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69

  ..续本文上一页乖言议,故得吉罪。既已证圣,那言障道?此据罪体能障为言;圣人但不结业,非无违制,义须悔除;如摈阿难结集之时,受责悔过之例。若据本律,则不结罪。」(戒疏记卷七

  六四

  四)

  437《大智度论》卷17(大正25,189a11-24):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时,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得阿罗汉。恃是而止,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有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阿兰若,命终生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虚诳。是时即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生阿鼻地狱中。」是时,佛说偈言:「多闻持戒禅,未得无漏法;虽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438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64):定慧均衡:修学大乘法,如偏重禅定而定强慧弱,或偏重智慧而慧强定弱,都不能证深法性,成就如实慧。分别、抉择的慧力虽强,而定力不够,如风中之烛,虽发光明而摇摆不定,容易息灭。如阿难尊者,号称多闻第一,但到佛入涅槃,仍未证阿罗汉果,就因为重于多闻智慧,而定力不足。反之,如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也非佛法正道。因深定中,可以引发一种极寂静、极微妙的特殊体验,使身心充满了自在、轻安、清快、妙乐之感。在这美妙的受用中,易于陶醉满足,反而障碍智慧的趣证。所以经论常说: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与慧相应,无法证悟。龙树说:七地菩萨「名等定慧地」,定慧平等,才得无生法忍。到此时深入无生,是不会退失大乘的了。

  439(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a):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57深奥品〉(大正8,343c28-344a6):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深奥处,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住是中行六波罗蜜时,具足四念处乃至具足一切种智?」佛赞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汝为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问是深奥处。须菩提!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

  (3)印顺导师《华雨集》第四册(p.19-p.21):初期大乘的《大般若经》,与文殊相关的多数教典,是「以真如为定量」,「皆依胜义」的。不分别、了解、观察缘起,而直观一切法的但名无实,而修证一切法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无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明确的说:「深奥处者,空是其义,……(真)如、法性[界]、实际、涅槃,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空(性、真)如等种种名字,无非涅槃的异名。涅槃最甚深,本是「佛法」所说的,但「皆依胜义」──无蕴、处、界,无善无恶,无凡无圣,无修无证,一切法空的深义,一般人是容易误解的,所以《般若经》说:「为久学者,说生灭、不生灭如化」。说一切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如幻如化(依龙树论)是譬喻空的。这是《般若经》的深义,是久学者所能信解修证的。又说「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那就近于「佛法」说缘起如化,涅槃不如化了。《般若经》的深义,是容易引起误解的,所以西元二、三世纪间,代表「初期大乘」的龙树论,依《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与但名无实,会通了「佛法」的缘起中道,而说「因缘所生[缘起]法,我说即是空(性),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并且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回归于「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佛法」的立场。由于缘起而有,是如幻如化都无自性的,所以缘起即空。而「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正由于一切法空,所以依缘起而成立一切。《法华经》也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空寂与缘起的统一(大乘是世间即涅槃的),龙树成立了「中观」的「性空唯名论」,可说通于「佛法」而又彰显「为久学者说」的甚深义。

  440 守护:看守保护。(《汉语大词典(三)》,p.1295)

  441(1)《大宝积经》卷112〈普明菩萨会第43〉(大正11,632b24-28):「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一)求声闻者,但欲自利。(二)求缘觉者,喜乐少事。(三)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四)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2)《佛说摩诃衍宝严经》卷1(大正12,195a7-10):「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恶知识。云何为四?一者、声闻但自饶益。二者、缘觉少义少事。三者、世俗师典,专在言辩。四者、习彼但得世法,不获正法。是谓迦叶!菩萨四恶知识。」

  (3)《佛说遗日摩尼宝经》卷1(大正12,190a8-12):「菩萨有四恶知识。何谓四?一者、教人为罗汉道灭意。二者、教人为辟支佛道,自守无为。三者、喜教人为教道。四者、人求有学经者,持财物诱恤,不肯教人。是为四。」

  (4)《大乘宝云经》卷7〈7 宝积品〉(大正16,277a20-25):「善男子!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心乐少事。叹外经典路伽耶陀,文章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慕法利。善男子!是名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5)《菩提资粮论》卷6(大正32,539a26-29):「四种菩萨恶知识,应当知之。何等为四?所谓世论者,习近种种杂辩才故。摄世财物者,不摄法故。独觉乘者,少义利少作事故。声闻乘者,自利行故。」

  (6)《十住毗婆沙论》卷9〈19 四法品〉(大正26,67a4-8):「何等为四种恶知识?一、求辟支佛乘心,乐少欲少事。二、求声闻乘比丘,乐坐禅者。三、好读外道路伽耶经,庄严文颂巧问答者。四、所亲近者,得世间利不得法利。」

  (7)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52-p.55)。

  442(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49b)。

  (2)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49:我、人等四相,合为一我相:无此我相,即离我相的执着而得我空。无法相,即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无非法相,即离我法二空的空相执而得空空。

  443《佛光大辞典》(七)(p.6174):贤劫:梵语bhadrakalpa。音译颰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悲华经》卷五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大3,199c):「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瞋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又据《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

  444(1)过去七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铜鍱律》「经分别」(日译南传一,p.13):舍利弗!拘搂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广为声闻弟子说法不厌,为弟子多说修多、祇夜、记说、伽陀、优陀南、如是语、本生、未曾有、毗陀罗;为诸弟子制立学处,制说波罗提木叉。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种种名、种种族、种种种、种种姓出家,后诸弟子梵行久住。

  (2)窥基《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卷1(大正38,283a14-c14):「摩诃,大也。迦叶波,饮光也。略故云迦叶。此婆罗门姓,饮光仙人种。昔有婆罗门获证仙果,身皮金色饮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种。以姓标名。又迦叶身光饮日月光故以为名。」

  445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0)「欲天」:欲是物质的五欲──微妙的色声香味触,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统摄八部鬼神的四大王众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六天,同有物质的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称为欲天。欲天中,与人类关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帝释了。他崇尚和平,爱好道德,希望人类进步。虽为了天国的统治,偶尔也发动战争,但宽恕敌人,以不杀为主。他成为多神王国的大帝,通过鬼神而统治人间。天女围绕,与中国传说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来,欲天当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恋耽着诸般欲事上。在物欲与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骄奢淫佚,沉醉于糜烂的生活,而智慧与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会退落下来。从前,帝释曾请佛说法,可是回去不久,连佛说的是什么也忘记了。『欲为苦本』,这种物欲享受而容易堕落的诸天,自身不保,还需要求归依呢!

  446 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123-p.124):我们所处的世界,不妨从小处说起。从来说:须弥山在大海中,为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阎浮提,东毗提诃,西瞿陀尼,北拘罗洲;四洲在咸水海中。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层层的围绕;最外有铁围山,为一世界(横)的边沿。须弥山深…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