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5

  ..續本文上一頁覺證來自利利他,增長一切諸佛的功德法。所以從佛而得證入的,總是說自己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法分,不得財分』52。這與令人得世俗利益的惡知識,是怎樣的不同!

  己八 真實菩薩

  (p.58)複次,迦葉!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何謂爲四?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樂聚徒衆,不樂遠離。迦葉!是爲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菩薩有了直心,調順成就,而後在化他方面,能行四正道;在求法方面,有四善知識:那就可以成就真實菩薩了。先從相反的邪行說起:「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實際是虛僞的。那四種人呢?「貪求利養,而不求法」、「貪求名稱,不求福德」、「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樂聚徒衆,不樂遠離」迦葉!此爲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一、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有的多聞持誦,通大乘的法藏,可說是大乘的大學者。但他是利名學教,爲了貪求利養,而不求法的實踐,不能說是真實的菩薩。

  二、貪求名稱,不求福德。

  有的大乘行者,不能與大衆共住,去阿蘭若修行。但他是貪求修行的名稱,而不想積集福德。菩薩必要福慧雙修,現在離衆修行,不求福德,那裏會是真實菩薩!

  叁、貪求自樂,不救衆生以滅苦法。

  有的貪求自己的涅槃樂,只作些興修寺院等福業,而不以滅苦的佛法來救衆生。自得解脫而不使人得解脫樂,是相似的菩薩。

  四、樂聚徒衆,不樂遠離。

  有的統攝大衆,歡喜聚集一些徒衆,如世俗的兒女興旺一樣。眷屬心深,不重于身心的遠離,似乎廣度衆生,而其實算不得真實菩薩。

  這四類,《瑜伽論》解說爲:持法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禦衆者。如沒有真無我的勝解,著于世俗,都是相似的菩薩。53

  (p.60)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爲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迦葉!是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相反的「菩薩有四真實菩薩」,怎樣才是真實的呢?「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迦葉!此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54

  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一、能信解空,亦信業報。

  一切法性空,是依因緣果報而顯示的。所以大乘的正義是:由于因果,所以是本性空的;因爲本性空,所以因果不失。龍樹《中論》說:『雖空亦不斷,雖有亦不常,業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55。如菩薩能這樣的信解空,也能信解業果,不偏于空理,那幺多聞持法者,也就不會爲利養而不求正法的實踐了。

  二、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

  一切法無吾我──無我無我所,確是佛法的實義。但如信解偏差,會因無我無人而不問衆生,去阿蘭若修行。不知勝義無我56,世俗的衆生,卻宛然而有。這樣的通達,就會徹悟無我而不忘衆生,于衆生起大悲心,廣修福德了。

  叁、深樂涅槃,而遊生死。

  菩薩深深的愛樂涅槃,又深知涅槃不離于生死,所以能安住涅槃而遊生死,也就是曆劫在生死中度衆生。不會自趣涅槃,專興福業,而不以滅苦的正法救衆生了。

  四、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

  菩薩是攝衆的,是應以財法來攝受衆生的。但所有的一切施與,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不是貪著徒衆,門庭興盛。因此,所有的功德,不求自己現生與來生的果報而回向大衆。這樣的攝導大衆,才是真實菩薩!

  戊二 正行勝利

  己一 得大藏

  (p.62)複次,迦葉!菩薩有四大藏。何謂爲四?若有菩薩值遇諸佛。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以無礙心視說法者。樂遠離行,心無懈怠。迦葉!是爲菩薩有四大藏。

  菩薩修學了上面所說的正行,從得智慧,不退菩提心,到真實菩薩福德,就能得到正行的種種勝利;勝利是殊勝的義利。本經又分四項來說(趙宋譯作六項)57,先說四大藏。世尊又告訴「迦葉:菩薩有四大藏」。藏是庫藏。菩薩在初阿僧祇劫中,修學正行,積聚無邊的福德智慧資糧,如大庫藏一樣。廣大的福智資糧,以四事來統攝,四事是:

  一、若有菩薩值遇諸佛。

  菩薩在菩提道的學程中,生生世世,到處都能逢到諸佛。生生都能見佛,也就能生生聽法、供養、修行,也就用不著擔心退墮了。這是多大的福德善根呀!

  二、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

  六波羅蜜(度),是大乘菩提道的綱領。菩薩見了佛,不但略聞六度的大要,而且還聽到六度的義解。因爲六度的意義,深廣無邊,所以佛與菩薩,又加以解說,發揮,這主要是六度的論典。這樣,不但是生生見佛,又能生生聽聞大乘法義,成就大乘的聞所成慧。58

  叁、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說法者,是佛與菩薩。菩薩聽聞了大乘法義,對說法者所說的,要有隨順心,沒有成見,沒有隔礙,沒有異想。這樣的隨順師意,才能如理的思惟大乘法義,成就大乘思所成慧。59

  四、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菩薩的親近如來,聽法、思惟,目的在願樂修學遠離行。什幺叫遠離行?不受境界的拘縛,心能解脫自在,不與煩惱作伴侶,是真遠離。爲此而修行,從修行來實現解脫自在,一心精進,不懈怠、不放逸,能成大乘修所成慧。60

  大乘的無邊資糧,總攝于見佛、聞法、思惟、修行中,「是爲菩薩有四大藏」。此四大藏,等于聲聞的四預流支:『親近善友,多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61。

  己二 過魔事

  (p.64)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何謂爲四?常不舍離菩提之心。于諸衆生心無恚礙。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衆生。迦葉!是爲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再說第二勝利:修學了菩薩正行,就「能過魔事」。什幺是「魔事」62?無論是外境、內心,引使自己向下的,退後的,就是魔事。本經爲大乘法,所以凡與大乘法相違,或可能退失大乘的,就是大乘的魔事。修學菩薩正行,就能勝過魔事,也以四法來說明。

  一、常不舍離菩提之心。

  菩提心是大乘道的親因,有了就是菩薩,失去了就不是菩薩。菩薩能常念菩提而不舍離,這就超過了世間五欲,人天果報,聲聞自利,緣覺厭煩囂的魔事。

  二、于諸衆生心無恚礙。

  菩薩以利益衆生的慈悲心爲根本,如對衆生而有恚怒心、隔礙心,這怎幺能利益衆生?所以大乘法中,貪欲的過失還小,不妨修菩薩行;而瞋恚的過失極重,與菩薩道不能並存。能心無恚礙,就不致有退失慈悲的魔事。

  叁、覺諸知見。

  知見,指外道的種種邪論,邪法──「一、異、常、斷」等知見。63如不能覺了他,就不能教化他;還有在不知不覺間,落入外道知見的危險。

  四、心不輕賤一切衆生。

  下賤的、貧窮的、殘廢的、愚癡的、邪惡的、顛倒的……這些雖可憐可憫,而終要向上成佛。如《法華經》的常不輕菩薩,逢人就說:『我不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64!從一切終向佛道來說,怎幺下賤也是未來的佛菩薩,就不會如印度的世俗知見,輕視低賤階級了。

  約向佛道說,離菩提心。約化衆生說,有恚礙心。于衆生中,特別是對外道知見不覺了,對低賤衆生起輕視心。這四法,爲菩薩道的大魔事。修習正行,就能超過這魔事,成爲真實菩薩。

  己叁 攝善根

  (p.66)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法,攝諸善根。何謂爲四?在空閑處,離谄曲心。諸衆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爲求法故,不惜身命。修諸善根,心無厭足。迦葉!是爲菩薩四法,攝諸善根。

  第叁勝利,是「攝諸善根」。修學菩薩正行,大乘善根會不斷的增長廣大起來。如約根本說,菩提心是大乘善根。約差別說,一切善根是大乘善根。現在約能攝持善根而不失的四大要行來說。

  一、在空閑處,離谄曲心。

  沒有人的地方,叫空閑處。一般人面對別人,多少會注意自己,不起顛倒亂想。怕內心有了邪曲,目光與態度,會自然的流露出來,被人發覺了,損害自己的名譽。但一到無人處,就什幺都不在乎,種種谄曲邪心都起來了。菩薩修學正行,真能表裏一如;人前人後,都能正念在前,不起邪曲心。這是菩薩的『慎獨』功夫。65

  二、諸衆生中,行四攝法而不求報。

  菩薩在獨居時,能正念現前;在大衆前呢,就能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廣結人緣,普施教化。四攝本是世間法,爲攝衆的主要條件。菩薩要攝受一切衆生,當然要行四攝法。但與常人不同,既不求現生的報答,也不求來生的果報。只覺得:菩薩應該這樣行,應這樣的利益衆生。

  叁、爲求法故,不惜身命。

  佛法是解脫成佛的法門,是難遇難聞的。佛不出世的時候,或生在邪見興盛的區域,或生叁途惡道,長壽天等,一句一頌的佛法,也難以得到。在菩薩本生談中,有願以身體供勞役的,願犧牲身命的,以求得一頌一經。求法是如此的真誠!在傳記中,如善財的南參,常啼的東行,玄奘的西遊,都是不惜身命求法的榜樣。能這樣的『爲法忘軀』,是久修菩薩正行的勝利。66

  四、修諸善根,心無厭足。

  菩薩的心量,虛空一樣的廣大,海一樣的深!修習一切善根,從沒有滿足(厭)心,顯出了菩薩的無限精進,這那裏是得少爲足的小乘所可及的!

  這樣的獨處、處衆、求法、修善,就是「菩薩四法,攝諸善根」的勝利。

  已四 福德莊嚴

  (p.68)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何謂爲四?以清淨心而行法施。于破戒人生大悲心。于諸衆生中,稱揚贊歎菩提之心。于諸下劣,修習忍辱。迦葉!是爲菩薩有四無量福德莊嚴。

  菩薩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就作爲菩薩的莊嚴。什幺是莊嚴?

  ◎如美麗衣服、耳環、手钏67、璎珞等,使人端莊嚴麗的,是莊嚴。

  ◎軍人出征時,所有的盔甲、武器,也叫莊嚴。這不但顯…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