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便有其觸,觸爲緣受,如是廣說。二者說有任持緣起:謂緣四食(*即粗抟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諸根大種安住增長。叁者說有食因緣起:謂求諸谷田種水緣發生牙等。四者說有一切生身相續緣起:謂由能引能生,諸分別生一切所引所生。五者說有一切生身依持緣起:謂諸世界由諸因緣施設成壞。六者說有一切生身差別緣起:謂由不善善有漏業,施設叁惡人天趣別。七者說有清淨緣起:謂依他音,及依自內如理作意,發生正見能滅無明,無明滅故諸行隨滅,廣說乃至,由生滅故老死隨滅。』複言世尊:『如無明等次第爲緣,能生行等,爲即如是次第滅耶?』佛言不爾。複言世尊:『何緣次第而說彼滅?』世尊告曰:『爲欲顯示由先諸分不生功能,令後諸分得不生法。故次第說,然非不爲生相滅法有次第轉。八者說有自在緣起:謂善修治靜慮爲緣,諸修定者隨所願樂。如是皆成終無別異,如是名爲我所略說八門緣起。』」
140(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3〈10 相行品〉(大正8,238c):「佛言:『諸法無所有,如是有,如是無所有。是事不知,名爲無明。』」
(2)《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5a):「凡夫人于無所有處,亦以爲有。」
141 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21):行,是行爲,經裏說是身行、口行、意行,或者是罪行、福行、不動行。前者是依行爲活動所依據而分判的;後者是從倫理和它的結果來分類的。
142《雜阿含經》卷10(大正2,67a):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143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194):佛菩薩等解脫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緣起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把握其流轉的原因,于是控製他、轉變他。此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故此經說:「無無明……無老死」。無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于是佛又說緣起的還滅門,無明盡……老死盡。盡即滅的意思,此還滅的十二緣起,即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等滅。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緣,事物的消滅也是由于因緣,生起與消滅都是因果現象的,所以還滅門中的清淨法也是緣起的。佛說此還滅緣起,爲「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既滅與無是緣起于生的否定,是不離緣起的,緣起性空,此無明滅到老死滅,當然也是空無自性了。
144 己一、顯了空義;己二、遣除情計;己叁、善巧智斷。
145《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b):複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衆生空,法空。
146《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7c-148a):複次,有,有叁種: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叁者、法有。
相待者,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有名。長因短有,短亦因長;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東,則以爲西,在西則以爲東;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此皆有名而無實也。如是等,名爲相待有,是中無實法,不如色、香、味、觸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合故,假名爲酪。雖有,不同因緣法有;雖無,亦不如兔角、龜毛無;但以因緣合故,假名有酪;疊亦如是。
(法有)複次,有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分因緣故有毛,毛因緣故有毳,毳因緣故有縷,縷因緣故有疊,疊因緣故有衣。若無極微色、香、味、觸因緣,亦無毛分,毛分無故亦無毛,毛無故亦無毳,毳無故亦無縷,縷無故亦無疊,疊無故亦無衣。
問曰:亦不必一切物皆從因緣和合故有,如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無和合。疊麁故可破,微塵中無分,雲何可破?
答曰:至微無實,強爲之名。何以故?麁細相待,因麁故有細,是細複應有細。複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爲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爲色。複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複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是不名極微。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如經言:「色若麁若細,若內若外,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
複有觀空:是疊隨心,有如坐禅人觀疊或作地,或作水,或作火,或作風,或青,或黃,或白,或赤,或都空,如十一切入觀。……
複次,是疊中有十八空相故,觀之便空,空故不可得。
如是種種因緣財物空,決定不可得。
147 如《雜阿含》卷六(122經)(大正2,40a):「于色境界,當散壞消滅;于受、想、行、識境界,當散壞消滅。斷除愛欲,愛盡則苦盡。」(另酌參:《相應部》(二叁)「羅陀相應」,日譯南傳一四,p.300)
148(1)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2-p.34:無常等即是空義,原是《阿含經》的根本思想,大乘學者並沒有增加了什麼。如《雜阿含》(二叁二經)說:「眼(等)空,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二七叁經也有此說,但作「諸行空」。常恒不變易法空,即是無常,所以無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無我,所以無我是我性不可得。無常、無我即是空的異名,佛說何等明白?眼等諸行──有爲的無常無我空,是本性自爾,實爲自性空的根據所在。這樣,一切法性空,所以縱觀(動的)緣起事相,是生滅無常的;橫觀(靜的)即見爲因緣和合的;從一一相而直觀他的本性,即是無常、無我、無生無滅、不集不散的無爲空寂。因此,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我所所以能證得涅槃,這是《阿含經》本有的深義。釋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證,如釋尊在《小空經》中說:「阿難!我多行空」。《瑜伽論》解說爲:「世尊于昔修習菩薩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卷九○)。這可見佛陀的深見所在,隨順衆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續中說無常,在和合中說無我,這名爲以俗說真。釋迦的本懷,不僅在乎相續與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從此事相的相續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無常性、無我性,所以說能證涅槃。可惜如來聖教不爲一般聲聞學者所知,專在事相上說因果生滅,說因緣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與深入本性空寂的無爲無生相契合。徹底的說,不能即緣起而知空,不能即生滅而知不生滅;那麼,無常、無我、涅槃,也都不成其爲法印!
(2)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17:關于我我所空,《雜阿含經》卷9(大正2,56b)這樣說:「常、恒、不變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此性自爾」,《瑜伽論》卷90(大正30,812a)。解說爲:「又此空性,離諸因緣,法性所攝,法爾道理爲所依趣」。我我所空,是法爾如此,本性如此的。《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b)。也說:「住本性空,觀法本性空無我故」。「一切法本性空」,說一切有部的含義,當然與大乘不同,但「一切法本性空」,說一切有部的論師,確已明白的揭示出來了!
(3)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41:一切法性是空的;因爲是空的,所以無常──常恒不變易法空,無我──我我所空。法性自空,只因爲一切法是緣起的,所以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依空相應緣起,觀無常、無我而趣入涅槃(觀無常入無願解脫門;觀無我入空解脫門;向涅槃入無相解脫門),是釋尊立教的心要。能正觀(正見、正思惟、如實觀等)的,是「慧」,是道的主體,更由其他的戒、定等助成。
149(1)《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c):是叁解脫門,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叁種:(A)觀諸法空是名空;(B)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C)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叁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叁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叁門,空、無相、無作。(A)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B)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爲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C)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摩诃衍義中:是叁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叁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2)《大乘掌珍論》卷下(大正30,276a8-10):「離自性故,其性本空。由性空故相不成實,則是無相。由無相故無所願求,則是無願。」
(3)《瑜伽師地論》卷28(大正30,436c2-10):「于有爲中,見過失故,見過患故,無所祈願;無祈願故,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于有爲中,無祈願故,便于涅槃深生祈願;見極寂靜,見甚微妙,見永出離。由于中見永出離故,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于其非有、無所有中,非有祈願、非無祈願。如其非有還則如是,知爲非有、見爲非有,依此建立空解脫門。」
150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62:其實叁法印是綜貫相通的;能統一叁者的,即著重于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印。諸法,通于有爲與無爲,從有爲無爲同是無我性去理解,即能將常與無常統一起來。諸法的無我性,可從緣起法去說明。緣起法本通兩方面說:一、流轉的因果相生,即是無常;二、還滅的因果寂滅,即是涅槃。所以緣起能貫徹這兩端;緣起是無我性的,無我也即能貫通這兩端了。
151《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b-c):複次,有二種空義,觀一切法空,所謂衆生空,法空。衆生空,如上說。法空者,諸法自相空。如佛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
問曰:衆生空,法不空,是可信;法自相空,是不可信。何以故?若…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