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講義▪P70

  ..續本文上一頁入大海,海拔非常高。山中間,四方有四嶽,即四大王衆天的住處。日與月,在山腰中圍繞。須彌山頂,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臣共治,所以名爲忉利──叁十叁天。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

  447(1)印順導師《唯識學探源》(p.13):取有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取是攝受執著追求的意義;因爲內心執取自我(我語取),所以在家人執取五欲(欲取),出家人(外道)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見取),與無意義的戒禁(戒禁取)。因種種執取的動力,而引發身、語、意的一切行動,不論它是貪戀或者厭離這個生命和塵世,都要招感未來叁有的果報。

  (2)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71-p.172)、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323)。

  448(1)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259-p.260):學大乘人,所有功德,悉以回向。如雲:「願以此功德,回向于一切,吾等及衆生,皆共成佛道」。一切爲佛道,爲衆生,則與佛及衆生有緣。來生得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善知識之所攝持,必也功德展轉增上。佛法中之功德,豈惡業所能及!故經謂「一曆耳根,永劫不失」。經謂發菩提心者,永不失壞。雖或墮落,以菩提心善根力故,迅即解脫。若于佛法得正知見,則「若人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曆百千生,終不墮地獄」。佛法,尤以大乘善根之殊勝,爲難可及也!善既勝惡,又不爲人天善根自誤,此所以能曆劫生死而行菩薩道也。釋迦佛初發心時,逢古釋迦佛,略申供養。以此功德,展轉增勝,乃得圓成佛道。吾人爲釋迦弟子,釋迦佛之本行,豈非學佛人最佳榜樣!

  (2)印順導師《大乘起信論講記》(p.245-p.246)。

  449 詳參閱《大智度論》卷6(大正25,107a-108a)。

  450 Subhutir,一般都用「須菩提」的音譯,然而采義譯的有支謙,譯爲「善業」;玄奘則譯爲「善現」。這因爲bhuti有存在、生起、財富、快樂、成就之意。

  451 「無诤空行須菩提」,須菩提是釋尊聲聞弟子中無诤叁昧第一及解空第一。

  (1)《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6c):佛以是般若波羅蜜甚深法,爲舍利弗說。問曰:若爾者,何以初少爲舍利弗說,後多爲須菩提說?若以智慧第一故應爲多說,複何以爲須菩提說?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須菩提于弟子中,得無诤叁昧最第一。無诤叁昧相,常觀衆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諸菩薩者,弘大誓願以度衆生,憐愍相同,是故命說。

  (2)《大智度論》卷40(大正25,356a):問曰:若爾者目連、迦葉等甚多,何以不次第皆與語?答曰:此經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是故問。須菩提雖有種種因緣,以二因緣大故。一者,好行無诤定,常慈悲衆生,雖不能廣度衆生,而常助菩薩,以菩薩事問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說空法,是故命須菩提說。

  (3)《薩婆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23,547b):無诤叁昧,此是世俗叁昧,非無漏也。诤有叁種:一、煩惱诤,二、五陰诤,叁、鬪诤。一切羅漢二種诤盡:煩惱诤、鬪诤,此二诤盡。五陰是有余故未盡,有此五陰,能發人诤;唯有無诤叁昧,能滅此诤。一切羅漢雖自無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無诤羅漢,能令彼此無诤,一切滅故,能令衆生現世得福。

  (4)《中阿含經》卷43《拘樓瘦無诤經》,大正1,703c;《大毗婆沙論》卷179,大正27,899c、900a。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26,《性空學探源》p.74、p.255,《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33,《空之探究》p.22。

  45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46-p.247:「神境通能:變多爲一,變一爲多,隱顯自在,山河石壁都不能障礙他。入水,入地,還能淩空來去,手摸日月等。」

  453(1)《大智度論》卷47,大正25,400a5-8:如佛說有四修定:一者、修是叁昧,得現在歡喜樂;二者、修定得知見,見衆生生死;叁者、修定得智慧分別;四者、修定得漏盡。

  (2)《俱舍論》卷28,大正29,150a16-18:《契經》複說四修等持:一爲住現法樂,二爲得勝知見,叁爲得分別慧,四爲諸漏永盡修叁摩地。

  (3)印順導師《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p.11-19:得現法樂住:「現法樂」是現生的,不是來生的。修習禅定者,能得到現生的禅定樂,不但是心的明淨、輕安,身體也隨定而得輕安。

  45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31-p.332):在修止過程中,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而也一定有熱觸,動觸等發現。但一直到第九住心,能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還只是類似于定,不能說已成就定。這一定要,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引發身心精進,于所緣能自在,有堪能,這才名爲止成就,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發定時,起初頂上有重觸現起,但非常舒適,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這是極猛烈的,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徹骨徹髓。當時內心大爲震動,被形容爲『身心踴躍』。等到沖動性過去,就有微妙的輕安樂,與身相應;內心依舊無功用,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這才名爲得定。從此出定以後,在行、住、坐、臥中,都有輕安及定的余勢隨逐,好象常在定中一樣。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

  45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22):在這欲界,有從生理而引發的苦受,從心理引起的憂受。一到初禅,從欲樂煩動而來的憂苦,不會再起了。那時,由于出離欲樂而生起喜樂:喜是內心的喜悅,樂是(身心的)輕安。到了二禅,雖同樣的有喜樂,但那是『定生喜樂』,不像初得離欲而生的那樣沖動。然喜悅到底是躍動的,所以進入叁禅,稱爲『離喜妙樂』,喜悅也沒有了。此定的樂受,到達了世間樂的頂點。所以形容極樂,每說『如入第叁禅樂』。當然,這是不能與解脫煩惱的『離系樂』相比的。到第四禅以上,樂受也平息了,唯是一味的平靜的舍受。這比起有沖動性的喜樂來,實在是更高的福樂!

  456「長老」的意義,請詳參《大智度論》卷22(大正25,224a-225c)。其中有偈「所謂長老相,不必以年耆,形瘦須發白,空老內無德。」

  457 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64-p.65):梵語阿蘭那,即無诤。叁昧,即系心一境的正定。無诤叁昧,從表現于外的行相說,即不與他诤執,處處隨順衆生。覺得人世間已夠苦了,我怎麼再與他诤論,加深他的苦迫呢?如從無诤叁昧的證境說,由于通達法法無自性,一切但是相依相緣的假名而來。無我,才能大悲;離去空叁昧,還有什麼無诤行呢!

  458(1)《佛說遺日摩尼寶經》: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

  (2)《佛說摩诃衍寶嚴經》:何者我、人、壽命。

  (3)《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我、人、衆生、壽者。

  (4)《大乘寶雲經》:我、人、衆生、壽者、作者、士夫、弗伽羅等。

  (請查《漢譯諸本對照》第【142】段,p.76-77)

  459《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1(大正8,221c):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思惟:菩薩但有名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識亦但有字。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衆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衆數、人者、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說。(詳參《大智度論》卷35,大正25,319b-c)

  460(1)《雜阿含》卷10(262經)(大正2,67a):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複轉還;不複見我,唯見正法」。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2)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61):從阿含看,「我無法有」,是釋尊常常說到的。如《雜含》第叁叁五經說:「有業報而無作者。」第一二○二經說:「唯有空陰聚,無是衆生者。」作者與衆生,是「我」的異名,釋尊都說它是無。業報、陰聚等「法」,卻說它是有。而第二六二經說須陀洹得法眼淨的時候,謂:「不複見我,唯見正法。」很明顯的,在聖者體驗所得的境界中,是「我無法有」的。釋尊又曾說過:「見苦則不見于我,若見于我則不見苦。」從各方面看來,「我無法有」,可說是釋尊說法的基本方式。問題是在:「我無」,所無的是什麼樣的我?「法有」,是怎樣的有?假有或實有?這在各家各派,雖作了種種的解釋,但「我無法有」,總是可以代表佛法與外道不共的特色。

  461《雜阿含》卷18(490經)(大正2,126b):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雲何爲涅槃」?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 ,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複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462《明句論》:癡(moha)怎麼能說是源于分別呢?這是因爲世尊在《緣起經》中說:「諸比丘!即使是無明(avidyA)也是有理由、有條件、有原因的。無明的因是什麼?諸比丘!非理作意(ayoniZo manaskAro)是無明的因。諸比丘!由癡所生的染汙作意(…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