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乖言議,故得吉罪。既已證聖,那言障道?此據罪體能障爲言;聖人但不結業,非無違製,義須悔除;如擯阿難結集之時,受責悔過之例。若據本律,則不結罪。」(戒疏記卷七
六四
四)
437《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189a11-24):外道如此,佛弟子中亦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謂得四道。得初禅時,謂是須陀洹;第二禅時,謂是斯陀含;第叁禅時,謂是阿那含;第四禅時,謂得阿羅漢。恃是而止,不複求進。命欲盡時,見有四禅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無涅槃,佛爲欺我。」惡邪生故,失四禅中陰,便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諸比丘問佛:「某甲比丘阿蘭若,命終生何處?」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諸比丘皆大驚怪:「此人坐禅、持戒,所由爾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時,謂得四道故。臨命終時,見四禅中陰相,便生邪見,謂無涅槃;我是阿羅漢,今還複生,佛爲虛诳。是時即見阿鼻泥犁中陰相,命終即生阿鼻地獄中。」是時,佛說偈言:「多聞持戒禅,未得無漏法;雖有此功德,此事不可信!」
438 印順導師《學佛叁要》(p.164):定慧均衡:修學大乘法,如偏重禅定而定強慧弱,或偏重智慧而慧強定弱,都不能證深法性,成就如實慧。分別、抉擇的慧力雖強,而定力不夠,如風中之燭,雖發光明而搖擺不定,容易息滅。如阿難尊者,號稱多聞第一,但到佛入涅槃,仍未證阿羅漢果,就因爲重于多聞智慧,而定力不足。反之,如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也非佛法正道。因深定中,可以引發一種極寂靜、極微妙的特殊體驗,使身心充滿了自在、輕安、清快、妙樂之感。在這美妙的受用中,易于陶醉滿足,反而障礙智慧的趣證。所以經論常說:一般最深定境反而不能與慧相應,無法證悟。龍樹說:七地菩薩「名等定慧地」,定慧平等,才得無生法忍。到此時深入無生,是不會退失大乘的了。
439(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7(大正8,566a):甚深相者,即是空義,即是無相、無作[願]、無起、無生、無滅、無所有、無染、寂滅、遠離、涅槃義。
(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7〈57深奧品〉(大正8,343c28-344a6):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深奧處,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住是中行六波羅蜜時,具足四念處乃至具足一切種智?」佛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汝爲阿惟越致菩薩摩诃薩問是深奧處。須菩提!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無相、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染、寂滅、離、如、法性、實際、涅槃,須菩提!如是等法是爲深奧義。」
(3)印順導師《華雨集》第四冊(p.19-p.21):初期大乘的《大般若經》,與文殊相關的多數教典,是「以真如爲定量」,「皆依勝義」的。不分別、了解、觀察緣起,而直觀一切法的但名無實,而修證一切法空,一切法皆如,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明確的說:「深奧處者,空是其義,……(真)如、法性[界]、實際、涅槃,如是等法,是爲深奧義」。空(性、真)如等種種名字,無非涅槃的異名。涅槃最甚深,本是「佛法」所說的,但「皆依勝義」──無蘊、處、界,無善無惡,無凡無聖,無修無證,一切法空的深義,一般人是容易誤解的,所以《般若經》說:「爲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如化」。說一切法如幻化,涅槃也如幻化,如幻如化(依龍樹論)是譬喻空的。這是《般若經》的深義,是久學者所能信解修證的。又說「爲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那就近于「佛法」說緣起如化,涅槃不如化了。《般若經》的深義,是容易引起誤解的,所以西元二、叁世紀間,代表「初期大乘」的龍樹論,依《般若經》的一切法空與但名無實,會通了「佛法」的緣起中道,而說「因緣所生[緣起]法,我說即是空(性),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並且說:「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回歸于「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佛法」的立場。由于緣起而有,是如幻如化都無自性的,所以緣起即空。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由于一切法空,所以依緣起而成立一切。《法華經》也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空寂與緣起的統一(大乘是世間即涅槃的),龍樹成立了「中觀」的「性空唯名論」,可說通于「佛法」而又彰顯「爲久學者說」的甚深義。
440 守護:看守保護。(《漢語大詞典(叁)》,p.1295)
441(1)《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第43〉(大正11,632b24-28):「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爲四?(一)求聲聞者,但欲自利。(二)求緣覺者,喜樂少事。(叁)讀外經典路伽耶毗,文辭嚴飾。(四)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葉!是爲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2)《佛說摩诃衍寶嚴經》卷1(大正12,195a7-10):「複次迦葉!菩薩有四惡知識。雲何爲四?一者、聲聞但自饒益。二者、緣覺少義少事。叁者、世俗師典,專在言辯。四者、習彼但得世法,不獲正法。是謂迦葉!菩薩四惡知識。」
(3)《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卷1(大正12,190a8-12):「菩薩有四惡知識。何謂四?一者、教人爲羅漢道滅意。二者、教人爲辟支佛道,自守無爲。叁者、喜教人爲教道。四者、人求有學經者,持財物誘恤,不肯教人。是爲四。」
(4)《大乘寶雲經》卷7〈7 寶積品〉(大正16,277a20-25):「善男子!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何謂爲四?求聲聞者,但欲自利。求緣覺者,心樂少事。歎外經典路伽耶陀,文章嚴飾。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慕法利。善男子!是名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5)《菩提資糧論》卷6(大正32,539a26-29):「四種菩薩惡知識,應當知之。何等爲四?所謂世論者,習近種種雜辯才故。攝世財物者,不攝法故。獨覺乘者,少義利少作事故。聲聞乘者,自利行故。」
(6)《十住毗婆沙論》卷9〈19 四法品〉(大正26,67a4-8):「何等爲四種惡知識?一、求辟支佛乘心,樂少欲少事。二、求聲聞乘比丘,樂坐禅者。叁、好讀外道路伽耶經,莊嚴文頌巧問答者。四、所親近者,得世間利不得法利。」
(7)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52-p.55)。
442(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8,749b)。
(2)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49:我、人等四相,合爲一我相:無此我相,即離我相的執著而得我空。無法相,即離諸法的自性執而得法空。無非法相,即離我法二空的空相執而得空空。
443《佛光大辭典》(七)(p.6174):賢劫:梵語bhadrakalpa。音譯颰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叁劫之現在住劫。賢,梵語bhadra(跋陀),又譯作善;劫,梵語kalpa(劫波)之略稱,又譯作時分。即千佛賢聖出世之時分。全稱現在賢劫。謂現在之二十增減住劫中,有千佛賢聖出世化導,故稱爲賢劫,又稱善劫、現劫。與「過去莊嚴劫」、「未來星宿劫」合稱叁劫。《悲華經》卷五對賢劫一語有所解釋(大3,199c):「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中略)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多有貪欲、瞋恚、愚癡、憍慢衆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于世。」又據《賢劫經》、《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千佛因緣經》等載,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釋迦、彌勒以下,直至樓至等千佛,次第于賢劫中興出。
444(1)過去七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銅鍱律》「經分別」(日譯南傳一,p.13):舍利弗!拘摟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廣爲聲聞弟子說法不厭,爲弟子多說修多、祇夜、記說、伽陀、優陀南、如是語、本生、未曾有、毗陀羅;爲諸弟子製立學處,製說波羅提木叉。諸佛世尊、大聲聞等滅後,種種名、種種族、種種種、種種姓出家,後諸弟子梵行久住。
(2)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卷1(大正38,283a14-c14):「摩诃,大也。迦葉波,飲光也。略故雲迦葉。此婆羅門姓,飲光仙人種。昔有婆羅門獲證仙果,身皮金色飲蔽日月之光,尊者是彼之種。以姓標名。又迦葉身光飲日月光故以爲名。」
44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0)「欲天」:欲是物質的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這叁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統攝八部鬼神的四大王衆天,向上是忉利天(叁十叁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天,同有物質的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稱爲欲天。欲天中,與人類關系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帝釋了。他崇尚和平,愛好道德,希望人類進步。雖爲了天國的統治,偶爾也發動戰爭,但寬恕敵人,以不殺爲主。他成爲多神王國的大帝,通過鬼神而統治人間。天女圍繞,與中國傳說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來,欲天當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戀耽著諸般欲事上。在物欲與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驕奢淫佚,沈醉于糜爛的生活,而智慧與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會退落下來。從前,帝釋曾請佛說法,可是回去不久,連佛說的是什麼也忘記了。『欲爲苦本』,這種物欲享受而容易墮落的諸天,自身不保,還需要求歸依呢!
446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123-p.124):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妨從小處說起。從來說:須彌山在大海中,爲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閻浮提,東毗提诃,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鹹水海中。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層層的圍繞;最外有鐵圍山,爲一世界(橫)的邊沿。須彌山深…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