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54

  ..續本文上一頁一法,但緣欲界苦谛,修一行相,唯一剎那,由此必定引生聖道。聖道共十六心,八忍,八智,現觀四谛。在十五心中,名爲見道,是預流初果向。十六心──道類智,就是證果。這或是初預流果,或是第二一來果,或是第叁不還果:依修行者,是否離欲界欲的部分,或全部而定。所以曆位是一定的:而修證者的證入,有漸登初果,或直入二果、叁果的不同。有關四向、四果的安立,叁十七道品的次第進修,都與毗婆沙師的定論相合。

  258《中阿含經》卷24(98)《念處經》(大正1,582b7-584b29):……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發、毛、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抟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膽(痰)、小便,猶以器盛若幹種子,有目之士悉見分明,謂稻、粟種、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小便,如…身。……。

  259(1)《大智度論》卷31(大正25,290c):問曰:汝說畢竟空,何以說無常事?畢竟空今即是空,無常今有後空!答曰:無常則是空之初門,若谛了無常,諸法則空。以是故,聖人初以四行觀世間無常,若見所著物無常,無常則能生苦,以苦故心生厭離。若無常,空相,則不可取,如幻如化。是名爲空。外物既空,內主亦空,是名無我。

  (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29-p.231):《阿含》說空,常是依流動變遷的諸行而顯的。佛常說:『諸行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這無常、苦、非我、非我所,或作苦、空、無常、無我。佛依無常說空,這應該是經文所常見的。那麼,如承認虛诳妄取的諸法是有變異的,那也該知道一切法都是無性空了。諸法假定是有自性的,那就決定非因緣所生;不失他的自體,應該是常住自性的。既知諸法的生滅不住而有變異的,就應知沒有實在性了。有所得的小乘學者,以爲諸行無常是有的;常樂我我所是空的;但只是常樂我淨沒有,不是沒有無常的諸行。但性空學者的意見,如無常有自性的,那就不成其爲無常了。因爲諸行是性空的諸行,所以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佛說叁法印,無不在性空中成立。說『無常是空初門』;解了諸行的無常,就能趣入性空了。但有所得的大乘學者,不知無性是自性空寂,想象有渾然無別的無性法,爲萬物的真體,以無性法爲妙有的。反而忽略世谛的緣起假名,而以爲無端變化的一切法,不過是龜毛兔角;這是龍樹所破的方廣道人。撥無世谛的因果,強化了無性法的真實,根本沒有正見無性空義。不知無性的遮遣有性,而執爲表诠的實有無性。所以,破斥說:不但有性的實體不可得,就是無性的實有法體,也不可得。這因爲,一切法空中,實有的有性與無性,這一切戲論,都是不可得的。

  260《雜阿含》卷31(877經)(大正2,221a21-b1):世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爲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叁者隨護斷,四者修斷。雲何爲斷斷?謂比丘亦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爲斷斷。雲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雲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今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雲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爲修斷。

  261(1)《十住毗婆沙論》卷8(大正26,64b):修空不放逸者,修有二種:得修、行修。修空力故,信有爲法皆是虛诳亦不住空。諸法無定,是故常自攝撿心不放逸。

  (2)《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7a):修有二種:一、得修,二、行修。得修,名本所不得而今得;未來世修自事,亦修余事。行修,名曾得,于現前修;未來亦爾,不修余。如是等種種諸禅定中修。

  262(1)《長阿含》卷6《阇尼沙經》(大正1,36a7-12):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二者、精進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叁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紳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神足,是爲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

  (2)《法蘊足論》卷4〈神足品〉(大正26,471c14-475c7):有四神足,何等爲四?謂欲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一。勤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二。心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叁。觀叁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是名第四。……雲何此四名爲神足?此中神者,謂所有神,已有神性、當有神性、今有神性。彼法即是變一爲多,變多爲一,或顯或隱,智見所變,牆壁石等,堅厚障物,身過無礙,如履虛空,能于地中,或出或沒,自在無礙,如身處水,能于堅障,或在虛空,引水令流,如依迥地,結跏趺坐,淩空往還,都無滯礙,猶如飛鳥,此日月輪,有大神用,具大威德,申手們摸,如自應器,不以爲難,乃至梵世,轉變自在,妙用難測,故名爲神;此中足者,謂于彼法,精勤修習,無間無斷,至成就位,能起彼法,能爲彼依,故名爲足。複次,此四勝定,亦名爲神,亦名爲足,用難測故,能爲勝德所依處故。複次,四神足者,是假建立,名想言說,謂爲神足,過殑伽沙佛及弟子,皆共施設如是名故。複次,四神足者,即前所說欲、勤、心、觀四叁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神足。

  263《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7c22-98a7):如意有叁種:能到、轉變、聖如意。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叁者、此沒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聖如意者,外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是如意通,從修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緣故次第生,不可一時得。

  264《大毗婆沙論》卷141(大正27,726b13-20):五根者,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亦爾。此五隨名即心所中各一爲性。已說自性當說所以,問:何緣此五名根、名力?答:能生善法故名根,能破惡法故名力。有說:不可傾動名根,能摧伏他名力。有說:勢用增上義是根,不可屈伏義是力。若以位別下位名根,上位名力。若以實義一一位中皆具二種,此二廣辯如余處說。

  265《大寶積經》卷71(大正11,405c-406a):爾時,師子遊步天子說偈贊曰:佛于法無畏,曉了諸法故,無礙故無著,無能難問者。

  266(1)叁對治觀:不淨觀、慈心觀、因緣觀。

  (2)叁 空 觀:空觀、無相觀、無願觀。

  (3)四 正 觀:無常、苦、無我、涅槃。

  267 叁十七菩提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268(1)《放光般若經》卷3(大正8,21a):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一心學薩雲若,具足叁十七品、佛十八法,雖念欲成不有所倚,是爲菩薩乘于大乘。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19a):菩薩摩诃薩,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舍,八勝處,九次第定,十一切處。九相:脹相、壞相、血塗相、膿爛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燒相。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入出息、念死。十想:無常想、苦想、無我想、食不淨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死想、不淨想、斷想、離欲想、盡想。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叁叁昧:有覺有觀叁昧,無覺有觀叁昧,無覺無觀叁昧。叁根 :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269《大智度論》卷19(大正25,197b-198a):

  問曰:叁十七品是聲聞、辟支佛道,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诃薩道,何以故于菩薩道中說聲聞法?

  答曰:菩薩摩诃薩,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如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悉學一切善法、一切道;所謂幹慧地乃至佛地。」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亦證。

  複次,何處說叁十七品但是聲聞、辟支佛法,非菩薩道?是《般若波羅蜜》〈摩诃衍品〉中,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诃衍;叁藏中亦不說叁十七品獨是小乘法。

  佛以大慈故,說叁十七品涅槃道,隨衆生願,隨衆生因緣,各得其道。欲求聲聞人,得聲聞道;種辟支佛善根人,得辟支佛道;求佛道者,得佛道。隨其本願,諸根利鈍,有大悲、無大悲。譬如龍王降雨,普雨天下,雨無差別。大樹大草,根大故多受;小樹小草,根小故少受。

  問曰:叁十七品,雖無處說獨是聲聞、辟支佛道,非菩薩道,以義推之可知;菩薩久住生死,往來五道,不疾取涅槃;是叁十七品但說涅槃法,不說波羅蜜,亦不說大悲,以是故知非菩薩道。

  答曰:菩薩雖久住生死中,亦應知實道、非實道,是世間、是涅槃。知是已,立大願,衆生可愍,我當拔出著無爲處;以是實法行諸波羅蜜,能到佛道。菩薩雖學,雖知是法,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取證。如佛說:「譬如仰射空中,箭箭相柱,不令落地;菩薩摩诃薩亦如是,以般若波羅蜜箭,射叁解脫門空中,複以方便箭射般若箭,令不墮涅槃地。」

  複次,若如汝所說菩薩久住生死中,應受種種身心苦惱,若不得實智,雲何能忍是事?以是故,菩薩摩诃薩求是道品實智時,以般若波羅蜜力故,能轉世間爲道果涅槃。何以故?叁界世間皆從和合生,和合生者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是則爲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槃。以是故,說菩薩摩诃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

  複次,聲聞、辟支佛法中,不說世間即是涅槃。何以故?智慧不深入諸…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