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与败坏菩萨相反,菩萨有四善顺之相:
一、所未闻经,闻便信受,如所说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说。
菩萨对于从来所没有听过的大乘深法,听了就能信顺受持39。不专只是在论理上下工夫,而是能够照所说的去实行。这就是说:依止于法的实践,而不是依着语言文字的论说。40
二、随顺师教,能知意旨,易与言语,所作皆善,不失师意。
这是能承受师说而无倒的。佛法,从佛而弟子,展转传来,无论是义理,修行的方法,都是有传承的。41这决不能望文生义,而发挥自己的见解。现在,菩萨能随顺师长的教授,能知经论的真实意趣、宗旨,自己不乱创别解,所以师弟间心意相通,说话也容易通达。做起事来都是善的,没有违反师长的意思,这才真能传承师长的法门。
三、不退戒定,以调顺心而受供养。
菩萨的本愿,是受戒习定而度着出家受施的生活。现在,能贯彻本愿,没有退失戒定。有戒有定,心意调顺,这样的受供养,檀越的功德可大了!
四、见善菩萨,恭敬爱乐,随顺善人,禀受德行。
菩萨不坚执自见,遇到胜善的菩萨,弘扬深法,就能生恭敬心,爱慕心。能随顺这样的善人,而禀受他德行的熏陶。
这四事,一一与败坏的邪行相反。能这样行,可知是善顺的菩萨,能成大乘法器,绍隆佛种。
己六 正直
(p.50)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迦叶!是为菩萨四谬。
菩萨以利益众生为本,到了心调柔顺,成就法器,就更重于教化众生了。但可能不契真理,不契根机而发生错谬,所以接着说菩萨的所行正确,与所行错谬。
先说菩萨的四种错谬:
一、不可信人与之同意,是菩萨谬。
译文不明。依其他译本来看,42不可信人,是对三宝没有成就信心的人。对这种人,应为他说法,启发增进他的信心。如菩萨作与其他净信的同样的想法(已信了),而不给他说法,以启发信心,那是菩萨的错谬。
二、非器众生说甚深法,是菩萨谬。
非器,如小乘根性,非大乘法器。虽菩萨要化导一切众生成佛,但也要适应机宜。如对非大乘器而说大乘深法,对听者并没有利益,或者会引起相反的作用。如身体过分虚弱,给与高度的滋补品,是受不了的,所以说醍醐成毒药。这样,为小机说大法,显然是错谬的了。43
三、乐大乘者为赞小乘,是菩萨谬。
爱好大乘的根性,如为他赞扬小乘法,那是非常的错谬。因为,听者可能是由小入大的根性,对小乘法有着深厚熏习,可能因此会退失大心。即使是纯大乘的根性,为他说小乘,也不应该过分的赞扬。
四、若行施时,但与持戒,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
这里的行施,通财施与法施二类;供养也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如法行施时,应平等的教化;对过失重的,应特别的怜悯才对。如只供养持戒的善人,而不供养破戒的恶人,这与菩萨平等普济的精神不合,所以也是错谬的。44
菩萨的四种错谬,问题在不能适应根机,与不能平等而有所偏爱。
(p.51)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正道。何谓为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普化众生,等以佛慧。于诸众生,平等说法。普令众生等住正行。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正道。
上所说的邪行,重在不契机;现在说菩萨有四正道,着重于平等。
菩萨有四种正道:
一、于诸众生,其心平等。
菩萨发心,是为了一切众生,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心。所以对未信的众生,如有因缘的话,一定要教化他,使他生长净信。不会轻忽的,以为可能已信了,而不为他说法。
二、普化众生,等以佛慧。
这如《法华经》说的:「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45佛慧,是佛菩提,也就是佛知见。菩萨以平等心,本着不二的平等大慧来化导一切;在这一原则下,应机说法。就是说二乘法,也还是菩萨道,还是引入佛慧的方便。这样的教化,施设无量方便,才是菩萨教化众生成佛的正道。并非不问根机的是否适应,一味的以深法来教化,才算是普化众生同成佛道。46
三、于诸众生,平等说法。
对小机而引令向大,要说大乘法;大乘行者普学一切法门,也应该开示小乘法。所以,可以说为一切众生说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但在现实的适应上,先后差别,也还是不同的。
四、普令众生等住正行。
菩萨如供养持戒善人,不供养破戒恶人,生分别心,那善恶众生,就会明显的分化,距离越来越远,恶人会自卑而自弃于佛法。试问:菩萨这样的教化,不以财法供养恶人,怎能教化恶人?所以菩萨的平等布施,才能普化众生,使同样的安住于正行中。
菩萨的发心平等,教化的目标平等,说法平等,使众生同住正行平等。菩萨以此四大平等而施教化,就是菩萨的正道了。
己七 善知识
(p.53)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在菩萨自利利他的学程中,什幺非善知识、非善等侣呢?是那四种呢?「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总之,或是使你离去以利益众生为先的精神,或是使你在世俗的知识、财利中,走入歧途的师友,都是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知识:是众所知识,是众生仰望而人所亲近的。
等侣:是伴侣。
善知识与善等侣:就是良师益友。
以菩萨道来说,如与菩萨道有损的,那怕是德高望重,也是非善知识、非善等侣。学菩萨道,不能没有良师益友,所以特为开示。
四种非善知识与非善等侣:
一、求声闻者,但欲自利。
小乘的声闻行者,听佛的声教而得道,所以名声闻。求声闻乘的,但求己利。专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修证,这种专为自己着想的作风,对菩萨道来说,如受了他的熏染,可能会退失大乘。所以《法华经》说:『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47
二、求缘觉者,喜乐少事。
这是小乘的又一类。从观缘起得悟而立名,也叫独觉。声闻人但求自利,总还受佛的教导,过着僧团的生活。经常游化人间,顾问僧事。缘觉可不同了,不但专求自利,而且喜乐少事,不喜欢事情,厌恶烦嚣,大迦叶就是这样的根性。他经常过着独住苦行的生活,连乞食也嫌麻烦,为少年比丘说法也不愿意,甚至敢于违反释尊的教导。这对化度众生的大乘道来说,是严重的障碍,所以尽管他有修有证,也不是菩萨的良师益友。缘觉者的风格,由于佛涅槃后,大迦叶取得僧团的领导权,而深刻的影响了声闻僧团。使流行中的声闻僧,越来越远离释尊的本怀,不重利益众生的教化,所以受到菩萨行者的严厉诃责,指为欠佛债者!48
三、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
有的专重世学,读诵外道经书──路伽耶毗。路伽耶毘,就是上文〔书p.35〕的路伽耶──顺世。49除了现实的,功利的而外,还学习文辞严饰,那是文法、修辞。以现代话来说,那是文艺。古代佛教,有很多有名的文艺大师,如马鸣50等。但那本是文艺家,出家以后,就以文艺来赞助教化,不是出家学菩萨行,而还专心去学习文艺。这种人,漂流于佛法门外,亲近了有向外退堕的危险。
四、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如所亲近的师友,不能使你得到法益──戒定慧解脱等功德,而只是增益些俗利,使你有名闻、有利养、有地位、有寺院、有徒众、有护法,尽是些世俗的利益。这虽是一般所亲近仰望的大德,而不一定是大乘道中的良师益友。这使你忘记佛法修证的利益,谨慎!谨慎!
(p.56)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何谓为四?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迦叶!是为菩萨四善知识、四善等侣。
与上相反的,「菩萨有四善知识、四善等侣」。四类是怎样的呢?「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迦叶!这就是菩萨的四善知识、四善等侣。
四种善知识、善等侣:
一、诸来求者是善知识,佛道因缘故。
自利,不是善知识,那幺凡有来求──求财、求法的,使你实践利他的行为,就是菩萨的良师益友了。对于来求的,一般都厌恶他,或勉强的给予,实在不对。这可说是上门来,教你积集利他的功德,使你积集成就佛道的因缘。这该怎样的欢喜呢?
二、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
凡是能说法的,肯说法的,使你生长智慧的,是菩萨的良师。如本经所说,以智慧为先,而后菩提心,能成就真实菩萨。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热心弘扬正法,就是菩萨的好模范。
三、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
虽然在家与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萨道。但在家人为了生活,不免着重世俗功利的知识。所以如能劝化他人出家的,就是使人远离世俗知识,而专心佛法的,是真善知识。经上说到,出家的功德很大,劝人出家的功德也大。
四、诸佛世尊是善知识,增长一切诸佛法故。
诸佛世尊是善知识,是不要多说的。学者从佛修学,如佛的儿女一样,继承佛的家业。有的得财分(来生福报),有的得法分。佛的本意,当然要使你知法、入法,51是法分而不是财分。要人不求果报,而以正法的…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