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52

  ..續本文上一頁故生邪見,邪見即是愚癡。……

  [無常觀:]複次,著常顛倒衆生,不知諸法相似相續有;如是人觀無常,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諸法自性空故。如說偈言:「無常見有常,是名爲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

  一切有爲法無常,苦、無我等亦如是。如是等相,名爲對治悉檀。

  238(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a):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35-p.36):佛法說涅槃,有二:

  一、有余(依)涅槃:通達一切法的寂滅性,離煩惱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即是涅槃。但由前生惑業所感的果報身還在,從身體而來的痛苦,還未能解除。所以,即使是阿羅漢,饑寒老病的身苦,還是一樣的。

  二、無余(依)涅槃:無學舍身而入無量無數的法性,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礙,名爲無余。菩薩發願度生,願使每一衆生都得此究竟解脫,所以說: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無余涅槃,爲叁乘聖者所共入,菩薩也會歸于此。菩薩安住無住大涅槃,即此無余涅槃的無方大用,能悲願無盡,不證實際罷了!本經以無余涅槃度脫一切衆生,即本于叁乘同入一法性,叁乘同得一解脫的立場;也就因此「通教叁乘」而「但爲菩薩」。

  菩薩願滅度無限量、無計算、無邊際的衆生,但在菩薩的菩提心行中,不見有一個衆生得滅度的。《般若經》也說:『我當以叁乘法拔濟一切有情,皆令于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當雖以叁乘滅度一切有情,而實不見有情得滅度者』。何以不見有情?因菩薩觀緣起相依相成,無自性可得,通達自身衆生身爲同一空寂性,無二無別,不見實有衆生爲所度者。必如此,纔是菩薩的大菩提心,纔能度一切衆生。否則,即執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空無我慧──般若的悲願,即不能降伏其心而安住菩提心了,即不成其爲菩薩了!

  239(1)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34):「淨行所緣」,是隨煩惱特重而施以淨治的,就是「五停心」。貪行的,以「不淨」淨治其心;瞋行的,以「慈愍」治;是癡行的,以「緣性緣起」治;慢行的,以「界差別」治;尋思行的,以「安那般那念」淨治其心。

  (2)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25-p.627):在修習瑜伽前,由于衆生的煩惱根性不同,應先給予契機的調治。譬喻的大瑜伽師僧伽羅叉,造《修行道地經》,「分別行相品」中,在「人情十九輩」段,說:慈心治瞋,因緣治癡,數息治多思覺,不淨(死屍至白骨)治我慢。長行在慈心前,又插入不淨治淫欲。這就與一般所說的五停心相近了〔*詳見卷2,大正15,191c-192b〕。西元四世紀,大乘的《瑜伽(行)師地論》已集成。稱不淨、慈、緣性緣起、界差別、安那般那念,爲「淨行所緣」,能淨治貪行、瞋行、癡行、慢行、尋思行〔*詳見卷26,大正30,428c〕。《瑜伽師地論》的五淨行(五停心),與《修行道地經》的意趣相合。與佛陀跋陀羅同時前後的罽賓禅法,傳來中國的,也都明五門。鸠摩羅什所傳的《坐禅叁昧經》,《思惟要略法》,都說五法門:不淨治多淫欲,慈心(四無量)治多瞋恚,因緣觀治多愚癡,念息治多思覺,念佛治多等分。以念佛代界差別,是受大乘法的影響。劉宋時,昙摩蜜多譯出佛陀蜜多的《五門禅經要用法》,也是罽賓的禅師。五門,與鸠摩羅什所說的相合。鸠摩羅什的《思惟要略法》,除「觀無量壽佛法」以下,明颢爲大乘的部分外,其余都編在《五門禅經要用法》以內;重心已是念佛觀及慈悲觀了。五停心,爲以對治來略淨其心。所以《瑜伽師地論》淨行所緣外,別說蘊、處、界、緣起、處非處──五種善巧所緣,仍保有罽賓舊傳──自相、共相觀的意義。在當時,禅學已從二甘露門,叁度門,進展爲五門。所以佛大先所傳──的罽賓說一切有部禅,在數息、不淨、界──十叁分偈頌下,增入「修行無量叁昧第十四」,觀陰、觀入(界陰入,分隔不聯接),末了又「修行觀十二因緣」,如《經》卷下(大正15,322c)說:「已說諸對治及所治,愚癡對治,是應分別」。這樣,數息治思覺,不淨治淫欲,界治我慢,四無量治瞋恚,因緣治愚癡,不就與五門相合嗎?受到當時罽賓禅風的影響,才在舊傳的叁大門外,補上長行四品,但體例不免因此而紛亂了。

  (3)人情凡十九輩:《修行道地經》卷2,大正15,192b: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以何了知?分別塵勞爾乃知之。何謂十九?一曰,貪淫。二曰,瞋恚。叁曰,愚癡。四曰,淫怒。五曰,淫癡。六曰,癡恚。七曰,淫怒愚癡。八曰,口清意淫。九曰,言柔心剛。十曰,口慧心癡。十一者,言美而懷叁毒。十二者,言粗心和。十叁者,惡口心剛。十四者,言粗心癡。十五者,口粗而懷叁毒。十六者,口癡心淫。十七者,口癡懷怒。十八者,心口俱癡。十九者,口癡心懷叁毒。于是頌曰:其有淫怒癡,合此爲叁毒;兩兩而雜錯,計便複有四;口柔複有四,口癡言癡四;世尊之所說,人情十九種。

  240(1)《雜阿含經》卷29(815經)(大正2,209c28-210a1):有比丘,修不淨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斷覺想(尋思)。

  (2)《大智度論》卷1(大正25,60a-b)之「對治悉檀」。

  241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p.862):聲聞的修法,主要是『二甘露門』,經『叁度門』而組成『五停心』──不淨,慈心,因緣,持息念,界分別。但西元五世紀初,鸠摩羅什譯出的《坐禅叁昧經》,《禅秘要法經》,《思惟要略法》;昙摩蜜多傳出的《五門禅經要用法》,都以『念佛』替代了『界分別』。

  242 有關「九想觀」,參見《大智度論》卷21,大正25,217a-c。

  24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00-201):五欲是淨妙的色、聲、香、味、觸,這是誘惑人心,貪著追求的物欲。修定的,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對于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爲一時滿意的快感而惑亂,反而要看出他的過患相,以種種理論,種種事實來呵責他。看五欲爲:僞善的暴徒,糖衣的毒藥,如刀頭的蜜。這才能不取淨妙相,不生染著;染著心不起,名爲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爲主,攝得色聲香的欲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爲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無邊苦痛。經中形容爲:如緊緊的繩索,縛得你破皮、破肉、斷筋、斷骨,還不能舍離。這是與定相反的,所以就是在家弟子,如想修習禅定,也非節淫欲不可。

  244(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246-p.247):與戒律有關的慈悲,聲聞也不能說沒有的。但佛滅百年,已被歪曲爲粗淺的了(四分律七百結集)。聲聞者不能即俗而真,不能即緣起而空寂,以爲慈悲等四無量心,但緣有情,不能契入無爲性。不知四無量心是可以直入法性的,如質多羅長者爲那伽達多說:無量叁昧與空叁昧、無相叁昧、無所有叁昧,有差別義,也有同一義。約「無诤」義說,無量與無相等,同樣是能空于貪、瞋、癡、常見、我、我所見的(雜含卷二一

  五六七經)。從空相應緣起來說,由于有情無自性,是相依相緣相成,自己非獨存體,一切有情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所以能「無怨無瞋無恚」。了達有情的沒有定量性,所以普緣有情的慈悲──無緣慈,即能契入空性。四叁昧中,叁叁昧即叁解脫門,依叁法印而成觀;無量叁昧,即是依苦成觀。觀一切有情的苦迫而起拔苦與樂的同情,即「無量心解脫」。由于聲聞偏重厭自身苦,不重愍有情苦;偏重厭世,不能即世而出世,這才以無量叁昧爲純世俗的。聲聞的淨化自心,偏于理智與意志,忽略情感。所以德行根本的叁善根,也多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對于離瞋的無量心解脫,即略而不論。聲聞行的淨化自心,是有所偏的,不能從淨化自心的立場,成熟有情與莊嚴國土;但依法而解脫自我,不能依法依世間而完成自我。這一切,等到直探釋尊心髓的行者,急于爲他,才從慈悲爲本中完成聲聞所不能完成的一切。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25):依人身而引入佛道,應以戒行爲主,就是重視人間的道德,健全人格。在這戒行的基礎上,應隨分隨力來布施。如想修定法,應修四無量定,因爲這與利益衆生的出世大乘法,有著密接相通的地方。

  (3)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23):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慈是願人得樂;悲是憐憫衆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禅的,就可以修習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于初二禅)。爲什麼叫無量?修習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衆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願衆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衆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爲無量。

  245《雜阿含》(293經)(大正2,83c1-22):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爲彼比丘說法,爲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