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53

  ..續本文上一頁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246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31-p.32):大乘學者從無生無爲的深悟中,直見正覺內容的──無爲的不生不滅。所以說無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無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滅自性不可得。這都是立足于空相應緣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現爲因果生滅相續相;從生滅相續的無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現爲因緣和合的無我相;在這無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滅性不可得,即生非實生,滅非實滅,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相,必然的歸結于「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由此「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事相,即能徹了生滅的空寂。大乘行者從「一切法本不生」的無生體悟中,揭發諸法本性空寂的真實,直示聖賢悟證的真相。因此,釋迦的叁法印,在一以貫之的空寂中,即稱爲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即是叁法印,真理是不會異樣的。《大智度論》卷二二說:「有爲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觀心生滅如流水燈焰,名入空智門」),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爲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諸法生滅不住,即是無自性,無自性即無生無滅,所以生滅的本性即是不生不滅的,這即是不生不滅的緣起。這是通過了生滅的現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與緣起生滅,並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說的叁法印,無常等即是空義,叁印即是一印。

  247《雜阿含經》卷21(567經)(大正2,149c6-150a16):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有無量心叁昧,無相心叁昧,無所有心叁昧,空心叁昧。雲何長者!此法爲種種義故種種名?爲一義有種種名」?……

  複問長者:「雲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長者答言:「

  無量叁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叁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叁昧。

  雲何爲無相叁昧?謂聖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叁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叁昧。

  雲何無所有心叁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叁昧。

  雲何空叁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叁昧。

  是名爲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複問長者:「雲何法一義、種種味」?答言:「尊者!

  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诤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诤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诤者是無所有。

  複次、無诤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

  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248(1)《大智度論》卷37(大正25,331b):因緣和合生,是法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空。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51):無自性而現爲自性有,所以是戲論惑亂。是戲論有,也就可知是無自性的;無自性的,佛就稱之爲空。

  249 詳參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97)。

  250(1)《中阿含經》(211)《大拘絺羅經》(大正1,792b):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雲何爲二?一者,不念一切相;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2)《瑜伽師地論》卷12(大正30,337b):雲何無相心叁摩地?謂即于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言:無相心叁摩地不低不昂。……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無相界正思惟故,于彼無相不堅執著,故名不昂。

  251(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87):此自體愛與境界愛,如約現在、未來二世說,即四愛:愛,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前二爲自體愛,後二爲境界愛。第一、爲染著現在有的自體愛;第二、是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第叁、是現在已得的境界愛;第四、是未來欲得的境界愛。此四愛,即自體愛與境界愛而表現于現在、未來的形式中。

  (2)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596-p.597):渴愛──能感後有(後有愛),決定喜欲相隨(貪喜俱行愛),處處愛著(彼彼喜樂愛)。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225):說到集谛,起初但說是愛。愛的內容,經說有多種分類。其中,南傳的赤銅鍱部立叁愛──後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說一切有的《雜阿含經》,也是這樣說,而北方的說一切有部論師,卻說成「四愛」──愛、後有愛、貪喜俱行愛、彼彼喜樂愛。這使我想起了,說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經》,有「四阿賴耶」──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攝大乘論上);而在赤銅鍱部中,也沒有愛阿賴耶,只是叁阿賴耶說(律之大品大犍度一

  五)。阿賴耶是著處,生死的症結所在,與集谛的愛,意義相通。被解說爲「愛增長名取」的取,也立爲「四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252《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c-208a):是叁解脫門,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叁種: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叁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叁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叁門,空、無相、無作。若人入空門,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辦故,不須二門。若入是空門,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爲門,通塗更塞。若除空相,是時從無相門入。若于無相相心著,生戲論,是時除取無相相,入無作門。

  阿毗昙義中:是空解脫門,緣苦谛攝五衆;無相解脫門,緣一法,所謂數緣盡;無作解脫門,緣叁谛攝五衆。

  摩诃衍義中:是叁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叁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無相、無作,世間亦如是。

  問曰:如經說涅槃一門,今何以說叁?

  答曰:先已說,法雖一而義有叁。複次,應度者有叁種:愛多者,見多者,愛、見等者。

  見多者,爲說空解脫門;見一切諸法從因緣生,無有自性,無有自性故空,空故諸見滅。

  愛多者,爲說無作解脫門;見一切法無常苦,從因緣生,見已心厭離愛,即得入道。

  愛、見等者,爲說無相解脫門;聞是男女等相無故斷愛,一異等相無故斷見。佛或一時說二門,或一時說叁門。

  菩薩應遍學,知一切道,故說叁門。

  更欲說余事故,叁解脫門義略說。

  25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34-p.135):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不永久的。從『諸行無常』去看,那麼現前的憂愁苦惱,不消說是苦的了(佛稱之爲苦苦)。就是一切喜樂,如財富,尊榮,健康,聰明……雖然感到了滿足,但到了變化的時候,苦就跟著來了(佛稱之爲壞苦)。就使是不苦不樂,平淡恬靜,既然不離遷流變化,遲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爛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灘駛去,你說熟醉不知苦樂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嗎(佛稱之爲行苦)!所以從這一切行是無常的,不永久的,不徹底的,不可保信的觀察起來,就不能不說『諸受皆苦』;不能不說:世間如火宅,叁界如牢獄。

  254 攸關菩薩遍學叁十七菩提分法之問題,詳參《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b-205c)。

  255《雜阿含》卷24(607經)(大正2,171a):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衆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爲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256 念(mindfulness,sati)=念處 (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

  (1)葉均譯《清淨道論》,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第四版,1995,p.634:(四念處)因爲進入彼等所緣而現起故爲「處」。念即是處故爲「念處」。

  (2)《入出息相應》(漢譯南傳十八,p.186):阿難!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習、多修者,則四念處圓滿;對四念處修習、多修者,則七覺支圓滿;對七覺支修習、多修者,則明、解脫圓滿。

  257 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683):發趣修證的曆程,部派間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俱舍論》所說的,雖也引用經部的說明(定義等);而進修的方法次第,與說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師,可說是相同的。身心遠離,喜足少欲,住四聖種,是養成一種隨順解脫行的生活,使自己成爲能修能證的根器。真正的修行,開始總不外乎二甘露門:或不淨觀,或持息念,令心得定。這是阿毗達磨的古說(後演進爲叁度門,五停心)。依止起觀,就是四念住。先修別相念住,純熟了,再修總相念住:總觀身、受、心、法爲非常、苦、空、非我。總相念住極純熟了,引起順抉擇分善根,就是暖、頂、忍、世第一法。從暖位以來,觀四谛十六行相:轉進轉勝,漸減漸略,到世第…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