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71

  ..续本文上一页Avila moha-jo manaskAro)是无明的因。」因此,无明源于分别。(La Vallee Poussin, Louis de, ed.(1970), pp.451-452)

  463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61-p.162):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在故乡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纯陀(Cunda)沙弥(或译作均提、均头),处理好了后事,带着舍利弗的舍利(遗骨)、衣钵,来王舍城见佛。阿难听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里非常苦恼。那时,佛安慰阿难说:「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杂阿含经》卷24(大正2,176c)。!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身」是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后来,khandha都被写作skandha──「蕴」,如八犍度被称为八蕴。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蕴」。众生的有漏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这是必朽的,终于要无常灭去的。圣者所有的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并不因涅槃而就消灭了,这是无漏身,也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系念这五分法身,这才是真正的佛。没有成佛以前,有三十二相好的色身,但并没有称之为佛。所以不应该在色相上说佛,而要在究竟的无漏五蕴功德上说(不过,五分法身是通于阿罗汉的)。如归依佛,佛虽已入涅槃,仍旧是众生的归依处,就是约究竟无漏功德说的。

  464 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22-p.123):佛法中,现在实有者说:过去、未来是依现在而安立的。他们是以当下的剎那现在为实有的,依现在的因果诸行,对古名今,对今名古,对现在说过去未来。离了现在,即无所谓过去未来。这也有它的相对意义:例如考古学家,因现在掘得出土之物,能考知其多少年代与及从前如何如何,没有此,过去即无从说起。故离了现在,就不能理解过去,并无真实的过去。三世实有论者──萨婆多部,把三世分得清清楚楚,过去是存在的,不是现在未来;现在不是过去未来,未来也是存在的,不是过去现在。唯识家也是现在实有者,所以只知观待现在而说过去未来,而不知观待过去未来而说现在。《中论

  观去来品》说:「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去时,即正去的现在,离了已去与未去,是不可得的,此即显示中观与唯识的不同。中观者说:过未是观待现在而有的;同时,现在是观待过未而有的。今试问常人:何者为现在?恐很难得到解答。如说「现在」是上午九点钟;或说现在是求学时代,这现在即可包括一二十年;若说「现在」是二十世纪,这「现在」可包括更多的年代了!故若没有过去未来,也就没有现在,所以时间不是现在实有而过未假有。离了现在,过去未来也就不可说,所以时间也不是三世实有的。

  465 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13-p.315):如来涅槃以后,还是生前一样的存在,这便成了常见;若说如来涅槃后,什么也没有,这就成了断见。这本是十四不可记中,不作答复的问题。但为了众生的信受,也就不能不说明这一问题。在小乘学派中,约有三派解说不同:

  一、依有部与经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泯智的。涅槃是解脱了生死轮回的苦痛,而不再受生的,不再起此身心作用。如将树根截断,从此再也不会发芽生叶。如来证入涅槃,灭去有漏的身相,当然没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存在了。依他们说,智慧是身心和合而发生的,身心既然没有了,智慧当然也是泯灭不起了的。但这不是否定了如来证入涅槃,执着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涅槃无为是不可思议不可分别的,不能说它有这样那样的。在圣典中,有很多经论,对如来的涅槃,作这一意义的解说。不过这一解说,是不容易为一般世俗知见所信受的。

  二、依上座部说:如来涅槃后是灰身而不泯智的。如来涅槃后的身相,虽然没有了,但如来的功德智慧,是经多劫而修成的,不能说与身相也同样的泯没了,如来的智慧德,证入涅槃,是存在的。这说明了如来涅槃后,没有身相的物质作用,而如来的无漏心力依然是存在的。这虽然存在,但对于有漏三界,似不再起作用,也不再来人间度生,祇是自己圆成了究竟的功德。

  三、依大众部说:如来的寿命、身相、神通威力,都是无量无边遍一切处的。释尊的双树入涅槃,祇是舍弃了人间的应化身,如来的真身,是永恒常在庄严圆满的。这种说法,与大乘经的思想,非常一致。大乘经,特别是开示如来真常不变的经典,针对如来涅槃无色的见解,而一再说到有色。如来涅槃的相好庄严,属于清净的微细的物质,不同于一般的有漏色相。如《央掘魔罗经》说:「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这说明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涅槃的灰身。小乘是以涅槃为无色(无智)的。《大涅槃经》也说:「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如来虽然舍弃了五蕴假合的无常之身,而获得了常住不变的清净色身。这在真常妙有的大乘经中,处处都如此说。

  466(1)《大宝积经》卷112〈普明菩萨会〉(大正11,634a):「迦叶!真实观者,不以空故令诸法空,但法性自空。……迦叶!非无人故名曰为空,但空自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便依于空,是于佛法则为退堕。如是迦叶!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依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

  (2)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102):《四谛论》卷4(大正32

  394c)说:「理足论说:由境正故智正,不由智正故境正。有为有流相相应故,一切唯苦。决定知此,是名正见」。这是以为认识的是否正确,并非由于主观,而在乎能符合客观的真相。这对于境界,赋以客观的实在性;如苦,不是主观的想象为苦,正由于有为有漏相是苦的,这确乎近于初期佛教的思想。

  (3)详参: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46「自性如何有?是观顺胜义」之诠释。

  467 罥索:秋千。亦指秋千架上的绳索。(《汉语大词典(八)》,p.1021)

  468(1)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73-p.74):胜解的假想观,是不能得究竟解脱的,但也有对治烦恼,断除(部分)烦恼,增强心力的作用,所以释尊应用某些方便来教导弟子。假想观中,主要是不净观,如青瘀想,脓烂想,骨想等。障碍出家弟子的猛利烦恼,是淫欲爱,为了对治贪淫,佛开示不净观法门。不净,与无常、苦、无我相联合,成为四念处。四念处中,观身不净是应该先修习的。假想不净观,引起了副作用,由于厌患情绪的深切,有些比丘自杀,或自愿为人所杀,这是经、律一致记载的。改善不净观的修习,一方面,佛又开示入出息念法门;一方面,由不净观而转出净观。如八解脱的第三解脱,八胜处的后四胜处,十遍处的前八遍处,都是净观。不净观与净观,都是缘色法的,假想的胜解所成。

  (2)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03):胜解作意对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脱。胜解观成就,自心所见的不净或清净色相,与事实不符,所以是「颠倒作意」。※详见《论事》(日译南传五七

  388-391)。《入中论》卷3(汉院刊本一五)。

  469 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75-p.76):这里顺便谈谈由修定得观慧通达正理得解脱。一切有系谓依四禅、三无色定,可以发无漏慧;而于四禅、三无色定的本身,纯从世俗立场去看它;这是定与慧的差别论。在经中也可看出,佛说禅定,不是单为禅定而禅定。如四无色定,是依定中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无我、可厌患而证得。有部等,说依定中可以发慧通达真理证得解脱,定的本身不是慧,定境也不是解脱。如大众分别说系,则是多少能把握空慧的次第禅定化,所以他们立灭尽无为,或立四无色无为,或立第四禅的不动无为;这「无为」固然不是究竟解脱,然有寂然不动的境界。如灭尽定,有部谓是三果以上圣者为止息受想等心的烦乱而修的,把它看为纯粹的禅定;而大众分别说系等(《成实论》也是兼取大众分别说之义的),则谓灭定也就是烦恼灭,是第八解脱;到大乘经,如《华严十地经》,则说此定是七地菩萨证入诸法甚深空理的定,这也是把禅定与空慧结合成一的。修定可以通达真理得解脱,大家是共同的;不过,有的在定慧差别的立场说,有的在定慧综合的立场说,影响大小学派的思想分流。

  470(1)《品类足论》卷3(大正26,702a10-11):九十八随眠,几见所断,几修所断?答:八十八见所断,十修所断。

  (2)《大毗婆沙论》:

  卷52(大正27,268c27-269a1):九十八随眠中,二十八见苦所断,苦处转故。十九见集所断,集处转故。十九见灭所断,灭处转故。二十二见道所断,道处转故。十修所断,依事转故。

  卷51(大正27,278b3-9):若具缚或乃至断五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预流向;若断六品或乃至断八品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一来向;若离欲染或乃至离无所有处染已入正性离生,彼于见道十五心顷名不还向。

  卷61(大正27,318a21-25):预流果位总集三界见所断烦恼断得;一来果位总集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断六品烦恼断得;不还果位总集三界见所断,及欲界修所断九品烦恼断得;阿罗汉果位,总集三界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断得。

  卷90(大正27,465a15-19):或复有执,异生不能断见所断随眠。有余复执,异生不能断诸随眠,唯能制伏。(评曰)为遮彼意,显诸异生能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见、修所断随眠,唯除有顶。

  卷144(大正27,74…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