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7

  ..續本文上一頁益,心無分別,不求其報。

  在譬喻的贊說功德中,共十九喻,分爲九類:

  己一:(1)地、(2)水、(3)火、(4)風。

  己二:(5)月、(6)日。

  己叁:(7)師、(8)象。

  己四:(9)蓮華、(10)樹根、(11)流水。

  己五:(12)山王、(13)國王。

  己六:(14)陰雲。

  己七:(15)輪王、(16)摩尼珠。

  己八:(17)同等園。

  己九:(18)咒藥、(19)糞穢。

  先以四大來譬說,比喻贊歎菩薩的無分別心、清淨慈悲心、智慧、方便──不可思議的功德。

  四大,即地、水、火、風。87這裏的四大,約世俗的假名四大說,不約極微88說。

  一、地喻:如一切大地,衆生所用。

  五趣(地獄、餓鬼、旁生、人、地居天89)衆生,都依大地而住:穿的、吃的、用的;居住睡眠,行來出入,一切都依大地。對衆生來說,大地的恩德太大了!然而大地「無分別心」,不會想到這些,對衆生也「不求其報」。

  菩薩也是這樣:「從初發心,至坐道場」成佛,隨時隨處,利益衆生。「一切衆生」的任何功德,任何安樂,都是直接間接的依菩薩而成就,「皆蒙」受了菩薩的「利益」。

  大地是沒有分別的心,所以不求報。菩薩是「心無分別」,觀一切法無我,所以也「不求其報」。一切不爲自己,但爲利益衆生,菩薩是何等的偉大!

  (p.79)迦葉!譬如一切水種,百谷藥木皆得增長。菩薩亦爾,自心淨故,慈悲普覆一切衆生,皆令增長一切善法。

  二、水喻:水種,即水界。各有特性,各各類別,叫種。

  「如一切水種」的滋潤,水分充足,而後「百谷、藥、木皆得增長」:沒有水就不生不長,枯槁死了。

  菩薩也如水一樣,由于「自心淨」潔,不偏愛自己,所以引發「慈悲,普覆一切衆生」。菩薩的慈心普被,以種種教化,種種策勵,種種安慰,令衆生都能「增長一切善法」──或得人天善法,或得二乘善法,或得菩薩善法佛善法。如沒有廣大慈心,如小乘一樣,怎能滋潤衆生,增長善法呢?90

  (p.79)迦葉!譬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谷果實。菩薩智慧亦複如是,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叁、火喻:火是熱性,溫度。

  一切植物的生長到成熟,溫度是極重要的。在最極寒冷處,植物都不易生長,不要說成熟了。所以說:「如一切火種,皆能成熟百谷、果實」。

  「菩薩智慧」火,也是這樣。愚癡無智,爲一切不善法的因緣。有智慧,才能向上向善,生長一切善法。拿菩薩行來說:般若如眼目一樣,能引導一切善法,到于佛地,一切善法能圓滿成就。如沒有般若,有漏善法,終久要散失滅盡的。所以說:智慧「皆能成熟一切善法」。

  (p.80)迦葉!譬如一切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菩薩方便亦複如是,皆能成立一切佛法。

  四、風喻:風是動性。

  在世界初成立時,先于虛空中有大風輪起,從風輪起水輪,從水輪起金輪,才成大地。這是說,在虛空中,先現起氣體的漩渦運動;而後形成液體,到固體。世界成立的過程,從風──氣體的運動開始,所以說「如風種,皆能成立一切世界」。91

  「菩薩方便」力,也是這樣:應時應機,以方便的善巧施設,而後「能成立一切佛法」。

  己二 月、日

  (p.81)迦葉!譬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日日增長。菩薩淨心亦複如是,一切善法日日增長。

  五、月喻:

  世尊又以白月爲喻說:「如月初生時,光明、形色」──絲月、眉月、弦月、滿月,一「日日增長」起來。

  「菩薩淨心」──菩提心,也是這樣。從初發心,登地,到佛地,不但一天天清淨,與淨心相應的「一切善法」,也一「日日增長」起來,到功德圓滿。

  (p.81)迦葉!譬如日之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照明。菩薩亦爾,放智慧光,一時普照一切衆生。

  六、日喻:

  「如日」「初出,一時放光,普爲一切衆生」而作「照明」,成辦一切事業。

  菩薩「放智慧光」,也這樣的「一時普照一切衆生」。佛菩薩的慧光照明,據《華嚴經》說: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山谷,然後普照平地;有先後不同,一時普照說明菩薩的慧光,于衆生無分別想,所以是頓照的。至于見或不見,先見或後見,那是衆生自己的業力,與善根力的關系。92

  己叁 師、象

  (p.82)迦葉!譬如師子獸王,隨所至處,不驚不畏。菩薩亦爾,清淨持戒,真實智慧,隨所住處,不驚不畏。

  七、師王喻:

  「如師子獸王」,威勇無比!在深山中,「隨所至處」,無論遇到什幺禽獸,都「不驚不畏」的坦然前進。93

  菩薩也是這樣,具足了「清淨持戒,真實智慧」,所以在生死中,「隨所住處」──人間、天上,大衆中、空閑處,受贊歎、被毀謗,不論怎樣,菩薩一樣的心安理得,「不驚不畏」。戒行清淨,行爲就正當了。真實智慧,知見就不錯謬了。94有了淨戒與真慧,還會有惡道、惡名、不活等驚畏嗎?什幺也不驚不畏,心安理得,唯爲衆生而行菩薩道。95

  (p.83)迦葉!譬如善調象王,能辦大事,身不疲極。菩薩亦爾,善調心故,能爲衆生作大利益,心無疲倦。

  八、象王喻:

  「如善調」順了的「象王」,在戰爭時,勇往直前,「能辦」克敵致勝的「大事」。無論怎樣勞苦、創傷,象王還是非常堅強,「身不疲極」。

  菩薩也是這樣,由于止觀熏修,極「善調」伏自「心」,使心極明淨,極安定,極有力量,所以「能爲衆生作大利益」,任勞任怨,「心無疲倦」。96

  己四 蓮華、樹根、流水

  (p.83)迦葉!譬如有諸蓮華,生于水中,水不能著。菩薩亦爾,生于世間,而世間法所不能汙。

  九、蓮華喻:

  「如有」青的、紅的、白的「諸蓮華,生于水中」,但「水不能著」他。

  菩薩也是這樣,「生于世間」,不免有衣事、食事、住事、行事、彼此往來事、相互談論事;在家菩薩,更有家庭、社會的一切事。然而菩薩雖行于世間,卻是這些「世間法所不能汙」染的,心行還是那樣的清淨解脫!在世間而不爲世間法所染,名爲『出世』。97

  (p.84)迦葉!譬如有人伐樹,根在還生。菩薩亦爾,方便力故,雖斷結使,有善根愛,還生叁界。

  十、樹根喻:

  「如有人伐樹」,只砍些枝葉,或截去樹幹,樹「根」既「在,還」是要「生」枝葉的。

  菩薩在叁界中受生的道理,也是這樣。叁界是衆生的生死相續,死了爲什幺還要生?由于煩惱。煩惱能發業,又能潤業使生起果報,所以有了煩惱,就生死不斷。

  聲聞行者,斷了見所斷煩惱,就只剩七番生死;阿羅漢斷盡了一切煩惱,就不再招感後有生死了。這樣,凡夫在生死,就受苦報;小乘證涅槃,就沒有生死。

  菩薩要長在生死中度衆生,才能行菩薩行而成佛。這樣的長在生死,與凡夫有什幺不同呢?不同,菩薩也是斷煩惱的。那爲什幺又不證涅槃呢?菩薩有悲願熏修的「方便力」,「雖斷結使」(使,是隨眠的異譯),不再愛著叁界,與小乘一樣;但還「有善根愛」,深深的愛慕佛菩薩的無邊功德善法。98雖斷結使,不以爲完成了,還要志求佛菩薩的難思功德。就以這種善根愛爲愛,滋潤業力,「還生叁界」,廣度衆生。如沒有願度衆生,願成佛道的方便力,早就小乘一樣的證涅槃了。99

  (p.85)迦葉!譬如諸方流水,入大海已,皆爲一味。菩薩亦爾,以種種門集諸善根,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爲一味。

  十一、流水喻:溪、澗、江、河,叫流水。

  「如諸方流水」,清濁、鹹淡、甘苦,種種不同。等到流「入大海」,那就「皆爲一味」──鹹味,不再有江水、河水等分別了。

  菩薩也是這樣,「以種種門」──信願門、智慧門、慈悲門、施門、戒門等種種門,修「集諸善根」,各不相同。但這一切善根,和集一同「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到同歸如來的一切智海,一一法都豎窮橫遍,「皆爲一味」──大解脫味了。

  己五 山王、國王

  (p.86)迦葉!譬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住。菩薩菩提心亦複如是,爲薩婆若所依止住。

  十二、山王喻:這也可與上流水爲一類。

  須彌山,譯義爲妙高山。拔海八萬由旬,爲一切山中最高的,所以叫山王。「如須彌山王,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依止」而「住」。須彌山拔海的半山(出海四萬由旬),有四大王衆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天王統攝八部鬼神100,守護世界。在須彌山頂上,有忉利天。忉利是梵語,義譯爲叁十叁。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如封疆大臣;中央有釋迦提婆因陀羅(簡譯釋提桓因,或帝釋天),爲忉利天王;合稱叁十叁天。四大王衆天,與忉利天,都依須彌山而住,名地居天。

  「菩薩菩提心」,也這樣的「爲薩婆若所依止住」。梵語薩婆若,華譯爲一切智,就是佛的大菩提。101菩提心爲因,一切智爲果,果依因立。大地中最高最勝的,是須彌山頂的帝釋;一切衆生中最尊勝的,莫過依菩提心的佛菩提了!

  (p.87)迦葉!譬如有大國王,以臣力故能辦國事。菩薩智慧亦複如是,方便力故,皆能成辦一切佛事。

  十叁、國王喻:

  「如有大國王」,他的國土既大,人民又多,國王怎樣能治理呢?國王「以」文武大「臣力故能辦國事」;國王只是總其成,統禦百官去治理而已。

  這樣,「菩薩智慧」,證入一切法空性,平等不二;『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102,也是不能安立作爲的。但依般若起「方便力」(或稱爲依根本智起後得智),『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就「能成辦一切佛事」。般若如王,方便如大臣一樣。103

  己六 陰雲

  (p.87)迦葉!譬如天晴明時,淨無雲翳,必無雨相。寡聞菩薩無法雨相,亦複如是。迦葉!譬如天陰雲時,必能降雨,充足衆生…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