的「法林中出」来。

  (八)、修「不可思议」的「无量禅定」:无量是四无量,禅是四禅,定是四无色定,合为十二门禅。以「福德业」所「成」就的这些极「善」静「寂」,极善「调」伏的定「心」,「以为」造成法船的工「师匠」人。工师的审慎精制,如以定心而成就一切功德。

  (九)、法船是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这是由于「毕竟不坏」──不变异的「大悲」心「所摄」受。依大悲心,而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来摄导众生。悲心是这样的深彻坚固,四摄是这样的方便摄受,所以法船能「广度」众生,「致远」──到达极远的目的地。广度是化众生;致远是成佛道。

  (十)、在法船的往来生死中,「以智慧力」觉照一切,这才能「防」护「诸怨贼」,不为魔外烦恼所坏。

  (十一)、从智慧所起的「善方便力」,能「种种合集四大梵行」。四梵行是:慈无量,令一切众生得乐;悲无量,令一切众生脱苦;喜无量,见众生的得福乐而随喜;舍无量,于一切众生住平等舍。这方便所起的梵行,「以为」法船的大庄「严」。

  (十二)、「四正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为」法船上的「金楼观」。什幺是金楼观?在船的上层高处,建一金属的楼台,以便瞭望海中的一切。四念处观一切法不净、苦、无常、无我,如金楼观一样。

  (十三)、「四正勤行、四如意足」,是精进力,定通力,能推进大乘法船,往来生死海,救度众生,所以如推动船帆的「疾风」489一样。

  (十四)、「五根」,是信、进、念、定、慧,以慧根为主。所以能「善」巧观「察」法船所行的航道,远「离诸」险「曲」的「恶」道,而平安的前进。

  (十五)、「五力」呢,那是「强」大的「浮」力,能载重而不致沉没。

  (十六)、「七觉」分能「觉悟」大众的昏迷,所以「能破魔贼」。如船在海中,能随时觉察,就不会为海盗等侵袭。

  (十七)、八正道,如八条正确的航线。法船进「入八真正道」,就能「随意到」达涅槃彼「岸」,安稳的上岸游乐,不会误入歧途,所以能「离外道济」。济是津济490,也就是渡头、码头。外道渡头,即外道教化到达的地方。

  (十八)、止与观,为修行的主要法门。在大乘法船中,以修「止为调御」,即驾驶者。一心一意的驾驶,如制心一处的止。又以修「观为」真实「利益」,因为唯有正观,才能得真实的自利利他。

  (十九)、这样的法船,运众生从此(岸)到彼(岸),又从彼还来此岸,「不着」于生死涅槃的「二边」,无尽的利济众生。

  (二十)、「有」无量法门的「因缘法」,圆满究竟,所以能「为」众生作「安隐」,能得安乐。

  上来二十句,以佛法喻船的一切;以船喻佛法的救度众生。

  1. 于一切众生的平等心

  制造法船的因缘

  2. 习无量福(清净戒行)

  如船板一样,牢固坚厚

  3. 行施及施果,以受种种的富乐自在

  以此为法船的庄严

  4. 净心佛道(净信)

  造作大船的主材

  5. 广修一切福德

  如船只要有足够而坚固的缆绳

  6. 柔忍而摄众生,正念而不忘佛道

  如船只的钉子

  7. 诸菩提分皆从坚强精进中修习成就

  制造法船的一切木材皆来自于最上妙善的法林(森林)

  8. 修习无量禅定,成就善寂调心

  如工师匠人的审慎精制

  9. 以大悲心、四摄法摄导众生

  如法船能广度众生到达极远的目的地

  10. 以智慧力防诸怨贼

  船上的灯明?

  11. 以善方便力,合集四梵行

  法船的大庄严

  12. 修四念处

  如船上的金楼观(瞭望台)

  13. 修四正勤、四如意足

  如推动船帆的疾风

  14. 以五根为导航(以慧根为主)

  善观察法船所行的航道

  15. 五力

  如强大的浮力

  16. 修七觉分,破除魔贼

  如船在海中,能随时觉察,就不会为海盗等侵袭。

  17. 入八正道,随意到岸

  八条正确的航线,不令误入外道渡头。

  18. 止为调御,观为利益

  止如驾驶者一心一意的驾驶;观如驾驶者善于辨别前方。

  19. 不着二边(生死、涅槃)

  如船只的往来两岸,利济众生。

  20. 无量法门的因缘法

  为众生作安隐,能得安乐。

   3、菩萨以正法来号召摄受与救脱众生

  大乘广博无尽辩才,广布名闻,能济十方一切众生,而自唱言:来上法船,从安隐道,至于涅槃,度身见岸,至佛道岸,离一切见。

   菩萨应修学佛法,从生死海中度脱众生,如船一样。而修学法门得成就的人──菩萨,就如船主一样。上面说明了法船,以下要说法船的主导者。

  菩萨怎样的宣传号召,引导众生来同登法船呢?「大乘」菩萨具备了「广博」的「无尽辩才」,这对于折伏外道,化导愚蒙,是非常重要的。经说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491有了这四无碍解,才能说法的辩才无尽。这样的大菩萨,真的无人不知。菩萨有了这样的功德,所以德声「广布,名闻」十方,也就因此「能济」度「十方一切众生」。

  菩萨以此法船度众生时,「自」己宣「唱」佛法说:「来」!大家来登「上」这佛「法」的大「船」!大家如登上这法船,就是归依三宝,依法修学。这样,生死苦海中的众生,就能「从安隐」(与稳同492)的正「道」,一直前进,而「至于涅槃」。

  这就是「度」脱「身见」──我见的此「岸」,而「至佛道」的彼「岸」。要知道不脱生死,只是我见系缚。有了我见,就是世间,就是生死,就是此岸。一切法空无我,是破除我见而入佛道的正道。所以要到佛彼岸,必须「离」我见为本的「一切见」。有我见,就有常见断见,一见异见,有见无见……六十二493种见趣,如滋蔓丛生,不易清除。唯有截除我见根本,一切枝末的见趣,才从此永尽。断我见,离一切见的佛道,就是一切法空无我、无相、无愿、不生不灭、不取不舍的正法。

  菩萨以法船度众生,主要是宣扬正法,以正法来号召摄受众生,救脱众生于生死大海。

  4、菩萨尽未来际的广度众生

  如是普明!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如是法船,以是法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在生死中度脱漂没长流众生』。

   为众生学的法船普度,已如上广说。

  末了,结告「普明」菩萨:「菩萨摩诃萨,应当修习」这样的「法船,以是法船」,在「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无量数)劫」中,一直「在生死中,度脱漂没」于「长流」的「众生」。众生在生死流中,头出头没,如不遇佛法,永无了日,所以说长流。所说的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举一极长的时间来说,其实菩萨的广度众生,是尽未来际,无穷无尽。菩萨应这样的度众生,就不能不为了众生而修习这样的法门。494

  丁四 速疾道学…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