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3

  ..续本文上一页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246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31-p.32):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自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大智度论》卷二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

  247《杂阿含经》卷21(567经)(大正2,149c6-150a16):尊者那伽达多告质多罗长者:「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长者!此法为种种义故种种名?为一义有种种名」?……

  复问长者:「云何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长者答言:「

  无量三昧者,谓圣弟子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充满诸方一切世间普缘住,是名无量三昧。

  云何为无相三昧?谓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无相心三昧身作证,是名无相心三昧。

  云何无所有心三昧?谓圣弟子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心住,是名无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谓圣弟子世间空,世间空如实观察常住、不变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

  是名为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

  复问长者:「云何法一义、种种味」?答言:「尊者!

  谓贪(者是)有量,(恚、痴者是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

  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

  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

  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

  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248(1)《大智度论》卷37(大正25,331b):因缘和合生,是法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空。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51):无自性而现为自性有,所以是戏论惑乱。是戏论有,也就可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佛就称之为空。

  249 详参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97)。

  250(1)《中阿含经》(211)《大拘絺罗经》(大正1,792b):有二因二缘,住无想定。云何为二?一者,不念一切相;二者,念无想界。是谓二因二缘住无想定。

  (2)《瑜伽师地论》卷12(大正30,337b):云何无相心三摩地?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如经言:无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又二因缘入无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无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彼诸相不厌不坏,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无相界正思惟故,于彼无相不坚执着,故名不昂。

  251(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87):此自体爱与境界爱,如约现在、未来二世说,即四爱:爱,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前二为自体爱,后二为境界爱。第一、为染着现在有的自体爱;第二、是渴求未来永存的自体爱;第三、是现在已得的境界爱;第四、是未来欲得的境界爱。此四爱,即自体爱与境界爱而表现于现在、未来的形式中。

  (2)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96-p.597):渴爱──能感后有(后有爱),决定喜欲相随(贪喜俱行爱),处处爱着(彼彼喜乐爱)。

  (3)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225):说到集谛,起初但说是爱。爱的内容,经说有多种分类。其中,南传的赤铜鍱部立三爱──后有爱、贪喜俱行、彼彼喜乐。说一切有的《杂阿含经》,也是这样说,而北方的说一切有部论师,却说成「四爱」──爱、后有爱、贪喜俱行爱、彼彼喜乐爱。这使我想起了,说一切有部的《增壹阿含经》,有「四阿赖耶」──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摄大乘论上);而在赤铜鍱部中,也没有爱阿赖耶,只是三阿赖耶说(律之大品大犍度一

  五)。阿赖耶是着处,生死的症结所在,与集谛的爱,意义相通。被解说为「爱增长名取」的取,也立为「四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

  252《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c-208a):是三解脱门,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缘故,说有三种: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若人入空门,不得是空,亦不取相,是人直入,事办故,不须二门。若入是空门,取相得是空,于是人不名为门,通涂更塞。若除空相,是时从无相门入。若于无相相心着,生戏论,是时除取无相相,入无作门。

  阿毗昙义中:是空解脱门,缘苦谛摄五众;无相解脱门,缘一法,所谓数缘尽;无作解脱门,缘三谛摄五众。

  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涅槃空、无相、无作,世间亦如是。

  问曰:如经说涅槃一门,今何以说三?

  答曰:先已说,法虽一而义有三。复次,应度者有三种:爱多者,见多者,爱、见等者。

  见多者,为说空解脱门;见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无有自性故空,空故诸见灭。

  爱多者,为说无作解脱门;见一切法无常苦,从因缘生,见已心厌离爱,即得入道。

  爱、见等者,为说无相解脱门;闻是男女等相无故断爱,一异等相无故断见。佛或一时说二门,或一时说三门。

  菩萨应遍学,知一切道,故说三门。

  更欲说余事故,三解脱门义略说。

  253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34-p.135):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从『诸行无常』去看,那么现前的忧愁苦恼,不消说是苦的了(佛称之为苦苦)。就是一切喜乐,如财富,尊荣,健康,聪明……虽然感到了满足,但到了变化的时候,苦就跟着来了(佛称之为坏苦)。就使是不苦不乐,平淡恬静,既然不离迁流变化,迟早免不了苦。正像航行大海中,烂醉如泥,但直向礁石危滩驶去,你说熟醉不知苦乐的旅行者,不是可悲哀的吗(佛称之为行苦)!所以从这一切行是无常的,不永久的,不彻底的,不可保信的观察起来,就不能不说『诸受皆苦』;不能不说:世间如火宅,三界如牢狱。

  254 攸关菩萨遍学三十七菩提分法之问题,详参《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7b-205c)。

  255《杂阿含》卷24(607经)(大正2,171a):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256 念(mindfulness,sati)=念处 (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

  (1)叶均译《清净道论》,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第四版,1995,p.634:(四念处)因为进入彼等所缘而现起故为「处」。念即是处故为「念处」。

  (2)《入出息相应》(汉译南传十八,p.186):阿难!于入出息念定之一法修习、多修者,则四念处圆满;对四念处修习、多修者,则七觉支圆满;对七觉支修习、多修者,则明、解脱圆满。

  257 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683):发趣修证的历程,部派间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俱舍论》所说的,虽也引用经部的说明(定义等);而进修的方法次第,与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师,可说是相同的。身心远离,喜足少欲,住四圣种,是养成一种随顺解脱行的生活,使自己成为能修能证的根器。真正的修行,开始总不外乎二甘露门:或不净观,或持息念,令心得定。这是阿毗达磨的古说(后演进为三度门,五停心)。依止起观,就是四念住。先修别相念住,纯熟了,再修总相念住:总观身、受、心、法为非常、苦、空、非我。总相念住极纯熟了,引起顺抉择分善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从暖位以来,观四谛十六行相:转进转胜,渐减渐略,到世第…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