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63

  ..續本文上一頁行邪行」者,謂犯屍羅行諸惡法。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爲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衆持叁藏者,名「說道沙門」。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爲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爲得未得、爲觸未觸、爲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由彼現有諸善法暖,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爲「活道沙門」。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爲「壞道沙門」。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于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若于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于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370 被:“披”的古字。後作“披”。搭衣于肩背。後作“披”。穿著。(《漢語大詞典(九)》,p.55)

  371(1)石缽:是如來法,佛不聽畜。

  (2)木缽:是外道法,佛不聽畜。

  (3)金、銀、琉璃等一切寶缽:是白衣法,佛不聽畜。

  (4)瓦缽、鐵缽:聽比丘用。

  參見《四分律》卷52(大正22,951c29-952a15);《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1b12-14)。

  372 僻謬:乖僻荒謬,違背正理。(《漢語大詞典(一)》,p.1707)

  373(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01):試從「四聖種」(carvAra-AryavaMZA)說起。四聖種是:1、隨所得衣服喜足;2、隨所得飲食喜足;3、隨所得房舍喜足;4、欲斷樂斷,欲修樂修。依著這四項去實行,就能成爲聖者的種姓,所以稱爲「聖種」。前叁項,是衣、食、住──日常必需的物質生活。出家人應該隨所能得到的,心裏歡喜滿足,不失望,不貪求多量、精美與舒適。「欲斷樂斷,欲修樂修」,是爲道的精誠。斷不善法,修善法;或斷五取蘊,修得涅槃,出家人爲此而願欲、愛好,精進于聖道的實行。這四項,是出家人對維持生存的物資,及實現解脫的修斷,應有的根本觀念。惟有這樣,才能達成出家的崇高志願。

  (2)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047):說到比丘戒法,重于生活軌範的,是四聖種,在上面已經說過了。四聖種的本義,是對于衣服、飲食、住處──叁事,隨所能得到的而能夠滿足;第四是「樂斷樂修」。後來適應事實的需要,改第四事爲,隨所得的醫藥而能滿足。衣、食、住、藥知足,就是受比丘戒時所受的「四依」,是比丘對資生事物的基本態度。

  (3)另參:《長部》(33)《等誦經》(日譯南傳8,p.304)。《增支部》「四集」(日譯南傳18,p.50-51)。《中阿含經》卷21《說處經》(大正1,563b-c)。

  374(1)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76。

  (2)《大智度論》卷63,大正25,503c1-5: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五部(宋元明叁本、宮本:「五百部」)。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爲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375《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7a-108a)。〔參見:附錄叁〕

  376(1)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200):阿蘭若(araNya),是沒有喧囂煩雜的閑靜處:是多人共住──村、邑、城市以外的曠野。印度宗教,自奧義書(UpaniSad)以來,婆羅門晚年修行的地方,就是「阿蘭若處」,所以被稱爲阿蘭若者(araNyaka)。佛教的出家者,起初也是以阿蘭若爲住處的。後來,佛教界規定爲:阿蘭若處,離村落五百弓。總之,是聽不到人畜囂音的地方。

  (2)另參見:《銅鍱律》《大分別》(日譯南傳1,p.75)。《摩诃僧祇律》卷11(大正22,323b)。《四分律》卷10(大正22,632c)。《十誦律》卷8(大正23,57b)。《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24(大正23,756c)。

  377《瑜伽師地論》卷95(大正30,840b-c):若于谛智增上如理及不如理不如實知,不能盡漏;與此相違,如實知故,能盡諸漏。當知此中,聞不正法,不爲寂靜、不爲調伏、不爲涅槃所起諸智,名不如理。聽聞正法,與上相違,當知如理。

  378 度外:心意計慮之外。置度外,猶言不介意。(《漢語大詞典(叁)》,p.1223)

  379(1)《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7〈無生品第26〉(大正8,271c10-17):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佛。須菩提!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耶?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

  (2)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258):無得,是無有法而可證得;無知,是無智爲能證。無知無得,即理智一如的聖證。聖者是理和同證,心心相印,所以誰能無知無得,誰就印證了我們,我們爲他的弟子。

  (3)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192-p.193)「無得無現觀」,就是《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現觀(abhisamaya)是現證智。沒有智,沒有得,所以「無預流,無預流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沒有聲聞乘的四果聖者,及所得的四沙門果。無獨覺聖者,無證得的獨覺菩提;無菩薩(人),無菩薩行;無正等覺(者),無正等覺菩提。叁乘人、法,空性中是不可得的。這一段文字,與《心經》的主體部分,完全一樣,只是《心經》要簡略些。如「照見五蘊皆空」,到「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與「諸色(等)空,彼非色」,到「空即是受、想、行、識」相當。既然「無智無得」,有智有得的叁乘聖者與聖法,當然也不可得而不妨簡略了。

  380 世親《攝大乘論釋論》卷6(大正31,298b-299a):複有入正位別偈,如《大乘經莊嚴論》中所說:菩薩具滿無邊際,……所依稠密罪惡聚……。所依稠密罪惡聚者,此諸染法因名稠密,以難可觀解故。罪惡聚者,即是染法熏習自性爲體故。……。

  381(1)世親《十地經論》卷8〈現前地第六〉(大正26,170c):雲何余處求解脫?是凡夫如是愚癡顛倒常應于阿梨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乃于余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此對治,如經是菩薩作是念叁界虛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壞名死故。…

  (2)另參:《華嚴經探玄記》卷13(盡第七地)(大正35,348a)。

  382《長阿含》卷2〈遊行經〉(大正1,15b)。

  383(1)《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c):是叁解脫門,摩诃衍中是一法,以行因緣故,說有叁種。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是時空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叁界生,是時無相轉名無作。譬如城有叁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叁門入,若入則從一門。

  (2)《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07c):摩诃衍義中,是叁解脫門緣諸法實相,以是叁解脫門,觀世間即是涅槃。

  384(1)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6):什麼叫寶積?寶是譬喻,凡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叫做寶。寶所喻的是法寶;宋譯作「正法」,也就是妙法。正法,是佛所證的,依此而覺悟成佛的。約圓滿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來的自證化他,是最清淨的妙法(喻如白蓮),如《法華經》所說。但是,菩薩也能分證妙法;二乘聖者,也同樣的契證妙法,所以說:「須陀洹初得法身」等。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但從實踐而體悟來說,這是希有的,珍貴的,有妙用的。因爲唯有信解這,隨順這,通達這,才能轉迷啓悟,超凡入聖。才能了生死,才能度衆生,才能無邊福德莊嚴,才能究竟成佛。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本經與《金剛經》一樣,「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是依叁乘共證的正法說。叁乘聖者的體證正法,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所以古人說:「無所得小,無所得大」。又說:「一切大乘經,同以無二顯道爲宗。乃至小乘經意,亦不外此」。

  (2)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p.21-p.22):如來已經涅槃了,盡管信仰歸依,而不能見佛,這是多麼令人失望的事!要求見佛的宗教情操,是可以理解出來的。如《中論》卷4(大正30,34c)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佛藏經》引經說:「若人見法,是爲見我(佛)」。見緣起就能見法,見法就是見佛,是引經的。現存的《中阿含經》說:「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中論》所引的,可能是別部所誦的《中阿含經》說。釋迦佛,七佛,都是觀緣起而成佛的,那末佛弟子如能觀緣起而證入,不是與佛同證,而見佛之所以爲佛嗎?《義足經》說:佛從叁道寶階,從天來到人間,弟子們都來見佛。「一比丘」想起了佛的教說,觀緣起無常、苦、空、無我,悟入了初果。那時,蓮華色比丘尼,搶著在前禮佛。《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7a)說:「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禮,須菩提最初禮我。所以者何?須菩提觀諸法空,是爲見佛法身」。觀空無我法,也就是禮佛,如《增壹阿含經》所說。須菩提觀緣起空無我而證入,就是見佛。禅者稱悟入爲「與佛心心相印」,「與佛一鼻孔出氣」,是與「見法即見佛」的理念相契合的。如《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1…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