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习而得信成就发心。人趣等不定聚众生,也是不一致的;要「有熏习善根力」的,才能修此发心。如过去不曾修习善根,即没有机会见闻佛法;即使见闻佛法,也难得信心决定成就。
204《长阿含经》卷10(大正1,60a1-4):又有八法向恶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云何八法向恶趣?谓八邪行:邪见、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云何八法向善趣?谓世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云何八法向涅槃?谓八贤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05「三德」:
(1)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63-p.64):阿罗汉有三德:
恩德:应受人天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
断德:杀尽一切烦恼贼,名为杀贼。
智德:彻证无生寂灭性,名为无生(得无生智)。惑业干枯,入于无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脱。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17-p.18):古代圣者的赞佛法,以三德来赞佛。
佛的智慧,究竟圆满,不但觉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觉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态,作用,关系等;觉了现在,也觉了过去,未来。从种种方面,觉了一切法的种种相,所以佛名一切种智。众生的苦痛,不能解决,无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圆满,所以不但自己解脱,也能以无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来解脱众生。这是赞佛的智德圆满。
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区,一世界,而遍为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而发心。悲心的深切,彻骨彻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因位菩萨,如观音,地藏等,已经是大悲大愿到了不得,何况佛果呢!这是赞佛的恩德圆满。
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爱而不重智慧;有的悲智并重,但由于内心的烦恼杂染,还不能彻底清净,所以算不得究竟。唯有如来,断尽一切烦恼──理障,事障,甚至无有丝毫余习。这是赞佛的断德圆满。什么叫余习?就是无始以来,久习烦恼的惯习性。佛弟子阿罗汉,烦恼都断了,习气还有余留的。所以有的还要骂人(骂惯了,脱口而出,连自己都不觉得),有的还会蹦蹦跳跳,有的还是坚执己见。唯有佛,才能将烦恼与余习完全断尽,这才是最清净,最圣洁!
206《杂阿含》卷33(936经)(大正2,240a-b):...(1)如是摩诃男!圣弟子于佛一向净信,于法、僧一向净信。于法利智、出智、决定智,八解脱具足身作证,以智慧见,有漏断、知。如是圣弟子,不趣地狱、畜生、饿鬼,不堕恶趣,说阿罗汉俱解脱。(2)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彼知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慧解脱。(3)复, 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而不见有漏断,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身证。(4)复次、摩诃男!若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不得八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实知见,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见到。(5)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一向于佛清净信,乃至决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实知见,不得见到,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信解脱。(6)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于五法增上智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法行。(7)复次、摩诃男!圣弟子信于佛言说清净,信法、信僧言说清净,乃至五法少慧审谛堪忍,谓信、精进、念、定、慧,是名圣弟子不堕恶趣,乃至随信行。...
207「三贤位」:《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二)》(p.504-505)
(1)大乘三贤︰
指地前的菩萨位有三阶三十心之别。又称三十心。相对于「十圣」而言。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述,三贤的菩萨制伏三界烦恼、粗业道、粗相续果,亦不起粗。该经又云(大正24,1016a)︰「修三贤法入圣人位。」关于三贤三十心的名称,有多种说法。《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十位、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以十信十种性、十止性种性、十坚心道种性为三贤;《梵网经》卷上则以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为三贤。以上诸说虽有不同,但一般系依《璎珞经》及华严之说,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为三贤。而相对于外凡,则称三贤为内凡。天台宗谈四教中之别教时,认为十信位伏界内之见思惑,十住位断界内之见思惑及界外上品之尘沙惑,十行位断中品之尘沙惑,十回向位则断下品之尘沙惑,并伏无明。
(2)小乘三贤︰
指植育顺解脱分之善根(即修有漏善根)三位,即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三位。此是七方便中的前三位;相对于四善根称为内凡,此三位则称外凡,又总此七位而称七贤。(a)五停心观,谓相应修定者不同的根机,依五种禅定方便统一精神。(b)别相念住,指个别观察身、受、心、法等四念住。(c)总相念住,即总观四念住。
综言之,大小乘皆认为三贤乃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圣等圣者位以前的阶位。
208「胜解空性」: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50-p.152):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着。所以经上说:「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唯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不如凡夫的恋着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样的以「三界为牢狱,生死如冤家」而厌离他,急求摆脱他。这才能不如凡夫那样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样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沉,因信愿,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也不致作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唯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中观与瑜伽宗的共义。
209(1)如三兽渡河,惟香象才彻底之喻。参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335)。
(2)《大毗婆沙论》卷143(大正27,735b16-21):「若有于甚深缘起河能尽源底,说名为佛,二乘不尔,故经喻以三兽渡河,谓兔、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时蹈底而渡。声闻、独觉及与如来,渡缘起河如次亦尔。」
210「毛孔空与太虚空」:
(1)《大智度论》卷35(大正25,322a):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2)《大智度论》卷79(大正25,618c14-18):复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诸佛菩萨无分无量。如渴者饮河不过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应有异。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萨千万亿分不及一。
(3)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23-p.24):依龙树的见地,空相应的缘起、中道,虽菩萨与声闻的智慧不同,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虚空空(智论卷三五),但这到底是量的差别,不能说空性寂灭中有什么质的不同。所以「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智论卷四)。「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智论卷二六)。这都不过是侧重的不同,详略的不同而已!这样,《中论》确是以大乘学者的立场,确认缘起、空、中道为佛教的根本深义,与声闻学者辨诘论难,并非破除四谛、三宝等法,反而是成立。抉发《阿含》的缘起深义,将佛法的正见,确树于缘起中道的盘石。
(4)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11):声闻简要的直从缘起的妄相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较单纯,狭小,像毛孔空。菩萨深刻的从缘起的本性上出发,所以体认到的比较深刻,广大,像太虚空。
(5)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28-p.29):在通达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们的差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就在悲愿的不同:小乘圣者,没有大悲大愿,不发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萨却发广大心,修广大行,普愿救济一切有情。在这点上,表示了大小乘显著的差别,一是专求己利行的,一是实践普贤行的。至于在见实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别,「声闻如毛孔空,菩萨如太虚空」;而质的方面,可说毫无差别。
211《杂阿含》卷41(1144经)(大正2,303c):阿难!若有正问:谁是世尊法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付以法财──诸禅、解脱、三味、正受,应答我是,是则正说。譬如转轮圣王第一长子,当以灌顶住于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为佛法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法余财──诸禅、解脱、三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212(1)《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大正12,343c):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2)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17):慈悲为本,这句话是圆正的,大乘佛教的心髓,表达了佛教的真实内容。作为大乘佛教的信徒们,对此应给予严密的思惟,切实的把握!从菩萨的修行来说,经上一再说到:「大悲为上首」;「大慈悲为根本」。从修学完成的佛果来说,经中说:「诸佛世尊,以大悲而为体故」。论上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经论一致的开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别的,就是慈悲。离了慈悲,就没有菩萨,也没有佛。也可说:如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法,佛法从慈悲而发挥出来。
(3)印顺导师《无诤之辩》(p.184):在菩萨道中,慈悲益物不是无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为众生而学,为众生而…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