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學家把周天黃道(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淮南子
天文訓》:“五星、八風,二十八宿。”高誘注:“二十八宿,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轸也。”(《漢語大詞典(一)》,p.115)
(2)宿:星宿,我國古代指某些星的集合體。如二十八宿中,箕宿由四顆星組成,尾宿由九顆星組成,等等。《漢書
天文志》:“凡以宿星通下之變者,維星散,句星信,則地動。”《文選
何晏〈景福殿賦〉》:“屯坊列署,叁十有二,星居宿陳,绮錯鱗比。”李善注:“宿,星宿也。”南朝齊王融《叁月叁日曲水詩序》:“既而滅宿澄霞,登光辨色。”(《漢語大詞典(叁)》,p.1518)
(3)宿度:宿度天空中標志星宿位置的度數。周天共叁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幹度。《素問
離合真邪論》:“夫聖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經水,人有經脈。”《宋書
律曆志中》:“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遠,宿度相覺浸多,候者皆知日宿差五度,冬至之日在鬥二十一度,晦朔弦望,先天一日。”宋高承《事物紀原
天地生植
宿度》:“王子年《拾遺記》:“庖犧視五星之文,分野之度。”《史記
曆書》曰:“黃帝名察度驗。”臣瓒謂:題名宿度,候察進退叁辰之度、吉凶之驗也。”參閱《廣雅
釋天》。(《漢語大詞典(叁)》,p.1518)
228《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3a22-c17: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答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
229「修廣大正行」: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21-p.92)。
230「習甚深中觀」: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92-p.155)。
231「作教化事業」: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55-p.196)。
232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65-p.1166):《寶積經》的各種譯本,文段略有出入,但全經的主要部分,是相同的。佛爲大迦葉說。
(一)辨菩薩的行相:菩薩的「正行差別」,是得智慧,不失菩提心,增長善法,直心,善調順,正道,善知識,真實菩薩:共八事,一一事以四法來分別,並反說不合正行的菩薩邪行。「正行勝利」,是得大藏,過魔事,攝善根,福德莊嚴。「正行成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應該具足叁十二法。
(二)贊菩薩的功德,共舉十九種譬喻。
(叁)習中道正觀:我空中道;法空中道,約蘊、界、緣起來闡明。更抉擇空義,以免誤解,及智起觀息、智生結業滅的意義。
(四)辨菩薩的特勝:依八種譬喻,明勝過聲聞、辟支佛的菩薩功德。
(五)明菩薩利濟衆生:「畢竟智藥」,是不淨、慈悲等對治門,叁十七道品,對治衆生的煩惱重病。「出世智藥」,是從緣起空無我中,觀自心的虛妄不可得,而悟入無爲聖性。無爲聖性是泯絕一切相的;是平等、不二、遠離、寂靜、清淨、無我、無高下、真谛、無盡、常、樂、淨、無我、真淨──以上是菩薩正道。
233(1)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62-p.63):大道之二階與二類:修身爲本的大道,可以略分爲二階。我們的身心是不清淨的:思想有錯誤,行爲多有不妥當。由于自己的身心不淨,所作都成爲生死邊事;煩惱與不淨業,招感了種種苦果。所以學佛應先將自己的身心轉變過來,使成爲清淨的,超過一般的;這叫自利,也叫「般若道」。因爲凡夫都是情識沖動的,缺乏正智,以致一切是顛倒雜染。這非要有般若(智慧),才能轉化身心:這是第一階。利他爲第二階,也叫「方便道」。自己學習成就,才可以利人。如自己還墮在水裏,不會浮水,這怎麼能救別人呢?至少要學會遊泳的本領才得。依大乘的真義來說,菩薩是應該先利人的,也就是利他爲先,從利他中去完成自利。所以說:「自未得度先度他,菩薩以是初發心」。可見成就自利的般若道,決非專顧自己,而是在力量未充分時,隨緣利他而著重自利。等到真得自利,那就專重利他了。佛法依此自利利他的先後程序,分爲二階。儒家的大學過程,也是一樣。修身爲本,這要從致知,誠意,正心中去完成,就是完成自己的初階。雖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時刻不忘仁民愛物;而修學過程,非先完成修身不可。能修身,然後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第二階。這樣,爲學以修身爲本;要成賢成聖,必先從修己做起,儒、佛大致相合。佛法是,完成自利的,可以廣度衆生,莊嚴國土。儒者說:修其身,而後能齊家治國,明明德于天下。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59-p.61):依叁心而修行,一切都是菩薩行。初修菩薩行的,經說「十善菩薩發大心」。十善是:不殺生,不不與取[偷盜],不邪淫(出家的是「不淫」),這叁善是正常合理的身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這四善是正常合理的語(言文字)行。不貪,不瞋,不邪見,這叁善是正常合理的意行。這裏的不貪,是不貪著財利、名聞、權力;不瞋就是慈(悲)心;不邪見是知善惡業報,信叁寶功德;知道前途的光明──解脫、成佛,都從自己的修集善行中來,不會迷妄的求神力等救護。這十善,如依叁心而修,就是「十善菩薩」行了。或者覺得:這是重于私德的,沒有爲人類謀幸福的積極態度,這是誤會了!佛法是宗教的,不重視自己身心的淨化,那是自救不了,焉能度人!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于此初發心」。怎樣的先度他呢?如有福國利民的抱負,自己卻沒有學識,或生活糜爛,或一意孤行,他能達成偉大的抱負嗎?所以菩薩發心,當然以「利他爲先」,這是崇高的理想;要達成利他目的,不能不淨化自己身心。這就是理想要高,而實行要從切近處做起。菩薩在堅定菩提,長養慈悲心,勝解緣起空性的正見中,淨化身心,日漸進步。這不是說要自己解脫了,成了大菩薩,成了佛再來利他,而是在自身的進修中,「隨分隨力」的從事利他,不斷進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漸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這是初學菩薩行者應有的認識。
(3)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103-p.104):行十善,與人天乘有什麼差別?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這裏所說的人間佛教,是菩薩道,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爲先。學發菩提心的,勝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輾轉的緣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畢竟空。依據即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這與人乘法,著重于偏狹的家庭,爲自己的人天福報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學發菩提心的,了知世間是緣起的,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互爲六親眷屬。一切人類,于自己都展轉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殺不盜等十善行。即此人間正行,化成悲智相應的菩薩法門,與自私的人天果報,完全不同。這樣的人間佛教,是大乘道,從人間正行去修集菩薩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薩法不礙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即是菩薩法門。以凡夫身來學菩薩行,向于佛道的,不會標榜神奇,也不會矜誇玄妙,而從平實穩健處著手做起。一切佛菩薩,都由此道修學而成,修學這樣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離此人間正行,自會超證直入。如一般初學的,循此修學,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
234 「丁一、畢竟智藥」: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55-p.171)。「丁二、出世智藥」: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171-p.196)。
235《大智度論》卷53(大正25,440c):問曰: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何以故更問?答曰: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是道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名爲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此中佛說:遠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叁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故遠;叁十七品但有禅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叁十七品、叁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淨,故近。複次,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者,從初發意乃至金剛叁昧,其中爲菩提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236 印順導師《藥師經講記》(p.131):我們不但對于父母師長、兄弟妻子,不生怒害心,于一切有情,也應盡量生起利益和安樂,皆待以慈、悲、喜、舍,平等之心。慈是與樂,悲即拔苦;一方多予人快樂,一方減除人的苦痛,名爲慈悲。喜是無嫉妒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歡喜心。舍即平等心,不分冤親愛惡,一律平等看待。這四種心,名爲四無量心;此心非常廣大,因在一切衆生邊起,而衆生無量,此心也就無量,故名四無量心。
237《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a-b):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醎藥草飲食等,于風病中名爲藥,于余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于熱病名爲藥,于余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于冷病中名爲藥,于余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
不淨觀思惟,于貪欲病中,名爲善對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失,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失者,則增益瞋恚火故。
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爲善對治法;于貪欲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衆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欲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則增益貪欲故。
因緣觀法,于愚癡病中,名爲善對治法;于貪欲、瞋恚病中,不名爲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