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始结集,是不切实际,而不免引起副作用的!
425(1)《杂阿含》卷1(5经)(大正2,1b):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2)印顺导师《华雨集》第二册(p.31-p.32):佛与圣弟子达到究竟解脱的,称为阿罗汉,有慧解脱,俱解脱二类。依慧得解脱,名慧解脱;心离烦恼而得解脱,名心解脱:这二者,本是一切阿罗汉所共通的。由于心是定的异名,所以分为慧解脱,及(心与慧)俱解脱二类。佛为须深说:慧解脱阿罗汉,不得四禅,也没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达缘起而得解脱的。俱解脱得四禅、无色定、灭尽定,依禅而引发神通,见法涅槃。如从离烦恼,得漏尽智而解脱来说,慧解脱与俱解脱,是平等而没有差别的。
426(1)《赤铜鍱律》「大品」(日译南传三,p.21):具寿憍陈如远尘离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灭法。
(2)另参《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c)。
(3)《大毗婆沙论》卷115(大正27,599b-c)引经说:「若诸有情成就六法,虽闻如来所证所说法毗奈耶,而不堪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何等为六?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报)障,四、不信,五、不乐(欲),六、恶慧」。---所引经文,与《增支部》「六集」相同。(日译南传二十,p.206-207)。另外,《大毗婆沙论》卷5(大正27,24a3-9)外人引经说:如世尊说:「若有一类成就六法,于现法中,必不能得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云何六法?一、不乐闻法;二、虽闻说法而不嘱耳;三、虽嘱耳听,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于未证善法不勤求证;五、于已证善法不勤守护;六、不成就顺忍,应知白品与此相违。」
(4)《大毗婆沙论》卷182(大正27,913b7):此中,远尘者,谓远随眠;离垢者,谓离缠垢。
(5)《瑜伽师地论》卷83(大正30,763c11-15):复次,远尘离垢者:尘谓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现观有间无间我慢现转;垢谓彼品及见断品所有粗重;令永无故,名远尘离垢。又复尘者,所谓我慢,及见所断一切烦恼;垢谓二品所有粗重。
(6)《瑜伽师地论》卷86(大正30,778c8-13):复次,由二种相,当知圣者慧眼清净,谓由远尘及离垢故。由见所断诸烦恼缠得离系故,名为「远尘」;由彼随眠得离系故,说名「离垢」。又现观时,有麁我慢随入作意间无间转,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缘平等,彼即断灭,彼断灭故,说名「远尘」。一切见道所断烦恼随眠断故,说名「离垢」。
(7)《披寻记》(四)p.2499:「远离尘垢等者:加位行中诸无漏智,是名生未究竟。于暖顶位,能障现观粗品我慢随入作意间无间转,是名为尘。忍智生已,能断如是粗品我慢现行,然所依中,见道所断诸烦恼品逼切粗重犹未永断,是名垢。入现观时,此永无故名远尘离垢。」
427(1)《大智度论》卷7(大正25,112b18-20):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
(2)《大智度论》卷40(大正25,349a26-b4):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以肉眼见世界众生,受诸苦患,心生慈愍;学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见六道中众生,受种种身心苦,益加怜愍故,求慧眼以救济之。得是慧眼已,见众生心相种种不同,云何令众生得是实法?故求法眼,引导众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3)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83):慧眼,即知实相慧,此慧能彻见诸法的如实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经中,称为法眼,法即实相的异名,与此所说的慧眼同一;与大乘经中的法眼不同。须菩提所说慧眼,即指声闻的证智。
428《大毗婆沙论》卷66(大正27,343c8-14):远尘离垢于诸法中,生净法眼者说前三果。谓诸具缚及离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离生生净法眼得预流果。若离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离生生净法眼得一来果。若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染已,入正性离生生净法眼得不还果。令尽诸漏及得无漏心、慧解脱者,即是令得阿罗汉果。
429(1)《妙法莲华经》卷1〈2方便品〉(大正9,7a5-11):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2)《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7b26-c9):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3)印顺导师《佛法是救世之光》(p.91-p.92):有了小乘的功德为依据,那在学大乘法求空法时,才能稳当。有些人以为:《法华经》说一乘,一切众生成佛;学习小乘而终究回入大乘,那就学大乘法好了,何必再先学小乘?香港有一位老法师,对《法华经》有独特的见解。他以为,开权显实,即是开除权法而显实法,不要小乘之权,独显一乘的真实。这是最使人误解,学大乘一乘,即不要小乘了。但佛为什么要说唯一乘才是究竟,才能成佛?为什么到最后不说三乘而说一佛乘?要知道,佛说一乘,不是一般性的,是为身心清净的众生,有资格受大乘法而如是说的。佛并没有一开始即说唯有一佛乘。如《法华经》中,佛从三昧起,赞叹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不可思议。舍利弗请佛说法,佛再三止之,到舍利弗殷勤三请,才许可宣说。那时,五百增上慢人退席,佛说「退亦佳矣」!那时的法会大众,都是大乘根性,才宣说唯一佛乘。佛不曾开口教人学大乘,而确是因机施教,而渐渐引入,到此阶段,才为宣说一大乘法。换言之,小乘虽不究竟,但有适应性,对这样根性的众生,就必须说此法。
(4)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61):明心菩提所证的诸相非相,是三乘所共入的。上文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十地经》也说二乘能得此无分别法性,所以再引声闻的自证来证成。《般若经》是教化菩萨的,但也密化声闻,不要妄执法相非法相,自称阿罗汉!要知道:般若空为不二门,要是亲证圣果的,一定会信解佛说的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法华经》以此平等大慧为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说: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罗汉是决会信受的。所以《般若经》说:二乘的智与断,都是菩萨无生法忍。这是以声闻例证菩萨圣境,也即密化声闻回心大乘。
430 信顺:真实而通达。(《汉语大词典(一)》,p.1414)
431 索然:引申为无兴味。(《汉语大词典(九)》,p.746)
432 启白:陈述;禀告。(《汉语大词典(三)》,p.394)
433《大毗婆沙论》卷80(大正27,411b-412a):问:何故名静虑?为能断结故名静虑。为能正观故名静虑。若能断结故名静虑,则无色定亦能断结应名静虑。若能正观故名静虑,则欲界三摩地亦能正观,应名静虑。……如是说者:要具二义方名静虑,谓能断结及能正观。欲界三摩地虽能正观而不能断结,诸无色定虽能断结而不能正观,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遍观、遍断结者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遍观而不能遍断结,诸无色定二义俱无,故非静虑。复次,若能静息一切烦恼,及能思虑一切所缘名为静虑。欲界三摩地虽能思虑一切所缘,不能静息一切烦恼,诸无色定两义都无,故非静虑。复次,诸无色定有静无虑,欲界三摩地有虑无静,色定俱有故名静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
43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22):说到定法的浅深阶段,先是四根本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禅是梵语,静虑的意思,比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别重视此禅的。
435《传灯录》(大正51,240c):南岳怀让:「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一曰: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师作什么?师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师曰:坐禅岂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师曰:如人驾车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5,卍续77,108a9-17)
436《南山律学辞典》(p.1075a4-b5)「增上慢」:戒本疏
四波罗夷法:「(一、正释)增上慢者,无漏正道,出过相有,名为增上。然于增上之法,未得谓得,名之为慢。(二、引缘)十诵云,久在山林,不睹妙色,暂伏烦恼,自谓永无,故生慢告;后近城傍,见色起染,知己是凡;更加精进,果成罗汉。佛言,犯吉障道。」行宗记释云:「正释中,初释增上,即目圣道。然下,释慢,谓不进求。缘中,妙即好也。境虚心实,但…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