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

  ..续本文上一页觉证来自利利他,增长一切诸佛的功德法。所以从佛而得证入的,总是说自己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法分,不得财分』52。这与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恶知识,是怎样的不同!

  己八 真实菩萨

  (p.58)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何谓为四?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迦叶!是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菩萨有了直心,调顺成就,而后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有四善知识:那就可以成就真实菩萨了。先从相反的邪行说起:「菩萨有四非菩萨而似菩萨」,实际是虚伪的。那四种人呢?「贪求利养,而不求法」、「贪求名称,不求福德」、「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乐聚徒众,不乐远离」迦叶!此为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四非菩萨而似菩萨:

  一、贪求利养,而不求法。

  有的多闻持诵,通大乘的法藏,可说是大乘的大学者。但他是利名学教,为了贪求利养,而不求法的实践,不能说是真实的菩萨。

  二、贪求名称,不求福德。

  有的大乘行者,不能与大众共住,去阿兰若修行。但他是贪求修行的名称,而不想积集福德。菩萨必要福慧双修,现在离众修行,不求福德,那里会是真实菩萨!

  三、贪求自乐,不救众生以灭苦法。

  有的贪求自己的涅槃乐,只作些兴修寺院等福业,而不以灭苦的佛法来救众生。自得解脱而不使人得解脱乐,是相似的菩萨。

  四、乐聚徒众,不乐远离。

  有的统摄大众,欢喜聚集一些徒众,如世俗的儿女兴旺一样。眷属心深,不重于身心的远离,似乎广度众生,而其实算不得真实菩萨。

  这四类,《瑜伽论》解说为:持法者,阿兰若者,兴福业者,御众者。如没有真无我的胜解,着于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萨。53

  (p.60)复次,迦叶!菩萨有四真实菩萨。何谓为四?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槃,而游生死。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迦叶!是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相反的「菩萨有四真实菩萨」,怎样才是真实的呢?「能信解空,亦信业报」、「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深乐涅槃,而游生死」、「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迦叶!此为四种真实菩萨福德。54

  四种真实菩萨福德:

  一、能信解空,亦信业报。

  一切法性空,是依因缘果报而显示的。所以大乘的正义是:由于因果,所以是本性空的;因为本性空,所以因果不失。龙树《中论》说:『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55。如菩萨能这样的信解空,也能信解业果,不偏于空理,那幺多闻持法者,也就不会为利养而不求正法的实践了。

  二、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

  一切法无吾我──无我无我所,确是佛法的实义。但如信解偏差,会因无我无人而不问众生,去阿兰若修行。不知胜义无我56,世俗的众生,却宛然而有。这样的通达,就会彻悟无我而不忘众生,于众生起大悲心,广修福德了。

  三、深乐涅槃,而游生死。

  菩萨深深的爱乐涅槃,又深知涅槃不离于生死,所以能安住涅槃而游生死,也就是历劫在生死中度众生。不会自趣涅槃,专兴福业,而不以灭苦的正法救众生了。

  四、所作行施,皆为众生,不求果报。

  菩萨是摄众的,是应以财法来摄受众生的。但所有的一切施与,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贪着徒众,门庭兴盛。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现生与来生的果报而回向大众。这样的摄导大众,才是真实菩萨!

  戊二 正行胜利

  己一 得大藏

  (p.62)复次,迦叶!菩萨有四大藏。何谓为四?若有菩萨值遇诸佛。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以无碍心视说法者。乐远离行,心无懈怠。迦叶!是为菩萨有四大藏。

  菩萨修学了上面所说的正行,从得智慧,不退菩提心,到真实菩萨福德,就能得到正行的种种胜利;胜利是殊胜的义利。本经又分四项来说(赵宋译作六项)57,先说四大藏。世尊又告诉「迦叶:菩萨有四大藏」。藏是库藏。菩萨在初阿僧祇劫中,修学正行,积聚无边的福德智慧资粮,如大库藏一样。广大的福智资粮,以四事来统摄,四事是:

  一、若有菩萨值遇诸佛。

  菩萨在菩提道的学程中,生生世世,到处都能逢到诸佛。生生都能见佛,也就能生生听法、供养、修行,也就用不着担心退堕了。这是多大的福德善根呀!

  二、能闻六波罗蜜及其义解。

  六波罗蜜(度),是大乘菩提道的纲领。菩萨见了佛,不但略闻六度的大要,而且还听到六度的义解。因为六度的意义,深广无边,所以佛与菩萨,又加以解说,发挥,这主要是六度的论典。这样,不但是生生见佛,又能生生听闻大乘法义,成就大乘的闻所成慧。58

  三、以无碍心视说法者。

  说法者,是佛与菩萨。菩萨听闻了大乘法义,对说法者所说的,要有随顺心,没有成见,没有隔碍,没有异想。这样的随顺师意,才能如理的思惟大乘法义,成就大乘思所成慧。59

  四、乐远离行,心无懈怠。

  菩萨的亲近如来,听法、思惟,目的在愿乐修学远离行。什幺叫远离行?不受境界的拘缚,心能解脱自在,不与烦恼作伴侣,是真远离。为此而修行,从修行来实现解脱自在,一心精进,不懈怠、不放逸,能成大乘修所成慧。60

  大乘的无边资粮,总摄于见佛、闻法、思惟、修行中,「是为菩萨有四大藏」。此四大藏,等于声闻的四预流支:『亲近善友,多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61。

  己二 过魔事

  (p.64)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能过魔事。何谓为四?常不舍离菩提之心。于诸众生心无恚碍。觉诸知见。心不轻贱一切众生。迦叶!是为菩萨四法能过魔事。

  再说第二胜利:修学了菩萨正行,就「能过魔事」。什幺是「魔事」62?无论是外境、内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后的,就是魔事。本经为大乘法,所以凡与大乘法相违,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学菩萨正行,就能胜过魔事,也以四法来说明。

  一、常不舍离菩提之心。

  菩提心是大乘道的亲因,有了就是菩萨,失去了就不是菩萨。菩萨能常念菩提而不舍离,这就超过了世间五欲,人天果报,声闻自利,缘觉厌烦嚣的魔事。

  二、于诸众生心无恚碍。

  菩萨以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为根本,如对众生而有恚怒心、隔碍心,这怎幺能利益众生?所以大乘法中,贪欲的过失还小,不妨修菩萨行;而瞋恚的过失极重,与菩萨道不能并存。能心无恚碍,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三、觉诸知见。

  知见,指外道的种种邪论,邪法──「一、异、常、断」等知见。63如不能觉了他,就不能教化他;还有在不知不觉间,落入外道知见的危险。

  四、心不轻贱一切众生。

  下贱的、贫穷的、残废的、愚痴的、邪恶的、颠倒的……这些虽可怜可悯,而终要向上成佛。如《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逢人就说:『我不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64!从一切终向佛道来说,怎幺下贱也是未来的佛菩萨,就不会如印度的世俗知见,轻视低贱阶级了。

  约向佛道说,离菩提心。约化众生说,有恚碍心。于众生中,特别是对外道知见不觉了,对低贱众生起轻视心。这四法,为菩萨道的大魔事。修习正行,就能超过这魔事,成为真实菩萨。

  己三 摄善根

  (p.66)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摄诸善根。何谓为四?在空闲处,离谄曲心。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诸善根,心无厌足。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摄诸善根。

  第三胜利,是「摄诸善根」。修学菩萨正行,大乘善根会不断的增长广大起来。如约根本说,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约差别说,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现在约能摄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来说。

  一、在空闲处,离谄曲心。

  没有人的地方,叫空闲处。一般人面对别人,多少会注意自己,不起颠倒乱想。怕内心有了邪曲,目光与态度,会自然的流露出来,被人发觉了,损害自己的名誉。但一到无人处,就什幺都不在乎,种种谄曲邪心都起来了。菩萨修学正行,真能表里一如;人前人后,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这是菩萨的『慎独』功夫。65

  二、诸众生中,行四摄法而不求报。

  菩萨在独居时,能正念现前;在大众前呢,就能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广结人缘,普施教化。四摄本是世间法,为摄众的主要条件。菩萨要摄受一切众生,当然要行四摄法。但与常人不同,既不求现生的报答,也不求来生的果报。只觉得:菩萨应该这样行,应这样的利益众生。

  三、为求法故,不惜身命。

  佛法是解脱成佛的法门,是难遇难闻的。佛不出世的时候,或生在邪见兴盛的区域,或生三途恶道,长寿天等,一句一颂的佛法,也难以得到。在菩萨本生谈中,有愿以身体供劳役的,愿牺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颂一经。求法是如此的真诚!在传记中,如善财的南参,常啼的东行,玄奘的西游,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样。能这样的『为法忘躯』,是久修菩萨正行的胜利。66

  四、修诸善根,心无厌足。

  菩萨的心量,虚空一样的广大,海一样的深!修习一切善根,从没有满足(厌)心,显出了菩萨的无限精进,这那里是得少为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这样的独处、处众、求法、修善,就是「菩萨四法,摄诸善根」的胜利。

  已四 福德庄严

  (p.68)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何谓为四?以清净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于诸下劣,修习忍辱。迦叶!是为菩萨有四无量福德庄严。

  菩萨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就作为菩萨的庄严。什幺是庄严?

  ◎如美丽衣服、耳环、手钏67、璎珞等,使人端庄严丽的,是庄严。

  ◎军人出征时,所有的盔甲、武器,也叫庄严。这不但显…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