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43

  ..续本文上一页便有其触,触为缘受,如是广说。二者说有任持缘起:谓缘四食(*即粗抟食,细触食,意思食,识食)诸根大种安住增长。三者说有食因缘起:谓求诸谷田种水缘发生牙等。四者说有一切生身相续缘起:谓由能引能生,诸分别生一切所引所生。五者说有一切生身依持缘起:谓诸世界由诸因缘施设成坏。六者说有一切生身差别缘起:谓由不善善有漏业,施设三恶人天趣别。七者说有清净缘起:谓依他音,及依自内如理作意,发生正见能灭无明,无明灭故诸行随灭,广说乃至,由生灭故老死随灭。』复言世尊:『如无明等次第为缘,能生行等,为即如是次第灭耶?』佛言不尔。复言世尊:『何缘次第而说彼灭?』世尊告曰:『为欲显示由先诸分不生功能,令后诸分得不生法。故次第说,然非不为生相灭法有次第转。八者说有自在缘起:谓善修治静虑为缘,诸修定者随所愿乐。如是皆成终无别异,如是名为我所略说八门缘起。』」

  14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3〈10 相行品〉(大正8,238c):「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2)《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5a):「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

  141 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21):行,是行为,经里说是身行、口行、意行,或者是罪行、福行、不动行。前者是依行为活动所依据而分判的;后者是从伦理和它的结果来分类的。

  142《杂阿含经》卷10(大正2,67a):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

  143 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94):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转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故此经说:「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于是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无明尽……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佛说此还灭缘起,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既灭与无是缘起于生的否定,是不离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

  144 己一、显了空义;己二、遣除情计;己三、善巧智断。

  145《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b):复次,有二种空义,观一切法空,所谓众生空,法空。

  146《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7c-148a):复次,有,有三种: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长短、彼此等,实无长短,亦无彼此,以相待故有名。长因短有,短亦因长;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东,则以为西,在西则以为东;一物未异而有东、西之别,此皆有名而无实也。如是等,名为相待有,是中无实法,不如色、香、味、触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触,四事因缘合故,假名为酪。虽有,不同因缘法有;虽无,亦不如兔角、龟毛无;但以因缘合故,假名有酪;叠亦如是。

  (法有)复次,有极微色、香、味、触,故有毛分,毛分因缘故有毛,毛因缘故有毳,毳因缘故有缕,缕因缘故有叠,叠因缘故有衣。若无极微色、香、味、触因缘,亦无毛分,毛分无故亦无毛,毛无故亦无毳,毳无故亦无缕,缕无故亦无叠,叠无故亦无衣。

  问曰:亦不必一切物皆从因缘和合故有,如微尘至细故无分,无分故无和合。叠麁故可破,微尘中无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无实,强为之名。何以故?麁细相待,因麁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味、触作分,是不名极微。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言:「色若麁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复有观空:是叠随心,有如坐禅人观叠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风,或青,或黄,或白,或赤,或都空,如十一切入观。……

  复次,是叠中有十八空相故,观之便空,空故不可得。

  如是种种因缘财物空,决定不可得。

  147 如《杂阿含》卷六(122经)(大正2,40a):「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另酌参:《相应部》(二三)「罗陀相应」,日译南传一四,p.300)

  148(1)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32-p.34: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因此,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槃。可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么,无常、无我、涅槃,也都不成其为法印!

  (2)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17:关于我我所空,《杂阿含经》卷9(大正2,56b)这样说:「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此性自尔」,《瑜伽论》卷90(大正30,812a)。解说为:「又此空性,离诸因缘,法性所摄,法尔道理为所依趣」。我我所空,是法尔如此,本性如此的。《大毗婆沙论》卷105(大正27,542b)。也说:「住本性空,观法本性空无我故」。「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含义,当然与大乘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说一切有部的论师,确已明白的揭示出来了!

  (3)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41:一切法性是空的;因为是空的,所以无常──常恒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我所空。法性自空,只因为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依空相应缘起,观无常、无我而趣入涅槃(观无常入无愿解脱门;观无我入空解脱门;向涅槃入无相解脱门),是释尊立教的心要。能正观(正见、正思惟、如实观等)的,是「慧」,是道的主体,更由其他的戒、定等助成。

  149(1)《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c):是三解脱门,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缘故,说有三种:(A)观诸法空是名空;(B)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C)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A)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B)若入是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为门,通涂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C)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无相、无作,世间亦如是。

  (2)《大乘掌珍论》卷下(大正30,276a8-10):「离自性故,其性本空。由性空故相不成实,则是无相。由无相故无所愿求,则是无愿。」

  (3)《瑜伽师地论》卷28(大正30,436c2-10):「于有为中,见过失故,见过患故,无所祈愿;无祈愿故,依此建立无愿解脱门。于有为中,无祈愿故,便于涅槃深生祈愿;见极寂静,见甚微妙,见永出离。由于中见永出离故,依此建立无相解脱门。于其非有、无所有中,非有祈愿、非无祈愿。如其非有还则如是,知为非有、见为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脱门。」

  150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162:其实三法印是综贯相通的;能统一三者的,即着重于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印。诸法,通于有为与无为,从有为无为同是无我性去理解,即能将常与无常统一起来。诸法的无我性,可从缘起法去说明。缘起法本通两方面说:一、流转的因果相生,即是无常;二、还灭的因果寂灭,即是涅槃。所以缘起能贯彻这两端;缘起是无我性的,无我也即能贯通这两端了。

  151《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b-c):复次,有二种空义,观一切法空,所谓众生空,法空。众生空,如上说。法空者,诸法自相空。如佛告须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

  问曰:众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