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75)又告普明:『複有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謂諸所行真實不虛,厚習善法。深心清淨,不舍精進。樂欲近明,修習一切諸善根故。常正憶念,樂善法故。多聞無厭,具足慧故。破壞憍慢,增益智故。除滅戲論,具福德故。樂住獨處,身心離故。不處愦鬧,離惡人故。深求于法,依第一義故。求于智慧,通達實相故。求于真谛,得不壞法故。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求于遠離,得寂滅故。如是普明!是爲菩薩疾成佛道』。
四、速疾道學:
1、唯般若與法相應才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
(1)總標與法相應之第一義悉檀
佛「又告普明」:此外,還「有」隨法順法的「法行,能令菩薩疾得成佛」。法門是這樣的廣大甚深,身命又如此的危脆難保!如未得法利而就死了,被可憐爲『如入寶山空手回』。所以怎樣的容易成佛,迅速成佛,爲佛弟子的普遍要求。佛也就在這開示修學時,明白地提出了這一修學法。
古人比喻:如船在港汊495河渠中,一天不過行幾十裏,拉纖496,搖槳,還是那幺艱苦!如一旦船到大海,那時風帆飽滿,被形容爲『瞬息千裏』。
修行也是這樣:專在事相上修行,修行又難,功德又少。如能與法相應,心心流入法性大海,那就捷疾無比。《金剛經》說:釋迦在然燈佛處,悟入無生法忍,比之以前的久劫修行,是不能相比的。497悟入法性,才能易疾成佛。雖然如來適應衆生根性,說些易行易成法門,唯與法相應的法行,才是第一義悉檀。
(2)爲應機施教開演方便道以契實性
如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爲易行道。這是說極樂世界修行容易穩當,決定能不退轉菩提心,並非說容易成佛。生了淨土,還得修行,一直到得無生忍,才能通入法性大海,一帆風順!
還有些說欲樂爲方便,容易成佛,那無非世界悉檀,以欲鈎牽,使人樂于修學而
已。498
又有些經文,爲了懈怠衆生,聽說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就心怯引退。所以說叁生、一生,即可成佛。那是對治悉檀。
有的不知佛法人人可修,人人可成,懷疑自己。于是佛說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性,衆生即佛;指心本淨性爲成佛因,以啓發向上向善的菩提心,那是爲人悉檀。499
(3)結勸
然約究竟義說,唯般若與法相應,才能入法性海,疾成佛道。500
2、疾易成佛的修學有十四句
佛說疾易成佛的修學,有十四句,分叁:叁根本,六要行,五求真實。
(1)叁根本是直心、深心、菩提心,與《維摩诘經》所說的一樣。501
(一)、「所行真實不虛」,是直心。502從現相說,真實不虛是心性質直,沒有谄曲。約實質說,那是般若與真如相應;是正觀諸法空性(《起信論》以正念真如爲直心503)。正觀實相,法性本空,並非落空成病,而是以般若無所得爲方便,所以能「厚集善法」,如《般若經》說,厚集是無邊積集的意思。
(二)、深心:菩薩的大悲心,「深」徹骨髓。悲與般若相應(名爲無緣大悲),悲「心清淨」。雖法性空不可得,而以悲願力,「不舍精進」,利益衆生。
(叁)、菩提心:菩薩「樂欲」──志願愛樂「近明」。明是菩提的覺明;近明是向于菩提,臨近菩提,這是願菩提心。以菩提心爲本,「修習一切諸善根」。
這直心、深心、菩提心,即大乘叁要:菩提願、大悲心、真空見。大乘法必備這叁心,有叁心才直向佛道。如離卻叁心,一切修行,都不名爲大乘法了。504
(2)六要行是:
(一)、菩薩心恒「常正憶念」,如念佛、念法、念僧,念無常、無我,念法性本空、本淨等。菩薩「樂」于「善法」,所以一心正念,常時現前。
(二)、「多聞」佛法而「無厭」足心。因法義甚深,廣大無邊,所以聽法無厭,才能「具足」智「慧」。
(叁)、菩薩應「破壞」自心的「憍慢」,謙卑和順,這才不致得少爲足,能「增益智」慧。
(四)、「除滅」一切愛見「戲論」,心在正道,所以能積集「具」足一切「福德」。否則大好時光,盡從戲論閑話中過去了。
(五)、「樂住獨處」,這是「身心」遠「離」取相,遠離煩惱,所以無往而不寂靜。
(六)、「不處愦鬧」的地方。爲什幺喧囂吵鬧?只是有了不清淨不如法的人。如遠「離惡人」,那諸上善人共會一處,即使人天雲集,也一樣的安靜呢!
以上六行,仍著重爲出家菩薩說。
(3)五求真實:
本著叁心而行六行,以及六度等法門,而心心念念,唯求真實。
(一)、「深求于法」,「依第一義」而求,所求的是勝義法。如求世俗法,事相法,既非真實,也就不易成佛。
(二)、「求于智慧」:這不是世俗偏邪智慧,而是「通達實相」的如實智,即般若。
(叁)、「求于真谛」:求那非虛妄,不倒亂的,這就是「得不壞法」。不壞法即法性常住,不變不異;得常法性,即一得永得,不再失壞了。
(四)、「求于空法」:這由于「所行」中「正」,正觀正念而能悟入。
(五)、「求于遠離」:這是真遠離,不起一切戲論,離煩惱,息生死,證「得」涅槃「寂滅」。
這五求,只是求于智證空性,體實相而究竟寂滅。
「如是」的依叁根本心,修六要行,求五真實,「普明」!這就是「菩薩」速「疾成佛」的唯一要「道」了!
乙二 時衆奉行
(p.280)說是經時,普明菩薩、大迦葉等,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寶積法門的修行法,也已爲普明菩薩說了。從始至終,法門圓滿,即以時衆奉行爲總結。
結集者敘述說:如來「說是」寶積「經時」,始終圓滿。大乘行者,如「普明菩薩」等。聲聞行者,如「大迦葉等」。還有人天大衆,如「諸天、阿修羅,及世間人」。凡在法會中見佛聞法的,莫不「皆大歡喜」。對于這寶積法門,看作最可尊貴的,「頂戴」高舉,信「奉」而願意實「行」。當時大衆能頂戴奉行,自然能傳持不絕,流通末世了!
──功德圓滿──
1《大智度論》卷3(大正25,75c):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法,而說「佛住王舍城」?答曰:說方、時、人,令人心生信故。
2 六種成就:(前五爲五事)
一、信成就:是指「如是我聞」給人衆對這部經生起信仰的心。
二、聞成就:是指這部經是阿難所聽來的。
叁、時成就:一般佛經一開始都有「一時」,這是表示講經的時間。
四、主成就:經的主講人,是佛陀。
五、處成就:講經的地方。
六、衆成就:參加法會的聽衆。
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5):龍樹菩薩說:聞由叁處聞:一、從佛聞法;二、從佛弟子聞法;叁、從經典聞法。
4《雜阿含經》卷3(80經)(大正2,20b):比丘白佛:「佛爲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爲說!諸比丘聞說法已,如說奉行」。
5(1)《大智度論》卷3,(大正25,76c):(經)耆阇崛(梵語G
dhrakū
a)山中。(論)「耆阇」名鹫,「崛」名頭。
(2)隋
智顗說《妙法蓮華經文句》卷1(大正34,5b28-c6):耆阇崛山者,此翻靈鹫,亦雲鹫頭,亦雲狼迹。梁武雲:王鴡引詩人所詠關睢是也。《爾雅》雲似鵄。又解:山峰似鹫,將峰名山。又雲:山南有屍陀林,鹫食棲其山,時人呼爲鹫山。又解:前佛今佛皆居此山,若佛滅後羅漢住,法滅支佛住,無支佛鬼神住,既是聖靈所居,總有叁事,因呼爲靈鹫山。
6 出處待考。
7《大智度論》卷32(大正25,301a11-14):阿羅漢盡一切煩惱故,應受一切天龍鬼神供養。是阿羅漢有九種:退法、不退法、死法、護法、住法、勝進法、不壞法、慧解脫、共解脫。
8 叁明:1、天眼明,2、宿命明,3、漏盡明。
9 六通:1、神境通,2、天眼通,3、天耳通,4、他心通,5、宿命通,6、漏盡通。
10 六和敬:1、見和同解,2、戒和同遵,3、利和同均,4、身和共住,5、語和無诤,
6、意和同悅。
11 十信:1、信心,2、精進心,3、念心,4、定心,5、慧心,6、施心,7、戒心,8、護心,
9、願心,10、回向心。
12 十住:1、發心住,2、治地住,3、修行住,4、生貴住,5、方便具足住,6、正心住,
7、不退住,8、童真住,9、法王子住,10、灌頂住。
13 十地:1、初地 極喜地,2、二地 離垢地,3、叁地 發光地,4、四地 焰慧地,
5、五地 難勝地,6、六地 現前地,7、七地 遠行地,8、八地 不動地,
9、九地 善慧地,10、十地 法雲地。
14 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1(大正38,283a14-c14):「摩诃,大也。迦葉波,飲光也。略故雲迦葉。此婆羅門姓,飲光仙人種。昔有婆羅門獲證仙果,身皮金色飲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種。以姓標名。又迦葉身光飲日月光故以爲名。」
15 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24):提婆達多:自稱大師,創五法是道,毀八正道非道。五法者:一、盡形壽著糞掃衣;二、盡形壽常乞食;叁、盡形壽唯一坐食;四、盡形壽常露坐;五、盡形壽不食一切魚、肉、血味、鹽、酥、乳等(或作:不食鹽;不食酥乳;不食魚肉;常乞食;春夏八月露坐,四月住草庵。)
16(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18-p.319):王舍城結集的歧見:提婆達多破僧,是在佛陀晚年。不幾年,阿難隨侍佛陀到拘屍那,佛就在這裏涅槃了。大迦葉得到了佛入涅槃的消息,與五百比丘,從王舍城趕來,主持佛的荼毗大典,並立即發起在王舍城舉行結集。這次結集,大迦葉爲上座,優波離結集律,阿難結集法。但在結集過程中,顯露出僧伽內部的嚴重歧見,如大迦葉對阿難的一連串指責;大迦葉領導的結集,與富蘭那長老間的異議。大迦…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