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習而得信成就發心。人趣等不定聚衆生,也是不一致的;要「有熏習善根力」的,才能修此發心。如過去不曾修習善根,即沒有機會見聞佛法;即使見聞佛法,也難得信心決定成就。
204《長阿含經》卷10(大正1,60a1-4):又有八法向惡趣,八法向善趣,八法向涅槃。雲何八法向惡趣?謂八邪行:邪見、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雲何八法向善趣?謂世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雲何八法向涅槃?謂八賢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205「叁德」:
(1)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63-p.64):阿羅漢有叁德:
恩德:應受人天供養,爲世間作大福田,名爲應供。
斷德:殺盡一切煩惱賊,名爲殺賊。
智德:徹證無生寂滅性,名爲無生(得無生智)。惑業幹枯,入于無生而不再感受生死,完成究竟的解脫。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17-p.18):古代聖者的贊佛法,以叁德來贊佛。
佛的智慧,究竟圓滿,不但覺了一切法的本性,也覺察一切法的特性,形態,作用,關系等;覺了現在,也覺了過去,未來。從種種方面,覺了一切法的種種相,所以佛名一切種智。衆生的苦痛,不能解決,無非是愚昧作怪。佛的智慧圓滿,所以不但自己解脫,也能以無量的方便善巧(智慧的妙用)來解脫衆生。這是贊佛的智德圓滿。
佛陀救苦的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遍爲一切世界,一切衆生,一切苦難而發心。悲心的深切,徹骨徹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因位菩薩,如觀音,地藏等,已經是大悲大願到了不得,何況佛果呢!這是贊佛的恩德圓滿。
有的智慧高而悲心薄;有的重悲愛而不重智慧;有的悲智並重,但由于內心的煩惱雜染,還不能徹底清淨,所以算不得究竟。唯有如來,斷盡一切煩惱──理障,事障,甚至無有絲毫余習。這是贊佛的斷德圓滿。什麼叫余習?就是無始以來,久習煩惱的慣習性。佛弟子阿羅漢,煩惱都斷了,習氣還有余留的。所以有的還要罵人(罵慣了,脫口而出,連自己都不覺得),有的還會蹦蹦跳跳,有的還是堅執己見。唯有佛,才能將煩惱與余習完全斷盡,這才是最清淨,最聖潔!
206《雜阿含》卷33(936經)(大正2,240a-b):...(1)如是摩诃男!聖弟子于佛一向淨信,于法、僧一向淨信。于法利智、出智、決定智,八解脫具足身作證,以智慧見,有漏斷、知。如是聖弟子,不趣地獄、畜生、餓鬼,不墮惡趣,說阿羅漢俱解脫。(2)複次、摩诃男!聖弟子一向于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彼知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慧解脫。(3)複, 次、摩诃男!聖弟子一向于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而不見有漏斷,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身證。(4)複次、摩诃男!若聖弟子一向于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不得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然于正法律如實知見,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見到。(5)複次、摩诃男!聖弟子一向于佛清淨信,乃至決定智慧,于正法律如實知見,不得見到,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信解脫。(6)複次、摩诃男!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于五法增上智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7)複次、摩诃男!聖弟子信于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乃至五法少慧審谛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信行。...
207「叁賢位」:《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p.504-505)
(1)大乘叁賢︰
指地前的菩薩位有叁階叁十心之別。又稱叁十心。相對于「十聖」而言。據《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所述,叁賢的菩薩製伏叁界煩惱、粗業道、粗相續果,亦不起粗。該經又雲(大正24,1016a)︰「修叁賢法入聖人位。」關于叁賢叁十心的名稱,有多種說法。《菩薩璎珞本業經》以十位、十行、十回向爲叁賢;《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以十信十種性、十止性種性、十堅心道種性爲叁賢;《梵網經》卷上則以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爲叁賢。以上諸說雖有不同,但一般系依《璎珞經》及華嚴之說,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心爲叁賢。而相對于外凡,則稱叁賢爲內凡。天臺宗談四教中之別教時,認爲十信位伏界內之見思惑,十住位斷界內之見思惑及界外上品之塵沙惑,十行位斷中品之塵沙惑,十回向位則斷下品之塵沙惑,並伏無明。
(2)小乘叁賢︰
指植育順解脫分之善根(即修有漏善根)叁位,即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叁位。此是七方便中的前叁位;相對于四善根稱爲內凡,此叁位則稱外凡,又總此七位而稱七賢。(a)五停心觀,謂相應修定者不同的根機,依五種禅定方便統一精神。(b)別相念住,指個別觀察身、受、心、法等四念住。(c)總相念住,即總觀四念住。
綜言之,大小乘皆認爲叁賢乃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聖等聖者位以前的階位。
208「勝解空性」: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50-p.152):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衆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谛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經上說:「若有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能不如凡夫的戀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樣的以「叁界爲牢獄,生死如冤家」而厭離他,急求擺脫他。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不像小乘那樣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時時以衆生的苦痛爲苦痛,衆生的利樂爲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唯有專爲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
209(1)如叁獸渡河,惟香象才徹底之喻。參見印順導師《成佛之道》(p.335)。
(2)《大毗婆沙論》卷143(大正27,735b16-21):「若有于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爲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叁獸渡河,謂兔、馬、象。兔于水上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恒時蹈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
210「毛孔空與太虛空」:
(1)《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22a):以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與諸佛菩薩等,而佛不聽。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以是故佛重質其事。
(2)《大智度論》卷79(大正25,618c14-18):複次二乘得空有分有量,諸佛菩薩無分無量。如渴者飲河不過自足,何得言俱行空不應有異。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無有是理,是故比佛菩薩千萬億分不及一。
(3)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23-p.24):依龍樹的見地,空相應的緣起、中道,雖菩薩與聲聞的智慧不同,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虛空空(智論卷叁五),但這到底是量的差別,不能說空性寂滅中有什麼質的不同。所以「聲聞乘多說衆生空,佛乘說衆生空、法空」(智論卷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智論卷二六)。這都不過是側重的不同,詳略的不同而已!這樣,《中論》確是以大乘學者的立場,確認緣起、空、中道爲佛教的根本深義,與聲聞學者辨诘論難,並非破除四谛、叁寶等法,反而是成立。抉發《阿含》的緣起深義,將佛法的正見,確樹于緣起中道的盤石。
(4)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11):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
(5)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28-p.29):在通達性空慧上,大小平等,他們的差別,究竟在什麼地方呢?這就在悲願的不同:小乘聖者,沒有大悲大願,不發菩提心去利益有情,菩薩卻發廣大心,修廣大行,普願救濟一切有情。在這點上,表示了大小乘顯著的差別,一是專求己利行的,一是實踐普賢行的。至于在見實相的空慧方面,只有量的差別,「聲聞如毛孔空,菩薩如太虛空」;而質的方面,可說毫無差別。
211《雜阿含》卷41(1144經)(大正2,303c):阿難!若有正問:誰是世尊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付以法財──諸禅、解脫、叁味、正受,應答我是,是則正說。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當以灌頂住于王位,受王五欲,不苦方便,自然而得。我亦如是,爲佛法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余財──諸禅、解脫、叁昧、正受,不苦方便,自然而得。
212(1)《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12,343c):諸佛心者,大慈悲是。
(2)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17):慈悲爲本,這句話是圓正的,大乘佛教的心髓,表達了佛教的真實內容。作爲大乘佛教的信徒們,對此應給予嚴密的思惟,切實的把握!從菩薩的修行來說,經上一再說到:「大悲爲上首」;「大慈悲爲根本」。從修學完成的佛果來說,經中說:「諸佛世尊,以大悲而爲體故」。論上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經論一致的開示,大乘行果的心髓,不是別的,就是慈悲。離了慈悲,就沒有菩薩,也沒有佛。也可說:如沒有慈悲,就沒有佛法,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
(3)印順導師《無诤之辯》(p.184):在菩薩道中,慈悲益物不是無用,反而是完成佛道的心髓。爲衆生而學,爲衆生而…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