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44

  ..續本文上一頁法自相空,則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故,無罪無福;無罪無福故,何用學道?

  答曰:有法空故有罪福,若無法空,不應有罪福。何以故?若諸法實有自性,則無可壞。性相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便是作法;若法性是作法,則可破。若言法性可作可破,是事不然!性名不作法,不待因緣有。諸法自性有,自性有則無生者,性先有故。若無生則無滅,生滅無故無罪福,無罪福故,何用學道?若衆生有真性者,則無能害,無能利,自性定故。如是等人,則不知恩義,破業果報。法空中亦無法空相,汝得法空,心著故,而生是難。是法空,諸佛以憐愍心,爲斷愛結,除邪見故說。複次,諸法實相能滅諸苦,是諸聖人真實行處。若是法空有性者,說一切法空時,雲何亦自空?若無法空性,汝何所難?以是二空,能觀諸法空,心得離諸法,知世間虛诳如幻。如是觀空,若取是諸法空相,從是因緣生憍慢等諸結使,言我能知諸法實相,是時應學無相門,以滅取空相故。若于無相中生戲論,欲分別有所作,著是無相。是時複自思惟:我爲謬錯,諸法空無相中雲何得相、取相作戲論?是時應隨空、無相行,身口意不應有所作,應觀無作相,滅叁毒,不應起身口意業,不應求叁界中生身。如是思惟時,還入無作解脫門。

  152(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法本無死生死生無出生無滅無處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爲中間視本法。

  (2)《佛說摩诃衍寶嚴經》:複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叁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叁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叁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複次,迦葉!應當正觀影像中法。彼法非空亦非不空。如是空法無法相非無法相,法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無相即無願。所以者何?無所願作故,無相即空相,如是行者若法未生不生,法未生故,如彼法生,彼亦不生,生已謝故。如是無生生離取故,法無自性,無性即空,如是正觀此說影像中法。

  (4)《大乘寶雲經》卷7〈寶積品〉:複次,善男子!夫真實觀,不以空故令諸法空法性自空,非無相故令法無相,法性之體本自無相。不以無願令法無願,但諸法性本自無願。不以無起無生無我無取無性,令法無起無取無性,但法本來自無起無取無性,若如是觀是名實觀。

  (請查《漢譯諸本對照》第【63】段,p.33)

  153(1)《四谛論》卷4(大正32,394c):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爲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問乘品〉(大正8,251a):何等名自法自法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知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3)《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6b10-13):問曰:如、法性、實際,無爲法中已攝,何以複更說?答曰:觀時分別,說五衆實相:法性、如、實際,又非空智慧觀故令空,性自爾。

  (4)《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c):問曰: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複是常,雲何得離常顛倒?答曰: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到,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

  154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121-p.122:經上只說到今世與未來,而沒有提到過去,這只是簡要的說法。有今世與未來,也就有現在與過去,所以事實上是包含了過去的。「今世知于空」,今世,可以說是現在,也可以說是當下,或者是從生到死,這一生之中都可以將它說成是今世。這是說,今世,衆生與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在我們的現生中,我與法皆空。「未來無有來」,這是通過了對于叁世的觀察。過去的既已過去,當然是不可得;而未來的則還沒有來,既然沒有來,則更談不上有什麼實性了。現在,依時間上來說是『剎那不住』的,沒有一個決定性或是安定性的東西。由此,可見叁世皆是空的。

  155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42:依緣起法而觀空,中觀宗說,于一切法中尋求自性不可得爲空。空性是一,因觀空的所依不同,有人空與法空之分。于有情身中我性不可得爲我空,于其他一切法上自性不可得爲法空。

  156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49-p.350:佛在聲聞法中,多說無我;明說法空的不多。因此在佛法的流傳中,就分爲二派:西北印度的一切有系,以爲佛但說無我,法是不空的(如毗昙家)。中南印度的大衆系中,有說:佛說我空,也是說過法空的(如《成實論》)。大乘佛經,不消說,是說一切法性空的。但對于我空及法空,如從有部系而來的瑜伽宗,就以爲小乘但說我空,大乘說我、法二空。中觀宗近于中南印的學派,所以認爲小乘有我、法二空,大乘也是我、法二空。

  157(1)《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5b):聲聞乘多說衆生空,佛乘說衆生空、法空。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8:聲聞法多明人空,大乘法多明法空。雖然所明的二空有偏重不同,但性空義畢竟是一。龍樹曾舉一個譬喻說:稻草所燒的火,與樹木所燒的火,從他的所燒說,雖是兩個,而火的熱性卻是一樣,不能說他有何差別。所以解脫生死,必須通達空性。上面說過,自性見在一一法上轉,而認爲有獨存的自我,這是法我見;若在一一有情上轉,而認爲有獨存的自我,這是人我見。我見雖然有二,實際只是自性作怪。我們若欲通達我空法空,唯一的是從擊破自性見一門深入,所以說叁乘同一解脫門。

  158 真實觀:(1)中觀:我、我所(法)空。

  (2)阿毗達磨:A.勝解作意。 B.真實作意:自相;共相。

  159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50-p.351:觀空的意義,都是無自性。觀我無自性而達我空,如以此去觀諸法,法當然也是空的。不過,『聲聞者但破吾我因緣生諸煩惱,離諸法愛,畏怖老病死、惡道之苦,不複欲本末推求了了,壞破諸法,但以得脫爲事』。這就是急求證悟,直從觀無我我所入手,不再去深觀法性空了。但這是不去再深求(佛也不爲他說法空),而決不會執法實有的,如『若無衆生,法無所依』;『無我我所,自然得法空』。這樣,聲聞的無我,是可以通法空,而不與法空相違反的。依《中論

  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這正是生死的症結所在,出世的解脫道,決不會有差別的。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或含渾些,廣大或精要些而已。

  160(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49。

  (2)釋開仁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義》p.50:「辨明『我、法、非法』

  一、叁種空

  (1)我、人等四相,合爲一我相:無此我相,即離我相的執著而得我空。

  (2)無法相,即離諸法的自性執而得法空。

  (3)無非法相,即離我法二空的空相執而得空空。

  二、我我所見

  (1)執我是我見,

  (2)執法、非法是我所(法)見;

  叁、有無見

  (1)執有我、有法是有見,

  (2)執非法相是無見」

  161(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724):「本性空」,「大品本」譯爲「性空」,是依《雜阿含經》,「諸行空……性自爾故」而立的。「本性空」,是說「空」是「本來常爾」的。《般若經》到處說「本性空故」,雖在「十四空」……「二十空」中,「本性空」只是「空」的一種,而其實,《般若經》的「空」,是以「本性空」爲基礎的。如〈摩诃衍品〉說:「眼、眼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每一空都說「性自爾」,也就都是本來空的。與「本性空」相近的,有「自相空」與「自性空」。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98-p.99):《般若經》說空,著重于本性空(prakRti-ZUnyata),自性空(svabhAva-ZUnyata)。種種空的所以是空,是「本性爾故」,所以可說「本性空」是一切空的通義。(勝義)自性是真如、法界等異名,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0(大正8,292b)說:「雲何名爲無爲諸法相?若法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無垢無淨、無增無減諸法自性。雲何名諸法自性?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是名無爲諸法相」。自性空,不是說自性是無的,而是說勝義自性(即「諸法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超越的,不落名相的無爲(涅槃)。但在經中,也有說世俗自性是虛妄無實──空的,說無自性(niHsvabhAva)故空。在大乘論義中,無自性空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以《般若經》來說,空,決不是重在無自性的。《般若》等大乘經,是以真如、法界等爲准量的。菩薩的空相應行,是自利利他的,體悟無生而進成佛道的大方便。

  162(1)《雜阿含經》卷1(大正2,2a):色(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而離欲),不樂故得解脫。

  (2)《雜阿含經》卷10(大正2,71a):無常想…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