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0

  ..续本文上一页证。一切福慧功德,回向法界,回向众生。一切不属于自己,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没有慈悲,就没有菩萨,没有佛道,而达于「佛心者,大慈悲是」的结论。

  21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p.5738):意指卑贱下劣之位,即下贱之凡夫位。薄,逼之意;凡夫为诸苦诸惑所逼迫,故称薄地。或谓薄为博之意,凡夫之位广多,故称薄地,又作「博地」。道宣《净心戒观法》卷下(大正45,826c2)云︰「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报卑劣。」常见之相关语句有「薄地凡夫」、「薄地底下凡夫」等语。又,净土宗将凡夫位分为内凡、外凡、薄地三类。此处之「薄地」指三贤位(内凡)、十信(外凡)以下。

  214 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61-p.62):《宝积经》的王子譬喻,说明了菩萨才是真实佛子。第一则喻,「王大夫人与贫贱通」,生下来的并不是王子,因为不是圣位的血统──种性(gotra)。声闻圣者虽然与佛一样的证入法性,但由于杂有贫贱(没有悲愿,独善)的因素,不能说是真实的佛子。父家长时代,种性是依父亲而定的,所以圣王与使女生子,反而是王子。这如还在凡夫位的菩萨,但有了如来──悲愿的特性,也就是佛的真子了。…《宝积经》重在初发心菩萨,能「绍尊位,不断佛种」。

  215 此三十二相非佛专有,转轮圣王亦具足之。关于其优劣,《优婆塞戒经》卷1(大正24,039a)︰「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方广大庄严经》卷3(大正3,557a)︰「王之太子必定不作转轮圣王,何以故﹖三十二大人相极明了故。」《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3b)︰「三十二相有二种︰一者具足,如佛;二者不具足,如转轮圣王、难陀等。般若波罗蜜与布施和合故,能具足相好如佛,余人但行布施等,相不具足。」同论卷4(大正25,91a)︰「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由此可知,佛与转轮圣王所具三十二相之差别。

  216 详参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第二章、第四节「佛子与佛种性」,(p.60-p.67)。

  217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52:从《阿含》、《律》以来,佛法受到天、龙八部的护法。八部是:天(deva),「天、魔、梵」的天,主要是帝释(

  akra devānām indra)与四王天;龙(Nāga);夜叉(yak

  a);干闼婆(gandharva);阿修罗(asura);迦楼罗(garu

  a);紧那罗(ki

  nara);摩睺罗伽(mahoraga)。八部是低级天神,也是高级的鬼与畜生。高级的鬼、畜,神力与享受,与(地居)天一样。这些高级鬼、畜,有善的,有恶的,善的信佛护法,恶的会破坏障碍,但受到了佛的感化,也就成为善神了。

  218 胤:1.后嗣;子嗣。2.谓立嫡长子为太子或世子。3.犹言身孕。4.继承;延续。(《汉语大词典(一)》,p.666)

  219 菩萨初发心是否即胜过漏尽阿罗汉?《大智度论》卷78(大正25,609c12-610b1):众生有二种︰一者、发心;二者、未发心。发心菩萨胜一切未发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种无量无上佛法因缘,欲度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其余众生但自求乐,欲与他苦!如是等因缘故,发心者胜。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是离欲人;发心者,或有未离欲但发心,云何得胜?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种种答。阿罗汉等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二者、但空发心。此中说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行菩萨道,说诸法实相音声,破诸外道及魔民戏论,何况成佛!有人言︰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业重故,胜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亲。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槃乐,不能为众生;菩萨心生口言,为度一切,是故胜。……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论主评曰:]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220(1)《杂阿含经》卷33(936经)(大正2,239c-240a):如是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

  (2)《中阿含经》卷24《97.大因经》(大正1,582a):「有八解脱。云何为八?

  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

  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

  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

  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

  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

  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

  (3)其他:《大毗婆沙论》卷84(大正27,434b-437b)。《大智度论》卷21(大正25,215a-216a);卷44(大正25,381b)。《瑜伽师地论》卷12(大正30,336b-c);《瑜伽论记》卷4(大正42,389b-391b)。《成实论》卷12(大正32,339a-340a)。《显扬圣教论》卷4(大正32,497b-c)。

  221《俱舍论》卷12(大正29,64a-b):然诸独觉有二种殊:一者、部行。二、麟角喻。部行独觉:先是声闻,得胜果时转名独胜。有余说:彼先是异生,曾修声闻顺决择分,今自证道,得独胜名。……。麟角喻者:谓必独居。二独觉中麟角喻者,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然后方成麟角喻独觉。言独觉者,谓现身中离禀至教,唯自悟道,以能自调不调他故。

  222 拜谒:1.拜见。2.礼拜;瞻仰。(《汉语大词典(六)》,p.427)

  223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260-p.261: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可是已经是一切众生之上首;不但为凡夫,而且为二乘贤圣所尊敬了。经中比喻为:如王子初生,就为耆年的大臣所尊敬;狮子儿初生,就为百兽所畏敬;迦陵频伽鸟在卵中,音声已胜过了一切鸟类;新月的微明,就为人类所爱敬。菩萨发心以来,就是这样可尊可敬的,大菩萨们是更不必说了。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悉由菩萨而有的。这是说:世间善法,声闻、缘觉等善法,都依佛菩萨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的──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以世间善法来说,如说:『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等。有些修菩萨行而暂时失败了的,名『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等。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敬,而菩萨是从发菩提心而来的。所以大乘经中,无边赞叹菩提心的功德,说他是『一切佛法种子』。

  224《大智度论》卷10(大正25,130b):佛法无大无小,无内无外,一切皆得修行。譬如服药,以除病为主,不择贵贱大小。

  225(1)印顺导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106:布萨,源于吠陀Veda以来的祭法。在新月祭(darZamAsa)、满月祭(PaurNa-mAsa)的前夜,祭主断食而住于清净戒行,名为upAvasatha(优波婆沙即布萨)。佛陀时代,印度的一般宗教,都有于「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举行布萨集会的习惯。适应这一般的宗教活动,佛教也就成立布萨制。

  (2)《铜鍱律》〈大品.布萨犍度〉(日译南传三,p.180-181)。《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8(大正22,121b)。《四分律》卷35(大正23,816c)。《摩诃僧祇律》卷27(大正22,446c)。《十诵律》卷22(大正23,158a)。

  226(1)《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四)》p.1813b:白月即指从新月至满月期间,亦即每月十六日以后的后半个月。相当于中国、日本阴历的每月一日至十五日。

  (2)《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九)》p.5450a:从满月的翌日到新月的前一日是前半月,称为黑分或黑月;从新月到满月之间的后半月,称为白分或白月。

  (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六)》p.3584b:印度历法以黑月(从月既望到月晦)为前半月,白月(从月朔到望)为后半月。所谓「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谓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

  227(1)二十八宿:指我国古代天…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