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6

  ..续本文上一页得更威武,也不易为敌人所损害。

  这样,菩萨的无量福德,使菩萨的身心,庄严清净,不受烦恼魔外所害,所以称无量福德为庄严。现在以四种最难得的庄严来说。以下这四法,都与施、戒、忍有关,也是与众生有关的最难得的福德庄严。68

  一、以清净心而行法施

  菩萨纯以大悲心,为众生说法,不存丝毫名利恭敬的私欲,叫清净心。69

  二、于破戒人生大悲心

  菩萨是平等大悲,于一切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对于破戒的恶行众生,特别的悲悯心切。这如父母的爱儿女,虽平等的慈爱,而对于有病的,或能力差些的,会特别的关顾。70

  三、于诸众生中,称扬赞叹菩提之心。

  这是清净法施中最切要的法施。在大众说法时,常常称赞菩提心的功德(《华严经

  入法界品》,赞扬的特别多)71,劝人发菩提心。以大乘法来说,『菩提心为因』,这是首要的!没有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不能出生,不能成立。俗语说:『先立其大者』;『本立而道生』。以佛法来说,这莫过于菩提心了!

  四、于诸下劣,修习忍辱。

  忍辱中最难忍的,是受到下劣者的侮辱伤害。觉得自己这样的身分地位,而受到这种人的辱害,实在难以忍受。其实,对这种人能修忍辱,才能于一切修忍。否则,向富贵、权势、凶恶者低头,不过是权衡得失,明哲保身而已,算得什幺忍辱呢?

  戊三 正行成就

  (p.70)复次,迦叶!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也。能行善法,行平等心,名为菩萨。略说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何谓三十二法?

  修习菩萨正行,就是在初阿僧祇劫中,积集无边的福智资粮。如积集圆满成就(资粮位满),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世尊为了具体的,说明这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以又对迦叶说:「名菩萨者,不但名字为菩萨」,叫叫而已。

  1、如初发菩提心的,初受菩萨戒的,也可以名为菩萨,但并没有成就菩萨的体相。

  2、如人一样,初在胎中结生,或还在血疱、肉团阶段,虽说是人了,但并没有人的体相。如渐渐的形成了手脚,眼耳口鼻,才真的像人了。

  菩萨也是这样,发菩提心以后,修习广大正行成就,才是有名有实的菩萨(登地的菩萨,生如来家,如胎儿的诞生一样)。

  那幺,正行成就的菩萨,是怎样的呢?【参见:附录一】

  1、依《瑜伽论

  抉择分》(卷七九)引述本经,要有『具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本译但说「能行善法,行平等心」二行,应该是译者阙略了。法行等四行,以「略说成就三十二法」来说明。

  2、无着的《摄大乘论

  所知相分》,也引本经的成就三十二法名为菩萨。无著菩萨以十六相来分别解说这三十二法,与《瑜伽论》不同。

  现在大体依《瑜伽论》说。

  (p.71)常为众生深求安乐。皆令得住一切智中。心不憎恶他人智慧。破坏憍慢。深乐佛道。

  一、法行,有五法。法行,是一切修行,与正法不相违:依于法,顺于法,向于法而行。

  1、常为众生深求安乐

  深求即『增上意乐』72,强胜有力的愿乐,常为众生的利益安乐着想。这是说:菩萨一切修学,不为自己,但为众生。

  2、皆令得住一切智中

  一切智是佛的大菩提。教化众生发菩提心,使众生都能安住佛道。

  3、心不憎恶他人智慧

  菩萨自己知道了智慧的功德,所以对他人的甚深智慧,不会起憎恶心,嫉妒障碍。

  4、破坏憍慢

  能谦虚低下,对有学有德、有修有证的菩萨,尊敬随顺,不起憍慢心。

  上对胜法说,此对胜人说。

  5、深乐佛道

  深心爱乐佛菩提,志愿坚固,牢不可破。

  (p.72)爱敬无虚。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言常含笑,先意问讯。所为事业,终不中息。普为众生等行大悲。心无疲倦,多闻无厌。自求己过,不说他短。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二、平等行,有八法。(以下八法,都是对众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现)

  1、爱敬无虚

  菩萨能真诚的爱敬众生。爱心重了,不免『近则狎73』;敬心重了,又会疏远起来。所以菩萨有爱有敬,爱敬合一。74

  2、亲厚究竟,于怨亲中其心同等,至于涅槃。

  亲厚即亲密,究竟即彻底。亲厚究竟,是彻底的敬爱亲密。约人来说,不论是怨敌、亲爱,或不怨不亲的中人,心都同等的亲密。约时间来说,从现在,未来,一直到涅槃,都是一样的亲爱。

  3、言常含笑,先意问讯。

  和颜悦色的与人谈话(爱语),而且是先向人问讯起居。75

  4、所为事业,终不中息。

  曾答应了帮助为他作什幺事,一定有始有终,在没有完成以前,决不会中间停顿的。

  5、普为众生等行大悲

  对没有答应担当为他作事的,内心也普遍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缘时,一定为他作利益的事业。

  6、心无疲倦,多闻无厌。

  菩萨是无限的精进,教化众生,无论怎样的任劳任怨,也不会疲倦。利益众生的无量方便,要从多闻中得来,所以听法也永没有厌(足)心。

  7、自求己过,不说他短。

  常反省自己的过失,所以能日进于善。不说他人的短处,所以能存心宽厚去爱人。

  8、以菩提心行诸威仪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叫威仪。菩萨的一切身语行为,都出发于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心。

  (p.73)所行惠施,不求其报。不依生处而行持戒。诸众生中行无碍忍。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离生无色而起禅定。行方便慧。应四摄法。

  三、善行,有七法。六度、四摄,是菩萨的善行──自利利他的大纲。正行成就的菩萨,所修的六度、四摄,能做到像下面所说的。

  1、施度:所行惠施,不求其报。

  财施或法施,都不求现生的报答、未来富乐的果报。

  2、戒度:不依生处而行持戒。

  不是凡夫那样的,为了来生的生于人间天上(生处)。

  3、忍度:诸众生中行无碍忍。

  对众生修忍辱时,能心平气和,没有恚碍心。

  4、精进度:为修一切诸善根故,勤行精进。

  菩萨的精进,是大精进!不是为了少少功德,少少善根,而是为一切善根而行精进。

  5、禅度:离生无色而起禅定。

  修禅定成就的,要随定力(不动业)而生色无色界天。菩萨行以见佛、闻法、利他为先要,所以虽修起禅定,而以悲愿力、智慧力,常生人中76;或生于天上,也决不生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因为生在这种长寿天上77,于见佛、闻法、修菩萨行,是有障碍的。78

  6、智度:行方便慧。

  慧是般若。般若的正观无分别法性,三乘是同样的。菩萨的般若,以方便助成,所以与小乘不同。什幺是方便?悲愿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这样的方便慧,是菩萨的般若。79

  7、应四摄法

  一切化导众生,都与四摄法相应。

  (p.75)善恶众生,慈心无异。一心听法。心住远离。心不乐着世间众事。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离恶知识,亲近善友。成四梵行,游戏五通。常依真智。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言常决定。贵真实法。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四、法住行,正行成就的菩萨,不但闻思而已,能勤修止观,安住正法,所以叫法住。有十二法:

  前八法,从亲近知识到依智修行;

  后四法,是菩萨的摄化众生。

  从亲近知识到依智修行的八法:

  1、善恶众生,慈心无异。

  菩萨能以同样的慈心,而对待持戒或毁禁的说法者。

  2、一心听法

  在这不同的说法者前,都恭敬的一心去谛听。

  3、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听了能住远离行,不为境相所转。80

  4、心不乐着世间众事

  虽行在世间,说法、乞食、游行、知僧事,而心不会爱着这些事。

  5、不贪小乘,于大乘中常见大利。

  菩萨能时时见到大乘的殊胜功德──佛果的难思功德,菩萨的利济功德,所以不贪小乘法。否则,心住远离,不乐世事,就落入小乘行径了。

  6、离恶知识,亲近善友。

  离,不是嫉恶如仇81,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随顺恶法。

  7、成四梵行,游戏五通。

  梵行即清净行。这里的四梵行,约慈悲喜舍──四无量定说。菩萨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得禅以后,多修起此四梵行。82得了根本定,就能修发神通──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菩萨利益众生,常以神通摄化,故起五通。游戏是自在的意思。83

  8、常依真智。

  一切修行,都依真实智,不依虚妄识,所以说:『依智不依识』84。真实智?如下文正观真实中说。85

  菩萨摄化众生的四法:

  9、于诸众生,邪行正行,俱不舍弃。

  菩萨的摄化,是不舍弃众生的。就是邪行众生,也不会弃绝他。

  10、言常决定

  一切教授言说,明确决定,使人能断疑起信。

  11、贵真实法

  所说的以真实为要,使听者能如所说而向于实证。

  12、一切所作,菩提为首。

  教化众生所有的身教言教,没有世俗的爱染心,都是以回向菩提为主。

  (p.77)如是迦叶!若人有此三十二法,名为菩萨。

  上面以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分别了三十二法。

  世尊又总结说:「若人有此三十二法」,有菩萨的德相,资粮位圆满,才可名符其实的「名为菩萨」了。

  丁二 赞菩萨功德

  戊一 标说

  (p.77)复次,迦叶!菩萨福德无量无边,当以譬喻因缘故知。

  上来说明菩萨的正行,使人因解起行;以下要赞叹菩萨的功德,令人起信生敬。所以世尊又说:「迦叶!菩萨福德无量无边」,说也说不尽,也不容易了解,唯有「以譬喻因缘」来说,才可以明白。

  譬喻,是比喻,也是事例;现在约比喻说。

  因缘,是举述事由;如用作举例,就与譬喻相同了。

  譬喻与因缘,为佛说法所常用的。本经虽双举譬喻因缘,而以譬喻为主。86

  戊二 别赞

  己一 地、水、火、风

  (p.78)迦叶!譬如一切大地,众生所用,无分别心,不求其报。菩萨亦尔,从初发心,至坐道场,一切众生皆蒙利…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