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邪行」者,谓犯尸罗行诸恶法。又学、无学名「胜道沙门」。以无漏道摧灭一切见、修所断诸烦恼故。若无如来及诸菩萨,为菩提故勤修正行,诸声闻众持三藏者,名「说道沙门」。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转正法眼、令不断故。若诸异生补特伽罗,其性调善,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爱乐正学,为得未得、为触未触、为证未证,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触未触、堪证未证,名「活道沙门」。由彼现有诸善法暖,堪能生长圣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为「活道沙门」。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名「坏道沙门」。由彼破坏最初所有正道根本,无力无能、非生道器,虽现前有说正道教及现前有证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为「坏道沙门」。世尊依彼作如是说:此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于外沙门、婆罗门教空无所有。若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即于是处有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
370 被:“披”的古字。后作“披”。搭衣于肩背。后作“披”。穿著。(《汉语大词典(九)》,p.55)
371(1)石钵:是如来法,佛不听畜。
(2)木钵:是外道法,佛不听畜。
(3)金、银、琉璃等一切宝钵:是白衣法,佛不听畜。
(4)瓦钵、铁钵:听比丘用。
参见《四分律》卷52(大正22,951c29-952a15);《大智度论》卷26(大正25,251b12-14)。
372 僻谬:乖僻荒谬,违背正理。(《汉语大词典(一)》,p.1707)
373(1)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01):试从「四圣种」(carvAra-AryavaMZA)说起。四圣种是:1、随所得衣服喜足;2、随所得饮食喜足;3、随所得房舍喜足;4、欲断乐断,欲修乐修。依着这四项去实行,就能成为圣者的种姓,所以称为「圣种」。前三项,是衣、食、住──日常必需的物质生活。出家人应该随所能得到的,心里欢喜满足,不失望,不贪求多量、精美与舒适。「欲断乐断,欲修乐修」,是为道的精诚。断不善法,修善法;或断五取蕴,修得涅槃,出家人为此而愿欲、爱好,精进于圣道的实行。这四项,是出家人对维持生存的物资,及实现解脱的修断,应有的根本观念。惟有这样,才能达成出家的崇高志愿。
(2)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047):说到比丘戒法,重于生活轨范的,是四圣种,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四圣种的本义,是对于衣服、饮食、住处──三事,随所能得到的而能够满足;第四是「乐断乐修」。后来适应事实的需要,改第四事为,随所得的医药而能满足。衣、食、住、药知足,就是受比丘戒时所受的「四依」,是比丘对资生事物的基本态度。
(3)另参:《长部》(33)《等诵经》(日译南传8,p.304)。《增支部》「四集」(日译南传18,p.50-51)。《中阿含经》卷21《说处经》(大正1,563b-c)。
374(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2)《大智度论》卷63,大正25,503c1-5:是声闻人,着声闻法、佛法,过五百岁后,各各分别有五部(宋元明三本、宫本:「五百部」)。从是已来,以求诸法决定相故,自执其法,不知佛为解脱故说法,而坚着语言故,闻说般若诸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375《大智度论》卷6(大正25,107a-108a)。〔参见:附录三〕
376(1)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200):阿兰若(araNya),是没有喧嚣烦杂的闲静处:是多人共住──村、邑、城市以外的旷野。印度宗教,自奥义书(UpaniSad)以来,婆罗门晚年修行的地方,就是「阿兰若处」,所以被称为阿兰若者(araNyaka)。佛教的出家者,起初也是以阿兰若为住处的。后来,佛教界规定为:阿兰若处,离村落五百弓。总之,是听不到人畜嚣音的地方。
(2)另参见:《铜鍱律》《大分别》(日译南传1,p.75)。《摩诃僧祇律》卷11(大正22,323b)。《四分律》卷10(大正22,632c)。《十诵律》卷8(大正23,57b)。《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24(大正23,756c)。
377《瑜伽师地论》卷95(大正30,840b-c):若于谛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实知,不能尽漏;与此相违,如实知故,能尽诸漏。当知此中,闻不正法,不为寂静、不为调伏、不为涅槃所起诸智,名不如理。听闻正法,与上相违,当知如理。
378 度外:心意计虑之外。置度外,犹言不介意。(《汉语大词典(三)》,p.1223)
379(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7〈无生品第26〉(大正8,271c10-17):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无佛。须菩提!若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耶?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间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2)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258):无得,是无有法而可证得;无知,是无智为能证。无知无得,即理智一如的圣证。圣者是理和同证,心心相印,所以谁能无知无得,谁就印证了我们,我们为他的弟子。
(3)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192-p.193)「无得无现观」,就是《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现观(abhisamaya)是现证智。没有智,没有得,所以「无预流,无预流果;……无阿罗汉,无阿罗汉果」──没有声闻乘的四果圣者,及所得的四沙门果。无独觉圣者,无证得的独觉菩提;无菩萨(人),无菩萨行;无正等觉(者),无正等觉菩提。三乘人、法,空性中是不可得的。这一段文字,与《心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样,只是《心经》要简略些。如「照见五蕴皆空」,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与「诸色(等)空,彼非色」,到「空即是受、想、行、识」相当。既然「无智无得」,有智有得的三乘圣者与圣法,当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简略了。
380 世亲《摄大乘论释论》卷6(大正31,298b-299a):复有入正位别偈,如《大乘经庄严论》中所说:菩萨具满无边际,……所依稠密罪恶聚……。所依稠密罪恶聚者,此诸染法因名稠密,以难可观解故。罪恶聚者,即是染法熏习自性为体故。……。
381(1)世亲《十地经论》卷8〈现前地第六〉(大正26,170c):云何余处求解脱?是凡夫如是愚痴颠倒常应于阿梨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乃于余处我我所中求解脱。此对治,如经是菩萨作是念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坏名死故。…
(2)另参:《华严经探玄记》卷13(尽第七地)(大正35,348a)。
382《长阿含》卷2〈游行经〉(大正1,15b)。
383(1)《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c):是三解脱门,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缘故,说有三种。观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有所作为三界生,是时无相转名无作。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
(2)《大智度论》卷20(大正25,207c):摩诃衍义中,是三解脱门缘诸法实相,以是三解脱门,观世间即是涅槃。
384(1)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6):什么叫宝积?宝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叫做宝。宝所喻的是法宝;宋译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证的,依此而觉悟成佛的。约圆满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如来的自证化他,是最清净的妙法(喻如白莲),如《法华经》所说。但是,菩萨也能分证妙法;二乘圣者,也同样的契证妙法,所以说:「须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虽是本来如此的,但从实践而体悟来说,这是希有的,珍贵的,有妙用的。因为唯有信解这,随顺这,通达这,才能转迷启悟,超凡入圣。才能了生死,才能度众生,才能无边福德庄严,才能究竟成佛。这是不共世间的正法珍宝。本经与《金刚经》一样,「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依三乘共证的正法说。三乘圣者的体证正法,都不离无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说:「无所得小,无所得大」。又说:「一切大乘经,同以无二显道为宗。乃至小乘经意,亦不外此」。
(2)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21-p.22):如来已经涅槃了,尽管信仰归依,而不能见佛,这是多么令人失望的事!要求见佛的宗教情操,是可以理解出来的。如《中论》卷4(大正30,34c)说:「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佛藏经》引经说:「若人见法,是为见我(佛)」。见缘起就能见法,见法就是见佛,是引经的。现存的《中阿含经》说:「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中论》所引的,可能是别部所诵的《中阿含经》说。释迦佛,七佛,都是观缘起而成佛的,那末佛弟子如能观缘起而证入,不是与佛同证,而见佛之所以为佛吗?《义足经》说:佛从三道宝阶,从天来到人间,弟子们都来见佛。「一比丘」想起了佛的教说,观缘起无常、苦、空、无我,悟入了初果。那时,莲华色比丘尼,抢着在前礼佛。《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7a)说:「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观空无我法,也就是礼佛,如《增壹阿含经》所说。须菩提观缘起空无我而证入,就是见佛。禅者称悟入为「与佛心心相印」,「与佛一鼻孔出气」,是与「见法即见佛」的理念相契合的。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大正1…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