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26

  ..續本文上一頁「無心」也「無心名」。

  3、無世間無非世間

  戒是世間法,不離地域性,而真實戒不屬于地域性,所以「無世間」;但這並非說遺世獨存,所以又「無非世間」。

  4、無依止無非依止

  戒爲學佛者所依止,如佛的依正法而住一樣。但這是「無依止」相可得,也「無非依止」。如著于依止或無依止,即乖失佛意。

  ──上來約正覺以觀戒所關涉的事件。

  叁、如來戒學的究極意義

  1、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憶想分別此戒

  這樣,真善淨戒的,一切如法,清淨不染,決「不以」持「戒」而「自高」傲的;不自高,也就「不」會以低「下」來看「他」人的「戒」行。不嫌惡他人的不清淨,有違犯,以平等舍心而住。這如《般若經》說:『屍羅波羅蜜,持犯不可得故』。不著持犯相,不起高下見,也「不憶想分別此戒」,以爲如何如何。

  2、是名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

  這樣的善持戒,是什幺戒?「是名諸聖」──聲聞、緣覺、佛「所持」的「戒行」。這是最勝妙的,如佛在菩提樹下,正覺法性而成佛,即名爲『自然戒』404,『上善戒』。一念般若現前,自然的心地清淨,無往而不自得,所作沒有不合于法的。這樣與聖道相應的戒,就是一般所說的道共戒。這是不與漏相應的「無漏」;不爲煩惱所縛的「不系」;「不受叁界」生死果報;「遠離一切諸依止法」,如不再愛、樂、欣、喜阿賴耶,不著于一切。405這樣的戒,才是善淨的持戒,才是如來戒學的究極意義。

  【補充】:《寶積經講記》(p.10-p.11):

  戒律,本于慈悲的同情,不忍損害他而來。律儀戒中的別解脫,重于身語的止惡。但每一持戒的,都是可能違犯的,這一定要:「所犯衆罪,心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能隨犯隨忏,才能保持自心的無憂無悔,戒行清淨。

  不過僅是身語的止惡,是不夠的。戒──屍羅的義譯爲清涼,也重于自心的淨除煩惱。釋尊的略教誡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所以,意地的種種煩惱,戲論分別,如不能遠離,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淨。

  本經在兼說聲聞行時,四沙門中的形服沙門,威儀欺诳沙門,貪求名聞沙門,不消說是不夠清淨的。四種持戒比丘中,說有我論的,我見不息的,怖畏一切法空的,見有所得的;總之,只要是執我執法的,無論怎樣的持戒,都不能符合如來律行的本意。因爲這樣的持戒者,雖好象清淨持戒,而終久──今生或後世要破壞戒法的。所以本經從一般的律儀戒說起,而深意在道共戒,如說:「諸聖所持戒行,無漏不系,不受叁界,遠離一切諸依止法」。這無漏相應的,聖智相應的戒行,本經在正明菩薩道中,也深切的說出:「無有持戒,亦無破戒。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則無苦樂。若無苦樂,即是聖性」。不但聖者以此爲體性,也是聖者以此爲因性的(共叁乘說爲聖性。專約大乘說,就是佛性)。從慈悲不忍損他,到遠離憶想分別,深入真空的戒行,爲本經的要義之一。

  庚二 偈頌

  (p.231)爾時,世尊欲明了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無垢無所有;持戒無憍慢,亦無所依止;持戒無愚癡,亦無有諸縛;持戒無塵汙,亦無有違失。持戒心善軟,畢竟常寂滅,遠離于一切,憶想之分別,解脫諸動念,是淨持佛戒。不貪惜身命,不用諸有生,修習于正行,安住正道中,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逮得智慧明,無暗無所有,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無此無彼岸,亦無有中間,于無此彼中,亦無有所著;無縛無諸漏,亦無有欺诳,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爲安住,真實淨持戒。

  雖行持諸戒,其心不自高,亦不以爲上,過戒求聖道,是名爲真實,清淨持戒相。不以戒爲最,亦不貴叁昧,過此二事已,修習于智慧,空寂無所有,諸聖賢之性,是清淨持戒,諸佛所稱贊。心解脫身見,除滅我我所,信解于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聖戒,則爲無有比。依戒得叁昧,叁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說了上面清淨持戒,那「時世尊」爲了要顯示「明了此」清淨持戒的深「義」,所以又重「說偈言」。

  偈,即伽陀,爲印度文學中的詩歌體。406凡經中先長行直說,又以偈重說,使意義更顯了的,稱爲重頌,屬于十二部經的祇夜。407

  佛在這裏所說的重頌,都是顯了清淨持戒,凡九節,可分二段。

   第一段,直據持戒以明清淨:

  一、清淨持戒者,無垢無所有;持戒無憍慢,亦無所依止;持戒無愚癡,亦無有諸縛;持戒無塵汙,亦無有違失。持戒心善軟,畢竟常寂滅,遠離于一切,憶想之分別,解脫諸動念,是淨持佛戒。

  如來所說的「清淨持戒」,到底是怎樣的呢?「無垢」汙雜染,清淨得都「無所有」。這樣的了無纖毫408可得的清淨「持戒」,「無憍慢」心,不會以自己能持戒,或有功德而起憍慢的;心也「無所依止」,不會落入任何窠臼。這樣的清淨「持戒,無」煩惱根本的「愚癡」──無明,也「無有」依無明而起的「諸縛」,煩惱都是系縛。持戒非常清淨,不但不犯罪,也「無」少少「塵汙」的沾染;對僧衆的規製,也「無有違失」。409這樣的「持戒,心善」調伏柔「軟」,能成法器。安住于「畢竟常寂滅」中,能「遠離于一切」的「憶想」「分別」。心不爲戲論410所動,所以能「解脫諸動念」。經上說:『動即爲魔縛,不動爲法印』411。這樣的離念安住畢竟寂滅,才「是」清「淨持佛戒」者。

  二、不貪惜身命,不用諸有生,修習于正行,安住正道中,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清淨持戒的,「不貪惜」自己的「身命」,一心爲道,不會因愛著自己而作種種非法,這約不貪愛現身說。「不用諸有生」,約不貪愛未來說。有是欲、色、無色叁有412,生是胎、卵、濕、化四生413。衆生的造作,凡夫的持戒,都是爲了未來的果報──有生。清淨持戒,是不爲這些生死法的。唯「修習于正行」──八正道行,不向生死,而住心寂滅。不著現未身命,一心「安住正道中」的,「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叁、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逮得智慧明,無暗無所有,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清淨「持戒,不染」著「世」間生死,也「不依」如幻錯亂的「世法」。不染不依,「得智慧」的光「明」,自然「無」愚癡黑「暗」。「無所有」相──無法相;又「無我」相,「無彼」相──無人相。人相與法相都不可得,「已知見諸」法的真「相」,如說:『一相無相,所謂實相』414。這樣,「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四、無此無彼岸,亦無有中間,于無此彼中,亦無有所著;無縛無諸漏,亦無有欺诳,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戒爲波羅蜜,能登彼岸。但在清淨持戒的,「無」生死的「此」岸可著,也「無」涅槃「彼岸」可住。415在生死與涅槃,彼此二岸的中間,或以煩惱爲中流,或以戒等道爲中流。既不著生死,不住涅槃,也「無有中間」可住。這樣的兩邊不著,中道不留,所以說:「于無此彼中(間),亦無有所著」。心地清淨,「無」種種系「縛」,「無諸漏」──欲漏、有漏、無明漏。416心無煩惱,正見一切而「無有」虛妄「欺诳」的亂相,「是名爲佛法,真實淨持戒」。

  五、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是名爲安住,真實淨持戒。

  清淨持戒的,「心不著名色」,即不著精神與物質的一切境相;內心又「不生我我所」執見。這樣的不著境相,不起執見,也就是總結上來的廣說,「是名爲安住,真實淨持戒」了。

   第二段,約持戒而進求究竟以明清淨。

  六、雖行持諸戒,其心不自高,亦不以爲上,過戒求聖道,是名爲真實,清淨持戒相。

  清淨持戒的,「雖行持諸戒」,如比丘、比丘尼戒等,而謙下柔和,「其心不自」以爲「高」而起憍慢。也「不以」持戒「爲」最「上」的。不以自己的持戒爲了不起,不以受持的戒行爲究竟,這就能進一步的,超「過戒」行而上「求聖道」。寬泛的說,戒定慧都是聖道;徹底的說,唯有無漏慧才是聖道。佛法出世解脫的聖道特質,就在于此。如清淨持戒而又能進求聖慧道的,「是名爲真實清淨持戒」者的德「相」。

  七、不以戒爲最,亦不貴叁昧,過此二事已,修習于智慧,空寂無所有,諸聖賢之性,是清淨持戒,諸佛所稱贊。

  持淨戒的,不但「不以戒爲最」上,也「不貴」重417「叁昧」。叁昧是梵語,義譯等持,即正定。418戒是世界悉檀,419定是共世間學。如沒有中觀相應,都只是世間生死法,那有什幺可貴呢?所以,能超「過此」戒定「二事」,而「修習于智慧」。這不是世俗的事相的智慧,是勝義觀慧,以觀一切法畢竟「空寂無所有」爲法門的。如能證入空寂無所有,那就是叁乘「諸聖賢之」聖「性」。能這樣,才「是清淨持戒」,爲十方「諸佛所稱贊」。

  八、心解脫身見,除滅我我所,信解于諸佛,所行空寂法,如是持聖戒,則爲無有比。

  這樣的依戒而修慧,在智慧「心」中,即能「解脫身見」。不爲我見所系縛,且更能「除滅我我所」而不起。這樣的無我慧,能深徹「信解于諸佛所行」的「空寂法」。這樣的「持聖戒」,「爲」一切中最上妙的,「無有比」的了!

  九、依戒得叁昧,叁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淨智,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末了,總貫這一意義說:「依戒」修定,能「得叁昧」;依「叁昧能修」勝義觀「慧」。與定相應的,名修所成慧。420「依因」此「所修慧」,能「逮421得于淨智」──無漏的聖智。…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