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2,1112b)说:「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佛将入涅槃,弟子们懊恼怅惘,觉得失去了依止的大师,所以佛这样的开示大众。只要佛弟子能如法修行,那末佛的法身,就常在人间而不灭。因为有如法的修行者,就有如法的证见者,就有「见法即见佛」的。法身呈现于弟子的智证中,即是「法身常在而不灭」(如没有修证的,法身就不在人间了)。这一充满策励与希望的教授,勉大众如法修行,比后代的法身常住说,似乎有意义得多!
385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21):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
386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p.27-p.28):化相三宝、住持三宝、真实三宝。
387(1)《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6「差别品」(大正28,412b):通达四圣谛,知苦不生缘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世尊!云何观诸法如实相?佛言:观诸法空。世尊!何等空观?佛言:自相空。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诸佛所作……亦非菩萨所作。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5(大正7,354a):尔时观一切法平等,平等无性为性,以一剎那相应般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谓如实知是苦圣谛,是集圣谛,是灭圣谛,是道圣谛,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3)《大智度论》卷54(大正25,444a):声闻人智力薄故,初始不能观五众若远离、若寂灭等,但能观无常等,入第三谛,乃能观寂灭。菩萨利根故,初观五众,便得寂灭相。用无所得者,常用无所得空慧观诸法相。…般若相者,不离五众有涅槃,不离涅槃有五众,五众实相即是涅槃。是故初发心钝根者,先用无常等观,然后观五众寂灭等;十二因缘亦如是。
(4)《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声闻人以四谛得道,菩萨以一谛入道。佛说四谛皆是一谛,分别故有四。…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菩萨舍生灭观,入不生不灭中。
(5)《大智度论》卷94(大正25,721a):知是四谛药病相对,亦不着是四谛,但观诸法如实相,不作四种分别观。须菩提问:云何如实观诸法?佛言:观空。
(6)《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7a):如闻说一谛而成道果,或闻二三四谛而得道果。有人于苦谛多惑故,为说苦谛而得道;余三谛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谛故,为说四谛而得道。如佛语比丘:汝若能断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断贪欲,当知恚痴亦断。
388 婆罗门:梵语brāhma
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
389(1)《杂阿含经》卷1(25经)(大正2,5b-c):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2)《大毗婆沙论》卷1(大正27,2b):如有颂言:譬如暗室中,虽有种种物,无灯暗所隐,有目不能见。如是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譬如有目者,因灯见众色。有智依多闻,能别善恶义,多闻能知法,多闻离不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又如经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一、外闻他法音,二、内如理作意。又契经说:有四法人多有所作:一、亲近善友,二、从他闻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复有经言:若我弟子一心属耳听闻正法能断五盖,及能修行七觉分满。故如诸佛为饶益他说十二分教。
(3)《大毗婆沙论》卷7(大正27,34a23-c21):问:云何修习闻所成慧?答:修观行者:(A)或遇明师,为其略说诸法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B)或自读诵素怛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令善熟已。作如是念:三藏文义甚为广博,若恒忆持令心厌倦,三藏所说要者,唯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作是念已:先观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四念住→四圣谛→犹如隔绢观诸色像→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名为暖)→顶→忍→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无学道,次第善根满足。
(4)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83-p.185):修习闻慧,古代多亲闻佛说,或由佛弟子的展转传授。因此,亲近善知识,成了闻慧的先决条件。然从各种教典编集流通以后,稍具宿根者,即可自己披读研习,依经论的教示而得正解,修行,成就闻慧。从善知识或经论中,所听闻的,是佛菩萨诸大圣者的言教;至于如何听闻学习的方式,圣典里开列甚多,如谛听、问疑,或自己阅读、背诵、书写等,这些都是进求闻慧应修的事项。一般地说,闻慧总由听闻师说,或自研读经论而来,可是最主要的一着,是必须理解到佛法的根本理趣。慧的修证,如上面所说,有三乘共慧与大乘不共慧,观境非常广泛;因果、缘起、佛果功德、菩萨行愿,以及诸法极无自性的甚深空理,无不是慧之对观境界。作为慧学初层基础的闻慧,对于种种名言法相,种种教理行门,自然要尽量广求多闻。然而佛教所重视的,是怎样从无厌足,无止境的多闻中,领解佛法的精要,契悟不共世间的深义。所以按照佛法的根本意趣,闻多识广,并不就是闻慧;多闻博学而能契应三法印或一法印的,才够得上称为闻慧。如小乘经说,能如实谛观无常、无我、涅槃寂灭,是名多闻。大乘教典则以堪闻法性空寂,或真如实性为多闻。修学佛法,若不与三法印一法印相应,即是脱离佛法核心,闻慧不得成就。若能于种种法相言说之中,把握得这个佛法要点,并发诸身心行为,如实修练与体验,使令心地逐步清净、安静,然后乃能引发闻慧,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闻慧虽是极浅显的,极平实的初层基础,但也需要精进一番,提炼一番,才可获得成就。这在小乘的四预流支,就是多闻熏习。假如衡之以四依,就应该是依义不依语,因为多闻熏习,目的是要解悟经论所表诠的义理,而不在名相的积集,或文辞的严饰。关于多闻熏习的意义,可从两方面去理会:一、佛法穷深极广,义门众多,如发大乘心的学者,应有「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广大意欲,勤听多学,一无厌足。二、对于每一法门,要不断的认真研习,以求精熟。这样不间断的积集闻熏和深入,久而久之,内在的心体渐得清净安定,而萌发悟性,一旦豁然大悟,即不离名言义相,而解了甚深佛法。多闻熏习,确是慧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起点,每个学佛的人,都应该以此为当前目标而趋入!
390 将养:养息;调养。(《汉语大词典(七)》,p.805)
391 有关戒律罪之大小,详参:
(1)戒经:
《僧祇律》卷20(大正22,386b):五众罪者,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越毗尼罪。
《僧祇律》卷25(大正22,429a-c):越毗尼者,有十三事:阿遮与、偷兰遮、丑偷兰、不作、不语、突吉罗、恶声、威仪、非威仪、恶威仪、恶邪命、恶见、心生悔毗尼。
《十诵律》卷51(大正23,372a):有九犯:犯波罗夷,犯僧伽婆尸沙,犯波逸提,犯波罗提提舍尼,犯突吉罗,犯恶口突吉罗,犯偷兰遮突吉罗,犯毗尼突吉罗,犯威仪突吉罗:是名九犯。
《四分律》卷5(大正22,599c):七犯聚: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
《毗尼母经》卷3(大正24,813b):犯戒有七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尼萨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
(2)印顺导师《大乘起信论讲记》(p.353):戒有轻重的分别:出家戒中,如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是重;波逸提,恶作等,是轻。然出家菩萨,应该轻重等持,即使是小罪,也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的禁戒。众生的心行善恶,都从熏集而来的。常见到,有最初持戒精进的人,到后来,解放得什么恶事都作,这大都是由于轻视小戒而渐次演变成的。不知小戒是重戒的前卫,不防微杜渐,势必如河水的由小孔的渗透而成为大灾害。所以,对于小罪也要生怖畏心,犯了要诚恳的惭愧忏悔。
392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87)「四清净」:如《中部》(三九)《马邑大经》;《中阿含经》(一四四),《算数目揵连经》,(一九八)《调御地经》。四清净是:身行清净,语行清净,意行清净,命行清净。清净是「仰向(公开的)发露,善护无缺」的意思。
393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93-p.294):三学中的「戒」学,原语尸罗(ZIla),尸罗是译为「戒」的又一类。尸罗译为「戒」,原义如《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3b)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大毗婆沙论》与《菩提资粮论》,各列举了尸罗的十种意义。有些是依譬喻说的,重要而相同的,有:
《大毗婆沙论》:1.清凉义,2.安眠义,3.数习义。
《菩提资粮论》:1.习近义,2.本性义,3.清凉义,4.安隐义,5.安静义。
《菩提资粮论》说:「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习近」,就是《大毗婆沙论》的「数习」。不断的这样行,就会「习以成性」,所以说「本性」。这是通于善恶,也通于苦乐的。现在约「善」说,不断的行(习)善,成为善的习性,这就是尸罗。这种善的习性,「好行善法」,是乐于为善,有向善行善的推动作用。「不放逸」,…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