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5)又告普明:『复有法行,能令菩萨疾得成佛。谓诸所行真实不虚,厚习善法。深心清净,不舍精进。乐欲近明,修习一切诸善根故。常正忆念,乐善法故。多闻无厌,具足慧故。破坏憍慢,增益智故。除灭戏论,具福德故。乐住独处,身心离故。不处愦闹,离恶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义故。求于智慧,通达实相故。求于真谛,得不坏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远离,得寂灭故。如是普明!是为菩萨疾成佛道』。
四、速疾道学:
1、唯般若与法相应才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1)总标与法相应之第一义悉檀
佛「又告普明」:此外,还「有」随法顺法的「法行,能令菩萨疾得成佛」。法门是这样的广大甚深,身命又如此的危脆难保!如未得法利而就死了,被可怜为『如入宝山空手回』。所以怎样的容易成佛,迅速成佛,为佛弟子的普遍要求。佛也就在这开示修学时,明白地提出了这一修学法。
古人比喻:如船在港汊495河渠中,一天不过行几十里,拉纤496,摇桨,还是那幺艰苦!如一旦船到大海,那时风帆饱满,被形容为『瞬息千里』。
修行也是这样:专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难,功德又少。如能与法相应,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捷疾无比。《金刚经》说:释迦在然灯佛处,悟入无生法忍,比之以前的久劫修行,是不能相比的。497悟入法性,才能易疾成佛。虽然如来适应众生根性,说些易行易成法门,唯与法相应的法行,才是第一义悉檀。
(2)为应机施教开演方便道以契实性
如说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为易行道。这是说极乐世界修行容易稳当,决定能不退转菩提心,并非说容易成佛。生了净土,还得修行,一直到得无生忍,才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风顺!
还有些说欲乐为方便,容易成佛,那无非世界悉檀,以欲钩牵,使人乐于修学而
已。498
又有些经文,为了懈怠众生,听说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说三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对治悉檀。
有的不知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怀疑自己。于是佛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性,众生即佛;指心本净性为成佛因,以启发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为人悉檀。499
(3)结劝
然约究竟义说,唯般若与法相应,才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500
2、疾易成佛的修学有十四句
佛说疾易成佛的修学,有十四句,分三:三根本,六要行,五求真实。
(1)三根本是直心、深心、菩提心,与《维摩诘经》所说的一样。501
(一)、「所行真实不虚」,是直心。502从现相说,真实不虚是心性质直,没有谄曲。约实质说,那是般若与真如相应;是正观诸法空性(《起信论》以正念真如为直心503)。正观实相,法性本空,并非落空成病,而是以般若无所得为方便,所以能「厚集善法」,如《般若经》说,厚集是无边积集的意思。
(二)、深心:菩萨的大悲心,「深」彻骨髓。悲与般若相应(名为无缘大悲),悲「心清净」。虽法性空不可得,而以悲愿力,「不舍精进」,利益众生。
(三)、菩提心:菩萨「乐欲」──志愿爱乐「近明」。明是菩提的觉明;近明是向于菩提,临近菩提,这是愿菩提心。以菩提心为本,「修习一切诸善根」。
这直心、深心、菩提心,即大乘三要:菩提愿、大悲心、真空见。大乘法必备这三心,有三心才直向佛道。如离却三心,一切修行,都不名为大乘法了。504
(2)六要行是:
(一)、菩萨心恒「常正忆念」,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无常、无我,念法性本空、本净等。菩萨「乐」于「善法」,所以一心正念,常时现前。
(二)、「多闻」佛法而「无厌」足心。因法义甚深,广大无边,所以听法无厌,才能「具足」智「慧」。
(三)、菩萨应「破坏」自心的「憍慢」,谦卑和顺,这才不致得少为足,能「增益智」慧。
(四)、「除灭」一切爱见「戏论」,心在正道,所以能积集「具」足一切「福德」。否则大好时光,尽从戏论闲话中过去了。
(五)、「乐住独处」,这是「身心」远「离」取相,远离烦恼,所以无往而不寂静。
(六)、「不处愦闹」的地方。为什幺喧嚣吵闹?只是有了不清净不如法的人。如远「离恶人」,那诸上善人共会一处,即使人天云集,也一样的安静呢!
以上六行,仍着重为出家菩萨说。
(3)五求真实:
本着三心而行六行,以及六度等法门,而心心念念,唯求真实。
(一)、「深求于法」,「依第一义」而求,所求的是胜义法。如求世俗法,事相法,既非真实,也就不易成佛。
(二)、「求于智慧」:这不是世俗偏邪智慧,而是「通达实相」的如实智,即般若。
(三)、「求于真谛」:求那非虚妄,不倒乱的,这就是「得不坏法」。不坏法即法性常住,不变不异;得常法性,即一得永得,不再失坏了。
(四)、「求于空法」:这由于「所行」中「正」,正观正念而能悟入。
(五)、「求于远离」:这是真远离,不起一切戏论,离烦恼,息生死,证「得」涅槃「寂灭」。
这五求,只是求于智证空性,体实相而究竟寂灭。
「如是」的依三根本心,修六要行,求五真实,「普明」!这就是「菩萨」速「疾成佛」的唯一要「道」了!
乙二 时众奉行
(p.280)说是经时,普明菩萨、大迦叶等,诸天、阿修罗及世间人,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宝积法门的修行法,也已为普明菩萨说了。从始至终,法门圆满,即以时众奉行为总结。
结集者叙述说:如来「说是」宝积「经时」,始终圆满。大乘行者,如「普明菩萨」等。声闻行者,如「大迦叶等」。还有人天大众,如「诸天、阿修罗,及世间人」。凡在法会中见佛闻法的,莫不「皆大欢喜」。对于这宝积法门,看作最可尊贵的,「顶戴」高举,信「奉」而愿意实「行」。当时大众能顶戴奉行,自然能传持不绝,流通末世了!
──功德圆满──
1《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5c):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
2 六种成就:(前五为五事)
一、信成就:是指「如是我闻」给人众对这部经生起信仰的心。
二、闻成就:是指这部经是阿难所听来的。
三、时成就:一般佛经一开始都有「一时」,这是表示讲经的时间。
四、主成就:经的主讲人,是佛陀。
五、处成就:讲经的地方。
六、众成就:参加法会的听众。
3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35):龙树菩萨说:闻由三处闻:一、从佛闻法;二、从佛弟子闻法;三、从经典闻法。
4《杂阿含经》卷3(80经)(大正2,20b):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
5(1)《大智度论》卷3,(大正25,76c):(经)耆阇崛(梵语G
dhrakū
a)山中。(论)「耆阇」名鹫,「崛」名头。
(2)隋
智顗说《妙法莲华经文句》卷1(大正34,5b28-c6):耆阇崛山者,此翻灵鹫,亦云鹫头,亦云狼迹。梁武云:王鴡引诗人所咏关睢是也。《尔雅》云似鵄。又解:山峰似鹫,将峰名山。又云:山南有尸陀林,鹫食栖其山,时人呼为鹫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既是圣灵所居,总有三事,因呼为灵鹫山。
6 出处待考。
7《大智度论》卷32(大正25,301a11-14):阿罗汉尽一切烦恼故,应受一切天龙鬼神供养。是阿罗汉有九种:退法、不退法、死法、护法、住法、胜进法、不坏法、慧解脱、共解脱。
8 三明:1、天眼明,2、宿命明,3、漏尽明。
9 六通:1、神境通,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5、宿命通,6、漏尽通。
10 六和敬:1、见和同解,2、戒和同遵,3、利和同均,4、身和共住,5、语和无诤,
6、意和同悦。
11 十信:1、信心,2、精进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护心,
9、愿心,10、回向心。
12 十住:1、发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贵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
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顶住。
13 十地:1、初地 极喜地,2、二地 离垢地,3、三地 发光地,4、四地 焰慧地,
5、五地 难胜地,6、六地 现前地,7、七地 远行地,8、八地 不动地,
9、九地 善慧地,10、十地 法云地。
14 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1(大正38,283a14-c14):「摩诃,大也。迦叶波,饮光也。略故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皮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光饮日月光故以为名。」
15 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p.24):提婆达多:自称大师,创五法是道,毁八正道非道。五法者:一、尽形寿着粪扫衣;二、尽形寿常乞食;三、尽形寿唯一坐食;四、尽形寿常露坐;五、尽形寿不食一切鱼、肉、血味、盐、酥、乳等(或作:不食盐;不食酥乳;不食鱼肉;常乞食;春夏八月露坐,四月住草庵。)
16(1)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18-p.319):王舍城结集的歧见:提婆达多破僧,是在佛陀晚年。不几年,阿难随侍佛陀到拘尸那,佛就在这里涅槃了。大迦叶得到了佛入涅槃的消息,与五百比丘,从王舍城赶来,主持佛的荼毗大典,并立即发起在王舍城举行结集。这次结集,大迦叶为上座,优波离结集律,阿难结集法。但在结集过程中,显露出僧伽内部的严重歧见,如大迦叶对阿难的一连串指责;大迦叶领导的结集,与富兰那长老间的异议。大迦…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