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1

  ..续本文上一页文学家把周天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淮南子

  天文训》:“五星、八风,二十八宿。”高诱注:“二十八宿,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也。”(《汉语大词典(一)》,p.115)

  (2)宿:星宿,我国古代指某些星的集合体。如二十八宿中,箕宿由四颗星组成,尾宿由九颗星组成,等等。《汉书

  天文志》:“凡以宿星通下之变者,维星散,句星信,则地动。”《文选

  何晏〈景福殿赋〉》:“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绮错鳞比。”李善注:“宿,星宿也。”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既而灭宿澄霞,登光辨色。”(《汉语大词典(三)》,p.1518)

  (3)宿度:宿度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素问

  离合真邪论》:“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宋书

  律历志中》:“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宿度相觉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斗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宋高承《事物纪原

  天地生植

  宿度》:“王子年《拾遗记》:“庖牺视五星之文,分野之度。”《史记

  历书》曰:“黄帝名察度验。”臣瓒谓:题名宿度,候察进退三辰之度、吉凶之验也。”参阅《广雅

  释天》。(《汉语大词典(三)》,p.1518)

  228《大智度论》卷36,大正25,323a22-c17: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229「修广大正行」: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21-p.92)。

  230「习甚深中观」: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92-p.155)。

  231「作教化事业」: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55-p.196)。

  232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65-p.1166):《宝积经》的各种译本,文段略有出入,但全经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佛为大迦叶说。

  (一)辨菩萨的行相:菩萨的「正行差别」,是得智慧,不失菩提心,增长善法,直心,善调顺,正道,善知识,真实菩萨:共八事,一一事以四法来分别,并反说不合正行的菩萨邪行。「正行胜利」,是得大藏,过魔事,摄善根,福德庄严。「正行成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应该具足三十二法。

  (二)赞菩萨的功德,共举十九种譬喻。

  (三)习中道正观:我空中道;法空中道,约蕴、界、缘起来阐明。更抉择空义,以免误解,及智起观息、智生结业灭的意义。

  (四)辨菩萨的特胜:依八种譬喻,明胜过声闻、辟支佛的菩萨功德。

  (五)明菩萨利济众生:「毕竟智药」,是不净、慈悲等对治门,三十七道品,对治众生的烦恼重病。「出世智药」,是从缘起空无我中,观自心的虚妄不可得,而悟入无为圣性。无为圣性是泯绝一切相的;是平等、不二、远离、寂静、清净、无我、无高下、真谛、无尽、常、乐、净、无我、真净──以上是菩萨正道。

  233(1)印顺导师《我之宗教观》(p.62-p.63):大道之二阶与二类:修身为本的大道,可以略分为二阶。我们的身心是不清净的:思想有错误,行为多有不妥当。由于自己的身心不净,所作都成为生死边事;烦恼与不净业,招感了种种苦果。所以学佛应先将自己的身心转变过来,使成为清净的,超过一般的;这叫自利,也叫「般若道」。因为凡夫都是情识冲动的,缺乏正智,以致一切是颠倒杂染。这非要有般若(智慧),才能转化身心:这是第一阶。利他为第二阶,也叫「方便道」。自己学习成就,才可以利人。如自己还堕在水里,不会浮水,这怎么能救别人呢?至少要学会游泳的本领才得。依大乘的真义来说,菩萨是应该先利人的,也就是利他为先,从利他中去完成自利。所以说:「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萨以是初发心」。可见成就自利的般若道,决非专顾自己,而是在力量未充分时,随缘利他而着重自利。等到真得自利,那就专重利他了。佛法依此自利利他的先后程序,分为二阶。儒家的大学过程,也是一样。修身为本,这要从致知,诚意,正心中去完成,就是完成自己的初阶。虽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时刻不忘仁民爱物;而修学过程,非先完成修身不可。能修身,然后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第二阶。这样,为学以修身为本;要成贤成圣,必先从修己做起,儒、佛大致相合。佛法是,完成自利的,可以广度众生,庄严国土。儒者说:修其身,而后能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59-p.61):依三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萨行。初修菩萨行的,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十善是:不杀生,不不与取[偷盗],不邪淫(出家的是「不淫」),这三善是正常合理的身行。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四善是正常合理的语(言文字)行。不贪,不瞋,不邪见,这三善是正常合理的意行。这里的不贪,是不贪着财利、名闻、权力;不瞋就是慈(悲)心;不邪见是知善恶业报,信三宝功德;知道前途的光明──解脱、成佛,都从自己的修集善行中来,不会迷妄的求神力等救护。这十善,如依三心而修,就是「十善菩萨」行了。或者觉得:这是重于私德的,没有为人类谋幸福的积极态度,这是误会了!佛法是宗教的,不重视自己身心的净化,那是自救不了,焉能度人!经上说:「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萨于此初发心」。怎样的先度他呢?如有福国利民的抱负,自己却没有学识,或生活糜烂,或一意孤行,他能达成伟大的抱负吗?所以菩萨发心,当然以「利他为先」,这是崇高的理想;要达成利他目的,不能不净化自己身心。这就是理想要高,而实行要从切近处做起。菩萨在坚定菩提,长养慈悲心,胜解缘起空性的正见中,净化身心,日渐进步。这不是说要自己解脱了,成了大菩萨,成了佛再来利他,而是在自身的进修中,「随分随力」的从事利他,不断进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渐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这是初学菩萨行者应有的认识。

  (3)印顺导师《佛在人间》(p.103-p.104):行十善,与人天乘有什么差别?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这里所说的人间佛教,是菩萨道,具足正信正见,以慈悲利他为先。学发菩提心的,胜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辗转的缘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毕竟空。依据即空而有的缘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愿,广行十善,积集资粮。这与人乘法,着重于偏狭的家庭,为自己的人天福报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学发菩提心的,了知世间是缘起的,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互为六亲眷属。一切人类,于自己都展转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杀不盗等十善行。即此人间正行,化成悲智相应的菩萨法门,与自私的人天果报,完全不同。这样的人间佛教,是大乘道,从人间正行去修集菩萨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萨法不碍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萨法门。以凡夫身来学菩萨行,向于佛道的,不会标榜神奇,也不会矜夸玄妙,而从平实稳健处着手做起。一切佛菩萨,都由此道修学而成,修学这样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离此人间正行,自会超证直入。如一般初学的,循此修学,保证能不失人身,不碍大乘,这是唯一有利而没有险曲的大道!

  234 「丁一、毕竟智药」: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55-p.171)。「丁二、出世智药」: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71-p.196)。

  235《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40c):问曰:菩萨道,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更问?答曰:菩萨时有道,佛已到不须道,是道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道。菩萨行是道故,名菩萨道。此中佛说:远道,所谓六波罗蜜菩萨道也;近道,所谓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等杂,故远;三十七品但有禅定、智慧,故近。六波罗蜜有世间、出世间杂,故远;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等乃至大慈大悲,毕竟清净,故近。复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者,从初发意乃至金刚三昧,其中为菩提菩萨行,皆是菩提道。

  236 印顺导师《药师经讲记》(p.131):我们不但对于父母师长、兄弟妻子,不生怒害心,于一切有情,也应尽量生起利益和安乐,皆待以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慈是与乐,悲即拔苦;一方多予人快乐,一方减除人的苦痛,名为慈悲。喜是无嫉妒心,见人离苦得乐,生欢喜心。舍即平等心,不分冤亲爱恶,一律平等看待。这四种心,名为四无量心;此心非常广大,因在一切众生边起,而众生无量,此心也就无量,故名四无量心。

  237《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0a-b):对治悉檀者,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譬如重、热、腻、酢、醎药草饮食等,于风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冷、甘、苦、涩药草饮食等,于热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若轻、辛、苦、涩、热药草饮食等,于冷病中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因缘观法,于愚痴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观…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