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vila moha-jo manaskAro)是無明的因。」因此,無明源于分別。(La Vallee Poussin, Louis de, ed.(1970), pp.451-452)
463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61-p.162):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故鄉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純陀(Cunda)沙彌(或譯作均提、均頭),處理好了後事,帶著舍利弗的舍利(遺骨)、衣缽,來王舍城見佛。阿難聽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裏非常苦惱。那時,佛安慰阿難說:「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雜阿含經》卷24(大正2,176c)。!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身」是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後來,khandha都被寫作skandha──「蘊」,如八犍度被稱爲八蘊。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蘊」。衆生的有漏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是必朽的,終于要無常滅去的。聖者所有的無漏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並不因涅槃而就消滅了,這是無漏身,也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系念這五分法身,這才是真正的佛。沒有成佛以前,有叁十二相好的色身,但並沒有稱之爲佛。所以不應該在色相上說佛,而要在究竟的無漏五蘊功德上說(不過,五分法身是通于阿羅漢的)。如歸依佛,佛雖已入涅槃,仍舊是衆生的歸依處,就是約究竟無漏功德說的。
464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122-p.123):佛法中,現在實有者說:過去、未來是依現在而安立的。他們是以當下的剎那現在爲實有的,依現在的因果諸行,對古名今,對今名古,對現在說過去未來。離了現在,即無所謂過去未來。這也有它的相對意義:例如考古學家,因現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與及從前如何如何,沒有此,過去即無從說起。故離了現在,就不能理解過去,並無真實的過去。叁世實有論者──薩婆多部,把叁世分得清清楚楚,過去是存在的,不是現在未來;現在不是過去未來,未來也是存在的,不是過去現在。唯識家也是現在實有者,所以只知觀待現在而說過去未來,而不知觀待過去未來而說現在。《中論
觀去來品》說:「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去時,即正去的現在,離了已去與未去,是不可得的,此即顯示中觀與唯識的不同。中觀者說:過未是觀待現在而有的;同時,現在是觀待過未而有的。今試問常人:何者爲現在?恐很難得到解答。如說「現在」是上午九點鍾;或說現在是求學時代,這現在即可包括一二十年;若說「現在」是二十世紀,這「現在」可包括更多的年代了!故若沒有過去未來,也就沒有現在,所以時間不是現在實有而過未假有。離了現在,過去未來也就不可說,所以時間也不是叁世實有的。
465 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13-p.315):如來涅槃以後,還是生前一樣的存在,這便成了常見;若說如來涅槃後,什麼也沒有,這就成了斷見。這本是十四不可記中,不作答複的問題。但爲了衆生的信受,也就不能不說明這一問題。在小乘學派中,約有叁派解說不同:
一、依有部與經部說:如來涅槃後是灰身泯智的。涅槃是解脫了生死輪回的苦痛,而不再受生的,不再起此身心作用。如將樹根截斷,從此再也不會發芽生葉。如來證入涅槃,滅去有漏的身相,當然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存在了。依他們說,智慧是身心和合而發生的,身心既然沒有了,智慧當然也是泯滅不起了的。但這不是否定了如來證入涅槃,執著什麼都沒有,而是說涅槃無爲是不可思議不可分別的,不能說它有這樣那樣的。在聖典中,有很多經論,對如來的涅槃,作這一意義的解說。不過這一解說,是不容易爲一般世俗知見所信受的。
二、依上座部說:如來涅槃後是灰身而不泯智的。如來涅槃後的身相,雖然沒有了,但如來的功德智慧,是經多劫而修成的,不能說與身相也同樣的泯沒了,如來的智慧德,證入涅槃,是存在的。這說明了如來涅槃後,沒有身相的物質作用,而如來的無漏心力依然是存在的。這雖然存在,但對于有漏叁界,似不再起作用,也不再來人間度生,祇是自己圓成了究竟的功德。
叁、依大衆部說:如來的壽命、身相、神通威力,都是無量無邊遍一切處的。釋尊的雙樹入涅槃,祇是舍棄了人間的應化身,如來的真身,是永恒常在莊嚴圓滿的。這種說法,與大乘經的思想,非常一致。大乘經,特別是開示如來真常不變的經典,針對如來涅槃無色的見解,而一再說到有色。如來涅槃的相好莊嚴,屬于清淨的微細的物質,不同于一般的有漏色相。如《央掘魔羅經》說:「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這說明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的灰身。小乘是以涅槃爲無色(無智)的。《大涅槃經》也說:「舍無常色,獲得常色」。如來雖然舍棄了五蘊假合的無常之身,而獲得了常住不變的清淨色身。這在真常妙有的大乘經中,處處都如此說。
466(1)《大寶積經》卷112〈普明菩薩會〉(大正11,634a):「迦葉!真實觀者,不以空故令諸法空,但法性自空。……迦葉!非無人故名曰爲空,但空自空。……當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則爲退墮。如是迦葉!甯起我見積若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諸見依空得脫,若起空見,則不可除」。
(2)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爲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p.102):《四谛論》卷4(大正32
394c)說:「理足論說: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爲有流相相應故,一切唯苦。決定知此,是名正見」。這是以爲認識的是否正確,並非由于主觀,而在乎能符合客觀的真相。這對于境界,賦以客觀的實在性;如苦,不是主觀的想象爲苦,正由于有爲有漏相是苦的,這確乎近于初期佛教的思想。
(3)詳參: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46「自性如何有?是觀順勝義」之诠釋。
467 罥索:秋千。亦指秋千架上的繩索。(《漢語大詞典(八)》,p.1021)
468(1)印順導師《空之探究》(p.73-p.74):勝解的假想觀,是不能得究竟解脫的,但也有對治煩惱,斷除(部分)煩惱,增強心力的作用,所以釋尊應用某些方便來教導弟子。假想觀中,主要是不淨觀,如青瘀想,膿爛想,骨想等。障礙出家弟子的猛利煩惱,是淫欲愛,爲了對治貪淫,佛開示不淨觀法門。不淨,與無常、苦、無我相聯合,成爲四念處。四念處中,觀身不淨是應該先修習的。假想不淨觀,引起了副作用,由于厭患情緒的深切,有些比丘自殺,或自願爲人所殺,這是經、律一致記載的。改善不淨觀的修習,一方面,佛又開示入出息念法門;一方面,由不淨觀而轉出淨觀。如八解脫的第叁解脫,八勝處的後四勝處,十遍處的前八遍處,都是淨觀。不淨觀與淨觀,都是緣色法的,假想的勝解所成。
(2)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403):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脫。勝解觀成就,自心所見的不淨或清淨色相,與事實不符,所以是「顛倒作意」。※詳見《論事》(日譯南傳五七
388-391)。《入中論》卷3(漢院刊本一五)。
469 印順導師《性空學探源》(p.75-p.76):這裏順便談談由修定得觀慧通達正理得解脫。一切有系謂依四禅、叁無色定,可以發無漏慧;而于四禅、叁無色定的本身,純從世俗立場去看它;這是定與慧的差別論。在經中也可看出,佛說禅定,不是單爲禅定而禅定。如四無色定,是依定中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無我、可厭患而證得。有部等,說依定中可以發慧通達真理證得解脫,定的本身不是慧,定境也不是解脫。如大衆分別說系,則是多少能把握空慧的次第禅定化,所以他們立滅盡無爲,或立四無色無爲,或立第四禅的不動無爲;這「無爲」固然不是究竟解脫,然有寂然不動的境界。如滅盡定,有部謂是叁果以上聖者爲止息受想等心的煩亂而修的,把它看爲純粹的禅定;而大衆分別說系等(《成實論》也是兼取大衆分別說之義的),則謂滅定也就是煩惱滅,是第八解脫;到大乘經,如《華嚴十地經》,則說此定是七地菩薩證入諸法甚深空理的定,這也是把禅定與空慧結合成一的。修定可以通達真理得解脫,大家是共同的;不過,有的在定慧差別的立場說,有的在定慧綜合的立場說,影響大小學派的思想分流。
470(1)《品類足論》卷3(大正26,702a10-11):九十八隨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答:八十八見所斷,十修所斷。
(2)《大毗婆沙論》:
卷52(大正27,268c27-269a1):九十八隨眠中,二十八見苦所斷,苦處轉故。十九見集所斷,集處轉故。十九見滅所斷,滅處轉故。二十二見道所斷,道處轉故。十修所斷,依事轉故。
卷51(大正27,278b3-9):若具縛或乃至斷五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于見道十五心頃名預流向;若斷六品或乃至斷八品結已入正性離生,彼于見道十五心頃名一來向;若離欲染或乃至離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彼于見道十五心頃名不還向。
卷61(大正27,318a21-25):預流果位總集叁界見所斷煩惱斷得;一來果位總集叁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斷六品煩惱斷得;不還果位總集叁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九品煩惱斷得;阿羅漢果位,總集叁界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斷得。
卷90(大正27,465a15-19):或複有執,異生不能斷見所斷隨眠。有余複執,異生不能斷諸隨眠,唯能製伏。(評曰)爲遮彼意,顯諸異生能斷欲界,乃至無所有處見、修所斷隨眠,唯除有頂。
卷144(大正27,74…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