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28

  ..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如来的同事摄化。你与他一样,同一身分,使他们有亲切共同的感觉,就可以接近他们,谈起话来。否则,身分如相距过远,就难以接近教化了。

  己二 起同分胜解

  庚一 方便引发

  (p.245)诸比丘见已,问化比丘:『汝欲那去』?答言:『我等欲去独处修禅定乐。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不能信解』。诸比丘言:『长老!我等闻佛说法,亦不信解,欲至独处修禅定行』。

   如来不但化现同样的身分──比丘,而且还示现同样的胜解──重禅。

  一、化现的二位比丘前进,那「诸比丘见」到了,一见如故。觉得自己离开如来的法会,而这二位也离开了,所以「问化比丘:汝欲那」里「去」?当然还不知道这二位,也与自己一样。

  二、化比丘就「答」道:「我等欲去」清净的山边林下,「独处」而「修禅定」,去体味禅定的现法「乐」。453

  是的,禅定必发轻安,与轻安相应的身心喜乐,的确极为胜妙!454特别是第三禅乐,多少修行人,贪着了禅乐,为定力所拘缚呢!455

  这二位比丘,还说明他要修禅的「所以」然。因为我俩对于「佛所说法,不能信解」;既然听不出什幺好处,还是修禅定为妙。

  三、说到这里,「诸比丘」就说:「长老456!(佛世,比丘们相互的尊称)我等」还不是那样!「闻佛说法」,也「不」能「信解」,所以也想到清净处,「独处修禅定行」呢!这样,不但是身分同,意境也同,竟然是志同道合了!

  庚二 真实劝离

  (p.246)

  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应求信解佛所说义。所以者何?无高无诤,是沙门法。所说涅槃名为灭者,为何所灭?是身之中有我灭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耶』?

  诸比丘言:『是身之中,无我、无人、无作、无受、无命而可灭者,但以贪欲、瞋、痴灭故名为涅槃』。

  化比丘言:『汝等贪欲、瞋、痴,为是定相可灭尽耶』?

  诸比丘言:『贪欲、瞋、痴不在于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离诸忆想,是则不生』。

  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忆想!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无染无离者,是名寂灭。所有戒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以是法故,说为涅槃。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汝等不应分别一切,受想灭定,一切诸法无分别故。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定者,则为满足,更无有上』。

  那「时」,大家情投意合,边走边谈,如来即开始教化,先要大家自谦而起反省。

  一、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应求信解佛所说义。所以者何?无高无诤,是沙门法。所说涅槃名为灭者,为何所灭?是身之中有我灭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耶』?

  「化比丘」对「诸比丘」说:「我等」不能信受佛说,但不能就此拒绝,自以为然。我们应「当离自高」的憍慢,与佛说相违「逆」的「诤」胜「心」!佛说的话,可能有他的道理,我们「应」寻「求信解佛所说」的深「义」。如觉得自己的胜妙,而不能虚心的探求佛说,那与出家法不相合。为什幺呢?「无高,无诤457」,谦和柔顺,才「是沙门法」呢!说到这里,大家开始平心静气的,思惟佛法。

  化比丘以大家公认的涅槃为论题,而进一步的引发大家去正确观察:佛「所说」的,我们所趣求的,不是「涅槃」吗?这是毫无疑问的。涅槃的意义是灭,那被「名为灭」的,究竟「何所灭」──灭些什幺而名为灭呢?在「是身」「中,有我」可「灭」吗?还是「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吗?我、人、作、受(寿)命,458都是自我,生命主体的异名。459

  二、诸比丘言:『是身之中,无我、无人、无作、无受、无命而可灭者,但以贪欲、瞋、痴灭故名为涅槃』。

  「诸比丘」从佛出家修学,习于无我的教说,所以说:「是身」只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此「中」是「无」有「我,无」有「人,无」有「作,无」有「受,无」有「命而可灭」的。既无我可灭,那为什幺称为灭呢?一分声闻弟子,坚执的这样说:虽没有我,但法是有的。460有烦恼就有业,有烦恼业就有生死,就不得涅槃。如断却烦恼,即得涅槃寂灭。这五百比丘,也是这样的见解,所以说:没有我可灭,「但以贪欲、瞋、痴」──三不善根「灭,故名为涅槃」,这就是涅槃的所以名为灭了。461

  三、化比丘言:『汝等贪欲、瞋、痴,为是定相可灭尽耶』?

  诸比丘以为有贪、瞋、痴可灭而名为涅槃,所以住定修心,以定地的烦恼不起为胜妙,病根就在这里了!「化比丘」就此进一步的发问,让大家反照内观。「汝等」所说的「贪欲、瞋、痴,为是」有决「定相可灭尽」吗?定相,即自性。这意思说:你们觉得贪、瞋、痴法,一一有决定性,才说可以灭尽吗?

  四、诸比丘言:『贪欲、瞋、痴不在于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离诸忆想,是则不生』。

  「诸比丘」不但过去曾听闻深法,现在也听到过,只是不曾深切思惟。现在一经化比丘的诘责,立刻觉到什幺是贪、瞋、痴的定相呢?如贪、瞋、痴有他的决定自性,那也就有一定的着落。

  属于外境吗?属于内心吗?在内心外境的相关中吗?都不是的,

  所以说:「贪欲、瞋、痴不在于内」:如在内,离境相的惑乱,也应可以生起,而其实不然。

  也「不在外」:如属外境,那就与心无关了!

  也「不在中间」:中间只是内外相关的假名;不在内,不在外,当然中间也不可得了。

  那贪欲、瞋、痴是什幺呢?诸比丘引述佛说:烦恼都从忆想分别而生。462这样,如「离诸忆想」分别,「是」贪等就「不生」,这就名为灭了。

  五、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忆想!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无染无离者,是名寂灭。

  诸比丘知道忆想分别为烦恼本,所以要忆想不生,才名为灭。不知道,烦恼无自性,忆想分别也无自性;只要不起忆想分别,就无所谓灭不灭了。「化比丘」这样的进一步启导他们:你们既知道这样,那「汝等」就切「莫作忆想」分别了!「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也就是于一切法而不起忆想分别,「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没有三不善可得,有什幺可染着呢?又有什幺可离呢!如「无染无离」,即离一切忆想的戏论,「是名寂灭」,也就是涅槃了。

  所有戒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以是法故,说为涅槃。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

  上来约断烦恼说,下约修道说:道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

  从前舍利弗涅槃了,弟子均头沙弥,非常悲哀。佛就曾启发他:戒灭尽了吗?……解脱知见灭尽了吗?换句话说:入涅槃,一切功德都没有了吗?463

  现在也同样的,约五分法身来说寂灭。

  「所有戒品(品就是分)」,也「不往来」,也「不灭尽」。这是说:戒品也是毕竟空的,没有自性,所以不像实有论者464那样,以为涅槃以前,从现在往过去,从未来来现在,流转于三世中。入了涅槃,灰身灭智465而不可得。然从法性空的第一义来说,戒品本不来不去;本来不生,也不会灭尽。所以不落三世,超越生灭。

  「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也这样的「不往来」,「不灭尽。以是法」性寂灭,「故说为涅槃」。

  「是法」,一切「皆空」,皆「远离」,了无碍着。这样的即空即离,也「不可取」着。如取空,取远离,取涅槃,就不是空、远离,不是真涅槃了。

  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

  诸比丘着于一切法实有,所以想从禅定求得涅槃。不但以为有烦恼可断,也以为有涅槃可得。上已显示烦恼本空,涅槃也不可得。但对于涅槃,还得激发劝离。所以化比丘又说:「汝等」应「舍离是涅槃想」!勿以为涅槃如何如何,这都是忆想分别。此心切「莫随于」忆「想」,忆想是不与涅槃相应的。也「莫随非想」,以为不忆想就得了!以为不忆想,早就是忆想了。切「莫以」忆「想」来「舍」忆「想」;只此舍离一念,就是忆想分别,怎幺能离忆想呢?也切「莫以想」来「观想」。以忆想观忆想,是以分别观分别,顺世俗的观行,是不可能引入胜义自证的。466「若以想舍想」,以想观想,不能脱离忆想的罥索467,「为想所缚」而不得解脱。这一段,对于取相修行,世俗假想观,作彻底的评判!468

  汝等不应分别一切,受想灭定,一切诸法无分别故。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定者,则为满足,更无有上』。

  然后总结的说:你们知道受想灭定是最高胜的,那就「不应」忆想「分别」这「受想灭定」。因为「一切诸法」,本「无分别」,分别即与法不相应了。「若有比丘」,能「灭诸受想得灭定」,那就是修行目的的「满足」。「更无有上」的涅槃了。

  这里的受想灭定,与一分声闻学者(一分大乘)所说不同。

  一分声闻学者,以受想为『心行』,有了受想,就一定有心。有了受与想,情感的,知识的一切分别,一切苦恼,都无法避免。从厌患受想下手,灭受想即一切心心所法灭而不起,名为灭受想定。这是阿那含(三)果以上的圣者,为了身心的劳累,所以修此以暂灭心心所法,与涅槃相似。

  但一分学者与大乘法说:灭受想定为净智现前,彻证究竟法性的深定。有受就有取着,有想就有分别;于一切而不起忆想分别,超三界寻思所行境,名为灭受想定。得灭受想定,即安住无所取着的涅槃,究竟无上!469

  丁四 受教得脱

  (p.253)化比丘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一、「化比丘说是语…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