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3

  ..續本文上一頁謙卑低下,好象什幺都不及人一樣。這樣的對人謙和,求法精進,無邊的善法,都會增長而不失了。

  二、如法得施,知量知足,離諸邪命,安住聖種。

  1、這是出家衆對于生活資具的正行。一切都是從布施得來的,但要來得如法,不能爲了貪求布施,而作些非法的行爲。如爲了貪求布施,裝模作樣的矯現威儀,使人尊信;或隨時往來施主家,或者贈送禮品,以增厚感情;或在人前,故意贊歎別人的布施;或眩賣自己的修行,怎樣用功,怎樣得感應。

  2、如法、非法

  (1)以一切技巧、手段,來達到他人施與的目的,都是非法。

  (2)如法所得的布施,不管多少,不問精美或粗惡,都會生歡喜心,知足心。能知量知足,而不作過分的乞求。這不但自己適量而受,還要顧慮到檀越的經濟力量。

  3、邪命、正命

  (1)除了受施而外,出家衆不宜營農、經商,或者趕鬼、治病、占蔔、算命、看相等。從這些而得來的生活資具,叫做邪命。這是說,對出家衆來說,這是不正當的經濟生活。邪命,是一定要遠離的。

  (2)這樣,佛弟子能安住于四聖種中。四聖種是:對于衣服、飲食、臥具──叁者,隨所能得到的,都歡喜滿足。第四是樂于斷除煩惱,樂于修習聖道。這樣的生活淡泊,少欲知足,而又勤修佛法,就能因此而從凡入聖。聖人由此四事而出生,所以叫聖種。29

  這第二正行,主要爲不于物欲而生貪著。

  叁、不出他人罪過虛實,不求人短。

  由于菩薩的心地謙卑,專精修學,所以對他人的罪過,無論是虛的實的,都不會舉發他(在僧團中,可以如法舉罪),更不會故意吹求他人的短處。對一般人都如此,遇到大乘菩薩,當然更不會憎毀了。

  四、若于諸法心不通達,作如是念:佛法無量,隨衆所樂而爲演說,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爲證,不生違逆。

  1、自心不能通達的諸法,就是自己沒有聽聞受學過的諸經。自己所沒有聽聞通達的,怎幺可因自己的不通達而不信呢?

  2、然而,不明白、不理解,怎幺能生信心呢?是的,佛法有:

  從勝解而來的─────解信,

  從親切體驗而來的───證信,

  有因尊信聖者而來的──仰信!

  所以,如心不通達,就應該這樣的想:佛法是無量的,是適應衆生的根性好樂不同,而作無量方便的演說。橫說豎說,淺說深說,或似矛盾而並不相反,30或聽來驚奇而合于常道。31無量方便的不同說法,唯有佛的智慧才能知道,這不是我的淺智所能了解的。這樣,以佛的智慧方便爲權證,以佛的無方說法而起仰信。雖然不了解,不通達,也能樂意的信受,不致違逆如來的正法了。

  己四 直心

  (p.41)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何謂爲四?于佛法中心生疑悔。于諸衆生憍慢瞋恨。于他利養起嫉妒心。诃罵菩薩,廣其惡名。迦葉!是爲菩薩四曲心,所應遠離。

  學者如善法增長,心地就會質直。佛是特重質直心的,所以說:『直心是道場』。否則,善法損滅,心地就會邪曲起來。因此,接著來說菩薩應離的四種曲心,與四種直心。佛說:「菩薩有四曲心,所應遠離」,那四種心呢?

  一、于佛法中心生疑悔。

  于佛法中出家修學,應秉承佛的「教授教誡」32,不敢違犯。如違犯了,應立即發露。如對佛法的恭敬信順心不夠,就會爲了面子問題,把罪過隱藏起來。罪過藏在心裏,一定會陷于重重疑悔的憂苦當中。如把死屍放在家裏,弄到膿血流漓,臭氣充滿一樣。這裏的悔,不是忏悔,而是嫌惡自己所作的不善,引起內心的不得安定。

  二、于諸衆生憍慢瞋恨

  這可以約一切衆生說,而主要爲對于共住的師友。在大衆中,自以爲高勝,憍慢得了不得。有了過失,因爲憍慢心而不肯認罪。如受了僧團的處罰,或驅擯,那就生瞋恨心,以爲僧伽不公平,故意難爲他。

  叁、于他利養起嫉妒心

  有大福德大智慧的菩薩,當然會受到一般人的尊敬,而得廣大的布施。有的不怪自己──不修福,不修慧,而又貪著財利,這才見到他人得利養而生起了嫉妒心。

  四、诃罵菩薩,廣其惡名。

  菩薩的福慧增勝,能通達甚深的法門,所以受到廣大的敬施。現在,不但嫉妒菩薩的利養,更進而憎厭他的大乘深法。因此對大乘學者的菩薩,诃罵他,毀謗他,廣大傳揚他的惡名。

  疑悔、憍慢與瞋恨、嫉妒、不信,這就是菩薩的四曲心。修學菩薩行的,這是應該遠離的。

  (p.42)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直心之相。何謂爲四?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迦葉!是爲菩薩有四直心之相。

  再來說菩薩的「四直心之相」。有了直心,就有直心的事表現出來。行事能表達內心的正直,所以叫直心之相。四直心是什幺?當然是與上邪行相反的四種。

  一、所犯衆罪,終不覆藏,向他發露,心無蓋纏。

  1、菩薩在佛法中,有深切的信順恭敬心,那對或有違犯的衆罪,或重或輕,怎幺也不會隱覆的掩藏起來。因爲覆藏只是增長罪惡,多生疑悔。如把臭物嚴密的封存起來,一定是越久越臭。所以佛製比丘,有罪不准覆藏(覆藏的加重治罰),而應該向他人發露。

  2、發露,就是忏悔。隨犯罪的輕重,依律製而作如法的忏悔,就是對人而將自己的罪過吐露出來。這是什幺罪,應受怎樣的治罰,一切依僧伽的規律而行。過失一經忏悔,或接受了處分,如把瓶中的臭物,倒在太陽下,又加以洗淨一樣,戒體就回複清淨,不再有疑悔等蓋纏,不再會障礙聖道的進修了。

  「蓋」是五蓋:貪欲、瞋恚、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惡作就是悔)。33

  「纏」是十纏:無慚、無愧、嫉、悭、悔、眠、掉舉、昏沈、忿、覆。34

  二、若失國界、身命、財利,如是急事,終不妄語,亦不余言。

  在大衆中,如有了違犯,經人舉發,決不說欺诳師友的妄語,老實認罪。也決不說其他的話,如處分不適當,不公平等。國界等是譬說,假使說了老實話,會因此而(國王)失去國土,會喪失身命,會損失財物:這樣的關系重大,也還是不說妄語。意思說:犯了罪,無論後果怎樣,那怕是逐出僧團,也要直心實說。

  叁、一切惡事:罵詈、毀謗、撾打、系縛,種種傷害,受是苦時,但自咎責,自依業報,不瞋恨他。

  1、上面第叁邪行,是于他利養生嫉妒心。這雖也因爲貪染心,主要還是由于不信業報。他受種種利養,如知道是福業所感,就應該生隨喜心。即使他不如法得來(如沒有福業,不如法去追求,也是得不到),那是他自造來生的苦果,應該悲憫他,這都不會嫉妒的。

  2、與這相反的正行,從自己遭受的種種惡事來說。如被人辱罵,被人毀謗,被人用手腳棍棒來毆打,被人捆縛或者監禁起來。名譽、身體、財物、自由,受到了種種的傷害。一般人有此遭遇,總是怨天尤人,氣憤得不得了。但菩薩是深信業報的,所以受到這種的苦難,只是自己怪自己,責備自己:爲什幺造了惡業?不與人廣結善緣?由于自己依業報的信仰而安心(中國人稱爲安命),所以不會瞋恨別人。其實,瞋恨有什幺用呢?

  四、安住信力,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

  菩薩如聽聞甚深難信的佛法,如不思議的佛境界,一切法空性等。能安住于信力中,也就是能尊敬佛說而能起仰信。經上說:『信如清水珠,能清濁水』35。所以能安住信力,就能自心清淨,也就能隨順深入,完全受持這甚深的法門。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爲能入』。36

  己五 善調順

  (p.46)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何謂爲四?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見善菩薩,輕慢不敬。迦葉!是爲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菩薩的善法增長,心地正直,就能善順。本譯以邪行爲敗壞,正行爲善順,37這是什幺意義呢?善順,是善調柔順的意思。

  ◎如象馬的野性未馴,難調難伏;等到訓練成功,能隨人意而被禦用,就是善順。

  ◎又如生牛皮,未經製煉,堅硬而不合用;一經如法的製煉,就調和柔順,可以用作器具。38

  所以,菩薩如叁學熏修,內心煩惱不起,成就法器,就名爲善順。如不如法行,煩惱熾盛,不成大乘法器,名爲敗壞菩薩。「菩薩有四敗壞之相」,四種是:

  一、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菩薩讀誦大乘經典,如專在義理上著力:理論怎樣的明確,怎樣不受外道的難破。這落入了戲論法相,而不知隨順正法去實行。這樣的聞思經法,每矯現爲學者(多聞持法者)的身分,以掩飾空言無行的毛病。

  二、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

  菩薩從師長受學,如不能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而照著自己去顛倒解說。這樣,與師意相違,當然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不能在師門與大衆和合共住,每矯現爲阿蘭若者。作爲自己去修行,以掩飾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叁、損他供養,自違本誓而受信施。

  出家的依布施而生活,本意爲了如法修行。如違反了自己的本願,無戒無定而受信施,就是浪費施主的供養。這每矯現爲興寺院,辦僧事的身分,以免虛耗信施的譏嫌。

  四、見善菩薩,輕慢不敬。

  菩薩本著自己所學的知見,堅固執著,所以見到勝善的大菩薩,就輕慢他而不能恭敬。爲了自見,每矯現爲攝受大衆者的身分,以群衆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學者,阿蘭若者,興福業者,領衆者,都是菩薩應行的。但如由于著聞思,起別解,缺戒行,執自見而這樣行,那菩薩就不能調順成就,而要成爲敗壞菩薩了。這就是「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p.48)複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爲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于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