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6

  ..續本文上一頁得更威武,也不易爲敵人所損害。

  這樣,菩薩的無量福德,使菩薩的身心,莊嚴清淨,不受煩惱魔外所害,所以稱無量福德爲莊嚴。現在以四種最難得的莊嚴來說。以下這四法,都與施、戒、忍有關,也是與衆生有關的最難得的福德莊嚴。68

  一、以清淨心而行法施

  菩薩純以大悲心,爲衆生說法,不存絲毫名利恭敬的私欲,叫清淨心。69

  二、于破戒人生大悲心

  菩薩是平等大悲,于一切衆生,都看作自己的兒女一樣。但對于破戒的惡行衆生,特別的悲憫心切。這如父母的愛兒女,雖平等的慈愛,而對于有病的,或能力差些的,會特別的關顧。70

  叁、于諸衆生中,稱揚贊歎菩提之心。

  這是清淨法施中最切要的法施。在大衆說法時,常常稱贊菩提心的功德(《華嚴經

  入法界品》,贊揚的特別多)71,勸人發菩提心。以大乘法來說,『菩提心爲因』,這是首要的!沒有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不能出生,不能成立。俗語說:『先立其大者』;『本立而道生』。以佛法來說,這莫過于菩提心了!

  四、于諸下劣,修習忍辱。

  忍辱中最難忍的,是受到下劣者的侮辱傷害。覺得自己這樣的身分地位,而受到這種人的辱害,實在難以忍受。其實,對這種人能修忍辱,才能于一切修忍。否則,向富貴、權勢、凶惡者低頭,不過是權衡得失,明哲保身而已,算得什幺忍辱呢?

  戊叁 正行成就

  (p.70)複次,迦葉!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爲菩薩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爲菩薩。略說成就叁十二法,名爲菩薩。何謂叁十二法?

  修習菩薩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積集無邊的福智資糧。如積集圓滿成就(資糧位滿),就是名符其實的菩薩。世尊爲了具體的,說明這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以又對迦葉說:「名菩薩者,不但名字爲菩薩」,叫叫而已。

  1、如初發菩提心的,初受菩薩戒的,也可以名爲菩薩,但並沒有成就菩薩的體相。

  2、如人一樣,初在胎中結生,或還在血疱、肉團階段,雖說是人了,但並沒有人的體相。如漸漸的形成了手腳,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

  菩薩也是這樣,發菩提心以後,修習廣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實的菩薩(登地的菩薩,生如來家,如胎兒的誕生一樣)。

  那幺,正行成就的菩薩,是怎樣的呢?【參見:附錄一】

  1、依《瑜伽論

  抉擇分》(卷七九)引述本經,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本譯但說「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應該是譯者阙略了。法行等四行,以「略說成就叁十二法」來說明。

  2、無著的《攝大乘論

  所知相分》,也引本經的成就叁十二法名爲菩薩。無著菩薩以十六相來分別解說這叁十二法,與《瑜伽論》不同。

  現在大體依《瑜伽論》說。

  (p.71)常爲衆生深求安樂。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惡他人智慧。破壞憍慢。深樂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與正法不相違:依于法,順于法,向于法而行。

  1、常爲衆生深求安樂

  深求即『增上意樂』72,強勝有力的願樂,常爲衆生的利益安樂著想。這是說:菩薩一切修學,不爲自己,但爲衆生。

  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衆生發菩提心,使衆生都能安住佛道。

  3、心不憎惡他人智慧

  菩薩自己知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對他人的甚深智慧,不會起憎惡心,嫉妒障礙。

  4、破壞憍慢

  能謙虛低下,對有學有德、有修有證的菩薩,尊敬隨順,不起憍慢心。

  上對勝法說,此對勝人說。

  5、深樂佛道

  深心愛樂佛菩提,志願堅固,牢不可破。

  (p.72)愛敬無虛。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言常含笑,先意問訊。所爲事業,終不中息。普爲衆生等行大悲。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自求己過,不說他短。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二、平等行,有八法。(以下八法,都是對衆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1、愛敬無虛

  菩薩能真誠的愛敬衆生。愛心重了,不免『近則狎73』;敬心重了,又會疏遠起來。所以菩薩有愛有敬,愛敬合一。74

  2、親厚究竟,于怨親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親厚即親密,究竟即徹底。親厚究竟,是徹底的敬愛親密。約人來說,不論是怨敵、親愛,或不怨不親的中人,心都同等的親密。約時間來說,從現在,未來,一直到涅槃,都是一樣的親愛。

  3、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和顔悅色的與人談話(愛語),而且是先向人問訊起居。75

  4、所爲事業,終不中息。

  曾答應了幫助爲他作什幺事,一定有始有終,在沒有完成以前,決不會中間停頓的。

  5、普爲衆生等行大悲

  對沒有答應擔當爲他作事的,內心也普遍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緣時,一定爲他作利益的事業。

  6、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菩薩是無限的精進,教化衆生,無論怎樣的任勞任怨,也不會疲倦。利益衆生的無量方便,要從多聞中得來,所以聽法也永沒有厭(足)心。

  7、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能日進于善。不說他人的短處,所以能存心寬厚去愛人。

  8、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叫威儀。菩薩的一切身語行爲,都出發于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心。

  (p.73)所行惠施,不求其報。不依生處而行持戒。諸衆生中行無礙忍。爲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離生無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應四攝法。

  叁、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攝,是菩薩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綱。正行成就的菩薩,所修的六度、四攝,能做到像下面所說的。

  1、施度: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財施或法施,都不求現生的報答、未來富樂的果報。

  2、戒度: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不是凡夫那樣的,爲了來生的生于人間天上(生處)。

  3、忍度:諸衆生中行無礙忍。

  對衆生修忍辱時,能心平氣和,沒有恚礙心。

  4、精進度:爲修一切諸善根故,勤行精進。

  菩薩的精進,是大精進!不是爲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爲一切善根而行精進。

  5、禅度:離生無色而起禅定。

  修禅定成就的,要隨定力(不動業)而生色無色界天。菩薩行以見佛、聞法、利他爲先要,所以雖修起禅定,而以悲願力、智慧力,常生人中76;或生于天上,也決不生四無色──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因爲生在這種長壽天上77,于見佛、聞法、修菩薩行,是有障礙的。78

  6、智度:行方便慧。

  慧是般若。般若的正觀無分別法性,叁乘是同樣的。菩薩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與小乘不同。什幺是方便?悲願爲方便;無所得爲方便。這樣的方便慧,是菩薩的般若。79

  7、應四攝法

  一切化導衆生,都與四攝法相應。

  (p.75)善惡衆生,慈心無異。一心聽法。心住遠離。心不樂著世間衆事。不貪小乘,于大乘中常見大利。離惡知識,親近善友。成四梵行,遊戲五通。常依真智。于諸衆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言常決定。貴真實法。一切所作,菩提爲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薩,不但聞思而已,能勤修止觀,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

  前八法,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

  後四法,是菩薩的攝化衆生。

  從親近知識到依智修行的八法:

  1、善惡衆生,慈心無異。

  菩薩能以同樣的慈心,而對待持戒或毀禁的說法者。

  2、一心聽法

  在這不同的說法者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谛聽。

  3、心不樂著世間衆事

  聽了能住遠離行,不爲境相所轉。80

  4、心不樂著世間衆事

  雖行在世間,說法、乞食、遊行、知僧事,而心不會愛著這些事。

  5、不貪小乘,于大乘中常見大利。

  菩薩能時時見到大乘的殊勝功德──佛果的難思功德,菩薩的利濟功德,所以不貪小乘法。否則,心住遠離,不樂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徑了。

  6、離惡知識,親近善友。

  離,不是嫉惡如仇81,拒人于千裏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7、成四梵行,遊戲五通。

  梵行即清淨行。這裏的四梵行,約慈悲喜舍──四無量定說。菩薩以利益衆生爲主,所以得禅以後,多修起此四梵行。82得了根本定,就能修發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菩薩利益衆生,常以神通攝化,故起五通。遊戲是自在的意思。83

  8、常依真智。

  一切修行,都依真實智,不依虛妄識,所以說:『依智不依識』84。真實智?如下文正觀真實中說。85

  菩薩攝化衆生的四法:

  9、于諸衆生,邪行正行,俱不舍棄。

  菩薩的攝化,是不舍棄衆生的。就是邪行衆生,也不會棄絕他。

  10、言常決定

  一切教授言說,明確決定,使人能斷疑起信。

  11、貴真實法

  所說的以真實爲要,使聽者能如所說而向于實證。

  12、一切所作,菩提爲首。

  教化衆生所有的身教言教,沒有世俗的愛染心,都是以回向菩提爲主。

  (p.77)如是迦葉!若人有此叁十二法,名爲菩薩。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別了叁十二法。

  世尊又總結說:「若人有此叁十二法」,有菩薩的德相,資糧位圓滿,才可名符其實的「名爲菩薩」了。

  丁二 贊菩薩功德

  戊一 標說

  (p.77)複次,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當以譬喻因緣故知。

  上來說明菩薩的正行,使人因解起行;以下要贊歎菩薩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所以世尊又說:「迦葉!菩薩福德無量無邊」,說也說不盡,也不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緣」來說,才可以明白。

  譬喻,是比喻,也是事例;現在約比喻說。

  因緣,是舉述事由;如用作舉例,就與譬喻相同了。

  譬喻與因緣,爲佛說法所常用的。本經雖雙舉譬喻因緣,而以譬喻爲主。86

  戊二 別贊

  己一 地、水、火、風

  (p.78)迦葉!譬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無分別心,不求其報。菩薩亦爾,從初發心,至坐道場,一切衆生皆蒙利…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