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谦卑低下,好象什幺都不及人一样。这样的对人谦和,求法精进,无边的善法,都会增长而不失了。
二、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
1、这是出家众对于生活资具的正行。一切都是从布施得来的,但要来得如法,不能为了贪求布施,而作些非法的行为。如为了贪求布施,装模作样的矫现威仪,使人尊信;或随时往来施主家,或者赠送礼品,以增厚感情;或在人前,故意赞叹别人的布施;或眩卖自己的修行,怎样用功,怎样得感应。
2、如法、非法
(1)以一切技巧、手段,来达到他人施与的目的,都是非法。
(2)如法所得的布施,不管多少,不问精美或粗恶,都会生欢喜心,知足心。能知量知足,而不作过分的乞求。这不但自己适量而受,还要顾虑到檀越的经济力量。
3、邪命、正命
(1)除了受施而外,出家众不宜营农、经商,或者赶鬼、治病、占卜、算命、看相等。从这些而得来的生活资具,叫做邪命。这是说,对出家众来说,这是不正当的经济生活。邪命,是一定要远离的。
(2)这样,佛弟子能安住于四圣种中。四圣种是:对于衣服、饮食、卧具──三者,随所能得到的,都欢喜满足。第四是乐于断除烦恼,乐于修习圣道。这样的生活淡泊,少欲知足,而又勤修佛法,就能因此而从凡入圣。圣人由此四事而出生,所以叫圣种。29
这第二正行,主要为不于物欲而生贪着。
三、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
由于菩萨的心地谦卑,专精修学,所以对他人的罪过,无论是虚的实的,都不会举发他(在僧团中,可以如法举罪),更不会故意吹求他人的短处。对一般人都如此,遇到大乘菩萨,当然更不会憎毁了。
四、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1、自心不能通达的诸法,就是自己没有听闻受学过的诸经。自己所没有听闻通达的,怎幺可因自己的不通达而不信呢?
2、然而,不明白、不理解,怎幺能生信心呢?是的,佛法有:
从胜解而来的─────解信,
从亲切体验而来的───证信,
有因尊信圣者而来的──仰信!
所以,如心不通达,就应该这样的想:佛法是无量的,是适应众生的根性好乐不同,而作无量方便的演说。横说竖说,浅说深说,或似矛盾而并不相反,30或听来惊奇而合于常道。31无量方便的不同说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知道,这不是我的浅智所能了解的。这样,以佛的智慧方便为权证,以佛的无方说法而起仰信。虽然不了解,不通达,也能乐意的信受,不致违逆如来的正法了。
己四 直心
(p.41)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诸众生憍慢瞋恨。于他利养起嫉妒心。诃骂菩萨,广其恶名。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
学者如善法增长,心地就会质直。佛是特重质直心的,所以说:『直心是道场』。否则,善法损灭,心地就会邪曲起来。因此,接着来说菩萨应离的四种曲心,与四种直心。佛说:「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那四种心呢?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
于佛法中出家修学,应秉承佛的「教授教诫」32,不敢违犯。如违犯了,应立即发露。如对佛法的恭敬信顺心不够,就会为了面子问题,把罪过隐藏起来。罪过藏在心里,一定会陷于重重疑悔的忧苦当中。如把死尸放在家里,弄到脓血流漓,臭气充满一样。这里的悔,不是忏悔,而是嫌恶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内心的不得安定。
二、于诸众生憍慢瞋恨
这可以约一切众生说,而主要为对于共住的师友。在大众中,自以为高胜,憍慢得了不得。有了过失,因为憍慢心而不肯认罪。如受了僧团的处罚,或驱摈,那就生瞋恨心,以为僧伽不公平,故意难为他。
三、于他利养起嫉妒心
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萨,当然会受到一般人的尊敬,而得广大的布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贪着财利,这才见到他人得利养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诃骂菩萨,广其恶名。
菩萨的福慧增胜,能通达甚深的法门,所以受到广大的敬施。现在,不但嫉妒菩萨的利养,更进而憎厌他的大乘深法。因此对大乘学者的菩萨,诃骂他,毁谤他,广大传扬他的恶名。
疑悔、憍慢与瞋恨、嫉妒、不信,这就是菩萨的四曲心。修学菩萨行的,这是应该远离的。
(p.42)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再来说菩萨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现出来。行事能表达内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幺?当然是与上邪行相反的四种。
一、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
1、菩萨在佛法中,有深切的信顺恭敬心,那对或有违犯的众罪,或重或轻,怎幺也不会隐覆的掩藏起来。因为覆藏只是增长罪恶,多生疑悔。如把臭物严密的封存起来,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制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罚),而应该向他人发露。
2、发露,就是忏悔。随犯罪的轻重,依律制而作如法的忏悔,就是对人而将自己的罪过吐露出来。这是什幺罪,应受怎样的治罚,一切依僧伽的规律而行。过失一经忏悔,或接受了处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阳下,又加以洗净一样,戒体就回复清净,不再有疑悔等盖缠,不再会障碍圣道的进修了。
「盖」是五盖:贪欲、瞋恚、疑、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恶作就是悔)。33
「缠」是十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34
二、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
在大众中,如有了违犯,经人举发,决不说欺诳师友的妄语,老实认罪。也决不说其他的话,如处分不适当,不公平等。国界等是譬说,假使说了老实话,会因此而(国王)失去国土,会丧失身命,会损失财物:这样的关系重大,也还是不说妄语。意思说:犯了罪,无论后果怎样,那怕是逐出僧团,也要直心实说。
三、一切恶事: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
1、上面第三邪行,是于他利养生嫉妒心。这虽也因为贪染心,主要还是由于不信业报。他受种种利养,如知道是福业所感,就应该生随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来(如没有福业,不如法去追求,也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来生的苦果,应该悲悯他,这都不会嫉妒的。
2、与这相反的正行,从自己遭受的种种恶事来说。如被人辱骂,被人毁谤,被人用手脚棍棒来殴打,被人捆缚或者监禁起来。名誉、身体、财物、自由,受到了种种的伤害。一般人有此遭遇,总是怨天尤人,气愤得不得了。但菩萨是深信业报的,所以受到这种的苦难,只是自己怪自己,责备自己:为什幺造了恶业?不与人广结善缘?由于自己依业报的信仰而安心(中国人称为安命),所以不会瞋恨别人。其实,瞋恨有什幺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
菩萨如听闻甚深难信的佛法,如不思议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于信力中,也就是能尊敬佛说而能起仰信。经上说:『信如清水珠,能清浊水』35。所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净,也就能随顺深入,完全受持这甚深的法门。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36
己五 善调顺
(p.46)复次,迦叶!菩萨有四败坏之相。何谓为四?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见善菩萨,轻慢不敬。迦叶!是为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菩萨的善法增长,心地正直,就能善顺。本译以邪行为败坏,正行为善顺,37这是什幺意义呢?善顺,是善调柔顺的意思。
◎如象马的野性未驯,难调难伏;等到训练成功,能随人意而被御用,就是善顺。
◎又如生牛皮,未经制炼,坚硬而不合用;一经如法的制炼,就调和柔顺,可以用作器具。38
所以,菩萨如三学熏修,内心烦恼不起,成就法器,就名为善顺。如不如法行,烦恼炽盛,不成大乘法器,名为败坏菩萨。「菩萨有四败坏之相」,四种是:
一、读诵经典而生戏论,不随法行。
菩萨读诵大乘经典,如专在义理上着力:理论怎样的明确,怎样不受外道的难破。这落入了戏论法相,而不知随顺正法去实行。这样的闻思经法,每矫现为学者(多闻持法者)的身分,以掩饰空言无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顺恭敬师长,令心欢悦。
菩萨从师长受学,如不能奉承随顺师长的意思,而照着自己去颠倒解说。这样,与师意相违,当然不能得到师长的欢心。不能在师门与大众和合共住,每矫现为阿兰若者。作为自己去修行,以掩饰不能见和共住的毛病。
三、损他供养,自违本誓而受信施。
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为了如法修行。如违反了自己的本愿,无戒无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费施主的供养。这每矫现为兴寺院,办僧事的身分,以免虚耗信施的讥嫌。
四、见善菩萨,轻慢不敬。
菩萨本着自己所学的知见,坚固执着,所以见到胜善的大菩萨,就轻慢他而不能恭敬。为了自见,每矫现为摄受大众者的身分,以群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学者,阿兰若者,兴福业者,领众者,都是菩萨应行的。但如由于着闻思,起别解,缺戒行,执自见而这样行,那菩萨就不能调顺成就,而要成为败坏菩萨了。这就是「菩萨有四败坏之相」。
(p.48)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顺之相。何谓为四?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随顺师教,能知意旨,…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