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4

  ..续本文上一页一法,但缘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剎那,由此必定引生圣道。圣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现观四谛。在十五心中,名为见道,是预流初果向。十六心──道类智,就是证果。这或是初预流果,或是第二一来果,或是第三不还果:依修行者,是否离欲界欲的部分,或全部而定。所以历位是一定的:而修证者的证入,有渐登初果,或直入二果、三果的不同。有关四向、四果的安立,三十七道品的次第进修,都与毗婆沙师的定论相合。

  258《中阿含经》卷24(98)《念处经》(大正1,582b7-584b29):……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谓此身中,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胆(痰)、小便,犹以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小便,如…身。……。

  259(1)《大智度论》卷31(大正25,290c):问曰:汝说毕竟空,何以说无常事?毕竟空今即是空,无常今有后空!答曰:无常则是空之初门,若谛了无常,诸法则空。以是故,圣人初以四行观世间无常,若见所着物无常,无常则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厌离。若无常,空相,则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为空。外物既空,内主亦空,是名无我。

  (2)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229-p.231):《阿含》说空,常是依流动变迁的诸行而显的。佛常说:『诸行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这无常、苦、非我、非我所,或作苦、空、无常、无我。佛依无常说空,这应该是经文所常见的。那么,如承认虚诳妄取的诸法是有变异的,那也该知道一切法都是无性空了。诸法假定是有自性的,那就决定非因缘所生;不失他的自体,应该是常住自性的。既知诸法的生灭不住而有变异的,就应知没有实在性了。有所得的小乘学者,以为诸行无常是有的;常乐我我所是空的;但只是常乐我净没有,不是没有无常的诸行。但性空学者的意见,如无常有自性的,那就不成其为无常了。因为诸行是性空的诸行,所以无常性,无我性,无生性。佛说三法印,无不在性空中成立。说『无常是空初门』;解了诸行的无常,就能趣入性空了。但有所得的大乘学者,不知无性是自性空寂,想象有浑然无别的无性法,为万物的真体,以无性法为妙有的。反而忽略世谛的缘起假名,而以为无端变化的一切法,不过是龟毛兔角;这是龙树所破的方广道人。拨无世谛的因果,强化了无性法的真实,根本没有正见无性空义。不知无性的遮遣有性,而执为表诠的实有无性。所以,破斥说:不但有性的实体不可得,就是无性的实有法体,也不可得。这因为,一切法空中,实有的有性与无性,这一切戏论,都是不可得的。

  260《杂阿含》卷31(877经)(大正2,221a21-b1):世尊诸比丘:有四正断。何等为四?一者断断,二者律仪断,三者随护断,四者修断。云何为断断?谓比丘亦已起恶不善法,断生欲方便精勤心摄受,是为断断。云何律仪断?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云何随护断?未起善法,今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随护断。云何修断?已起善法,增益修习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为修断。

  261(1)《十住毗婆沙论》卷8(大正26,64b):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种:得修、行修。修空力故,信有为法皆是虚诳亦不住空。诸法无定,是故常自摄捡心不放逸。

  (2)《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7a):修有二种: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来世修自事,亦修余事。行修,名曾得,于现前修;未来亦尔,不修余。如是等种种诸禅定中修。

  262(1)《长阿含》卷6《阇尼沙经》(大正1,36a7-12):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何等谓四?一者、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二者、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三者、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绅足;四者、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是为如来善能分别说四神足。

  (2)《法蕴足论》卷4〈神足品〉(大正26,471c14-475c7):有四神足,何等为四?谓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三。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云何此四名为神足?此中神者,谓所有神,已有神性、当有神性、今有神性。彼法即是变一为多,变多为一,或显或隐,智见所变,墙壁石等,坚厚障物,身过无碍,如履虚空,能于地中,或出或没,自在无碍,如身处水,能于坚障,或在虚空,引水令流,如依迥地,结跏趺坐,凌空往还,都无滞碍,犹如飞鸟,此日月轮,有大神用,具大威德,申手们摸,如自应器,不以为难,乃至梵世,转变自在,妙用难测,故名为神;此中足者,谓于彼法,精勤修习,无间无断,至成就位,能起彼法,能为彼依,故名为足。复次,此四胜定,亦名为神,亦名为足,用难测故,能为胜德所依处故。复次,四神足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说,谓为神足,过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设如是名故。复次,四神足者,即前所说欲、勤、心、观四三摩地胜行成就,总名神足。

  263《大智度论》卷5(大正25,97c22-98a7):如意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是如意通,从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缘故次第生,不可一时得。

  264《大毗婆沙论》卷141(大正27,726b13-20):五根者,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尔。此五随名即心所中各一为性。已说自性当说所以,问:何缘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恶法故名力。有说:不可倾动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说:势用增上义是根,不可屈伏义是力。若以位别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实义一一位中皆具二种,此二广辩如余处说。

  265《大宝积经》卷71(大正11,405c-406a):尔时,师子游步天子说偈赞曰:佛于法无畏,晓了诸法故,无碍故无着,无能难问者。

  266(1)三对治观: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

  (2)三 空 观:空观、无相观、无愿观。

  (3)四 正 观:无常、苦、无我、涅槃。

  267 三十七菩提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268(1)《放光般若经》卷3(大正8,21a):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心学萨云若,具足三十七品、佛十八法,虽念欲成不有所倚,是为菩萨乘于大乘。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219a):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九相:胀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三根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269《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7b-198a):

  问曰:三十七品是声闻、辟支佛道,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于菩萨道中说声闻法?

  答曰:菩萨摩诃萨,应学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悉学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应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

  复次,何处说三十七品但是声闻、辟支佛法,非菩萨道?是《般若波罗蜜》〈摩诃衍品〉中,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说三十七品涅槃道,随众生愿,随众生因缘,各得其道。欲求声闻人,得声闻道;种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随其本愿,诸根利钝,有大悲、无大悲。譬如龙王降雨,普雨天下,雨无差别。大树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树小草,根小故少受。

  问曰:三十七品,虽无处说独是声闻、辟支佛道,非菩萨道,以义推之可知;菩萨久住生死,往来五道,不疾取涅槃;是三十七品但说涅槃法,不说波罗蜜,亦不说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萨道。

  答曰:菩萨虽久住生死中,亦应知实道、非实道,是世间、是涅槃。知是已,立大愿,众生可愍,我当拔出着无为处;以是实法行诸波罗蜜,能到佛道。菩萨虽学,虽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罗蜜故不取证。如佛说:「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柱,不令落地;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箭,射三解脱门空中,复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堕涅槃地。」

  复次,若如汝所说菩萨久住生死中,应受种种身心苦恼,若不得实智,云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萨摩诃萨求是道品实智时,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槃。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有自性,无自性故是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说菩萨摩诃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

  复次,声闻、辟支佛法中,不说世间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诸…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