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叶与阿难间的问题,我在〈阿难过在何处〉(※收在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三册,p.87-114。)文中,有详细的论述。以律典为主的传记,大同小异的说到:大迦叶选定五百比丘结集法藏,阿难几乎被拒斥在外。在结集过程中,大迦叶对阿难举发一连串的过失。阿难不承认自己有罪,但为了尊敬僧伽,顾全团体,愿意向大众忏悔。阿难受到大迦叶的指责,载于有关结集的传记,各派所传,略有出入。归纳起来,有三类:有关戒律问题,有关女众问题,有关侍佛不周问题,主要是前二类。
(2)阿难六种突吉罗罪:《十诵律》卷60(大正23,449b-c)列有六突吉罗:1、不问微细戒,2、不请佛住世(不答如来问),3、足踏如来衣,4、不供世尊水,5、劝许女人出家,6、示佛阴藏相。
1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22-p.323):五百结集会上,大迦叶与阿难的问题,论戒律,阿难是「律重根本」的,小小戒是随时机而可以商议修改的。大迦叶(与优波离)是「轻重等持」的;舍小小戒,被看作破坏戒法。这就是「多闻第一」的重法系,「头陀第一」、「持律第一」的重律系的对立。论女众,阿难代表修道解脱的男女平等观;大迦叶等所代表的,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的立场。在这些问题上,阿难始终站在佛的一边。从大迦叶起初不要阿难参加结集来说,怕还是受到释族比丘中心运动的影响!五百结集终了,富兰那长老率领五百比丘,从南山来,对大迦叶主持的结集,提出了异议,如《铜鍱律》《小品》(南传四
四三三)说:「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这是说,富兰那长老所亲闻的佛说,也要受持流通了。《五分律》举出富兰那自己的意见:「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依《五分律》说:「内宿」是寺院内藏宿饮食;「内熟」是在寺院内煮饮食;「自熟」是比丘们自己煮;「自持食从人受」,是自己伸手受食,不必从人受(依优波离律,要从别人手授或口授才可以吃);「自取果食」,「就池水受」(藕等),都是自己动手;「无净人净果除核食」,是得到果实,没有净人,自己除掉果实,就可以吃了。这都是有关饮食的规制,依优波离所集律,是禁止的,但富兰那长老统率的比丘众,却认为是可以的。富兰那长老的主张,不正是小小戒可舍吗?对专在生活小节上着眼的优波离律,持有不同意见的,似乎并不少呢!
1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a11-19):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希有世尊!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
19「谦自益,满招损。」
20 造次颠沛:流离困顿。语出《论语
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祝盟》:“虽造次颠沛,必于祝矣。”《旧唐书
忠义传序》:“古之德行君子,动必由礼,守之以仁,造次颠沛,不愆于素。”元刘埙《隐居通议
理学一》:“人有迫于饥寒之患,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尝忘也。”(《汉语大词典(十)》,p.898)
21「菩提心」也称为「信愿」,为何发心要有大誓愿呢?如《大智度论》卷7(大正25,108b-c)说: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谷,岂复待愿?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摽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所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着,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己)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复次,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
22「犯罪不诚实,佛不说戒」:《中阿含经》〈未曾有法品〉《37.瞻波经》,(大正1,478b-479c)。《增支部》(A. 8. 20. Uposatha布萨)、《律藏
小品》(Cv. 9. 1)、《小部
自说经》(Ud. 5. 5)、《五分律》卷二十八(大正22,180c)、西晋
法炬译《恒水经》、《法海经》(大正1,817a、818a-c)、后秦
鸠摩罗什译《海八德经》(大正1,819a-c)、《增一阿含.第2经》〈十不善品〉(大正2,786a-787c)。
23《十住毘婆沙论》卷17(大正26,120a22):尸罗最是梵行之本,如直心则是正见之本。(另参见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41)。
24《杂阿含》卷18(497经)(大正2,129b-c):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举罪比丘欲举他罪者,令心安住几法,得举他罪」?佛告舍利弗:「若比丘令心安住五法,得举他罪。云何为五?实非不实,时不非时,义饶益非非义饶益,柔软不粗涩,慈心不瞋恚。舍利弗!举罪比丘具此五法,得举他罪」。
25(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9(大正8,356c29-357a7):阿难白佛言:「世尊!菩萨、菩萨共住云何?」佛告阿难:「菩萨、菩萨共住,相视当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应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船,彼学我学,所谓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若是菩萨杂行,离萨婆若心,我不应如是学;若是菩萨不杂行,不离萨婆若心,我亦应如是学。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者,是为同学。」
(2)《大智度论》卷77(大正25,604b20-c1):〔阿难〕问佛:菩萨共住云何?云何用心恭敬?佛答:供养恭敬,当如视佛,是未来佛故。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共住,应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船者,六波罗蜜;三界、三漏为水;彼岸是佛道。彼所学者,我亦应学,学者:所谓六波罗蜜等,同戒、同见、同道。如白衣兄弟,不应共鬪,我是同法兄弟,亦不应共诤。若是菩萨杂行,离萨婆若心,我不应如是学。何以故?胜事应从他学,恶事应舍。菩萨若作是学,轻慢、瞋恨事皆灭,是则名菩萨同学。
26「引发潜在的解脱相状」,相关资料如下:
(1)《大毗婆沙论》卷176(大正27,886a):问:顺解脱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细,已种、未种云何可知?答:以相故知。彼有何相?谓若闻善友说正法时,身毛为竖,悲泣流泪,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于法、法师深生爱敬,当知决定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若不能如是,当知未种。此中有喻,如人于田畦中下种子已,经久生疑:「我此畦中曾下种不?」踌躇未决。傍人语言:「何足犹豫?汝今但可以水灌渍,以粪覆之。彼若生芽,则知已种,不然则不。」彼如其言便得决定。如是,行者自疑:「身中曾种解脱种子已不?」时彼善友而语之言:「汝今可往至说法所,若听法时身毛为竖,悲泣流泪,乃至于法、法师生爱敬者,当知已种解脱种子;不然则不。」故由此相可得了知。
(2)《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30,398a-b):复有所余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谓一切种圆满分明称当道理,美妙殊胜易可解了,或依苦谛、或依集谛、或依灭谛、或依道谛,宣说开示正法教时,不能获得微小发心微小信解,况能获得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亦依过去、未来、现在世别。是名第四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
(3)《瑜伽师地论》卷21(大正30,401a):复有所余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谓暂闻佛或法或僧胜功德已,便得随念清净信心,引发广大出离善法,数数缘念融练净心,身遂毛竖、悲泣雨泪。是名第三已得趣入补特伽罗已趣入相。
(4)《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0b):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故名信顺。若即于彼补特伽罗处所而起,故名为信。开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如是等事,是净信相。闻彼功德威力等已;于行住等诸威仪中,恒常信彼实有功德,故名信述。
(5)《佛说身毛喜竖经》卷下(大正17,600a):尔时,会中有一尊者,名曰龙护,去佛不远,执孔雀扇,侍佛之侧。时即置扇,前诣佛所,合掌顶礼,而白佛言:「我今得闻此正法已,身毛悚竖,生大欢喜。世尊!此经何名?我等云何奉持?」佛言龙护:「今此正法,名身毛喜竖,如是名字,汝当受持。」
(6)惠敏法师〈顺解脱分相──悲欣毛竖〉,(收在《心与大脑的相对论》(法鼓文化),p.155-161)
27 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38、p.55。
28(1)《成实论》卷16〈三慧品〉,(大正32,366c):三慧:闻慧、思慧、修慧。从修多罗等十二部经中生,名为闻慧,以此能生无漏圣慧,故名为慧。如经中说:罗亩罗比丘今能成就得解脱慧,虽闻违陀等世俗经典,以不能生无漏慧故,不名闻慧。
(2)《瑜伽师地论》卷41(大正30,519a-b)「瑜伽菩萨戒之四十三轻戒」: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于菩萨藏一切弃舍,于声闻藏一向修学,是名有犯,有所违越,非染违犯。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现有佛教,于佛教中未精研究,于异道论及诸外论精勤…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