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始結集,是不切實際,而不免引起副作用的!
425(1)《雜阿含》卷1(5經)(大正2,1b):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斷苦。于色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得解脫者,則能斷苦」。
(2)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1-p.32):佛與聖弟子達到究竟解脫的,稱爲阿羅漢,有慧解脫,俱解脫二類。依慧得解脫,名慧解脫;心離煩惱而得解脫,名心解脫:這二者,本是一切阿羅漢所共通的。由于心是定的異名,所以分爲慧解脫,及(心與慧)俱解脫二類。佛爲須深說: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禅,也沒有(五)神通,是以法住智通達緣起而得解脫的。俱解脫得四禅、無色定、滅盡定,依禅而引發神通,見法涅槃。如從離煩惱,得漏盡智而解脫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426(1)《赤銅鍱律》「大品」(日譯南傳叁,p.21):具壽憍陳如遠塵離垢法眼生: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2)另參《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15(大正22,104c)。
(3)《大毗婆沙論》卷115(大正27,599b-c)引經說:「若諸有情成就六法,雖聞如來所證所說法毗奈耶,而不堪任遠塵離垢,于諸法中,生淨法眼。何等爲六?一、煩惱障,二、業障,叁、異熟(報)障,四、不信,五、不樂(欲),六、惡慧」。---所引經文,與《增支部》「六集」相同。(日譯南傳二十,p.206-207)。另外,《大毗婆沙論》卷5(大正27,24a3-9)外人引經說:如世尊說:「若有一類成就六法,于現法中,必不能得遠塵離垢,于諸法中生淨法眼,雲何六法?一、不樂聞法;二、雖聞說法而不囑耳;叁、雖囑耳聽,而不安住奉行教心;四、于未證善法不勤求證;五、于已證善法不勤守護;六、不成就順忍,應知白品與此相違。」
(4)《大毗婆沙論》卷182(大正27,913b7):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纏垢。
(5)《瑜伽師地論》卷83(大正30,763c11-15):複次,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粗重;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又複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粗重。
(6)《瑜伽師地論》卷86(大正30,778c8-13):複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系故,名爲「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系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7)《披尋記》(四)p.2499:「遠離塵垢等者:加位行中諸無漏智,是名生未究竟。于暖頂位,能障現觀粗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是名爲塵。忍智生已,能斷如是粗品我慢現行,然所依中,見道所斷諸煩惱品逼切粗重猶未永斷,是名垢。入現觀時,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
427(1)《大智度論》卷7(大正25,112b18-20):慧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現前了了知。
(2)《大智度論》卷40(大正25,349a26-b4):菩薩摩诃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衆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愍;學諸禅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衆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衆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衆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衆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
(3)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83):慧眼,即知實相慧,此慧能徹見諸法的如實相,所以名慧眼。阿含經中,稱爲法眼,法即實相的異名,與此所說的慧眼同一;與大乘經中的法眼不同。須菩提所說慧眼,即指聲聞的證智。
428《大毗婆沙論》卷66(大正27,343c8-14):遠塵離垢于諸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叁果。謂諸具縛及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心、慧解脫者,即是令得阿羅漢果。
429(1)《妙法蓮華經》卷1〈2方便品〉(大正9,7a5-11):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叁請,豈得不說。汝今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
(2)《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9,7b26-c9):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91-p.92):有了小乘的功德爲依據,那在學大乘法求空法時,才能穩當。有些人以爲:《法華經》說一乘,一切衆生成佛;學習小乘而終究回入大乘,那就學大乘法好了,何必再先學小乘?香港有一位老法師,對《法華經》有獨特的見解。他以爲,開權顯實,即是開除權法而顯實法,不要小乘之權,獨顯一乘的真實。這是最使人誤解,學大乘一乘,即不要小乘了。但佛爲什麼要說唯一乘才是究竟,才能成佛?爲什麼到最後不說叁乘而說一佛乘?要知道,佛說一乘,不是一般性的,是爲身心清淨的衆生,有資格受大乘法而如是說的。佛並沒有一開始即說唯有一佛乘。如《法華經》中,佛從叁昧起,贊歎諸佛智慧甚深無量,不可思議。舍利弗請佛說法,佛再叁止之,到舍利弗殷勤叁請,才許可宣說。那時,五百增上慢人退席,佛說「退亦佳矣」!那時的法會大衆,都是大乘根性,才宣說唯一佛乘。佛不曾開口教人學大乘,而確是因機施教,而漸漸引入,到此階段,才爲宣說一大乘法。換言之,小乘雖不究竟,但有適應性,對這樣根性的衆生,就必須說此法。
(4)印順導師《般若經講記》(p.61):明心菩提所證的諸相非相,是叁乘所共入的。上文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十地經》也說二乘能得此無分別法性,所以再引聲聞的自證來證成。《般若經》是教化菩薩的,但也密化聲聞,不要妄執法相非法相,自稱阿羅漢!要知道:般若空爲不二門,要是親證聖果的,一定會信解佛說的無我相、無法相、無非法相。《法華經》以此平等大慧爲一乘的根柢,所以也說:除去增上慢人,真阿羅漢是決會信受的。所以《般若經》說:二乘的智與斷,都是菩薩無生法忍。這是以聲聞例證菩薩聖境,也即密化聲聞回心大乘。
430 信順:真實而通達。(《漢語大詞典(一)》,p.1414)
431 索然:引申爲無興味。(《漢語大詞典(九)》,p.746)
432 啓白:陳述;禀告。(《漢語大詞典(叁)》,p.394)
433《大毗婆沙論》卷80(大正27,411b-412a):問:何故名靜慮?爲能斷結故名靜慮。爲能正觀故名靜慮。若能斷結故名靜慮,則無色定亦能斷結應名靜慮。若能正觀故名靜慮,則欲界叁摩地亦能正觀,應名靜慮。……如是說者:要具二義方名靜慮,謂能斷結及能正觀。欲界叁摩地雖能正觀而不能斷結,諸無色定雖能斷結而不能正觀,故非靜慮。複次,若能遍觀、遍斷結者名爲靜慮。欲界叁摩地雖能遍觀而不能遍斷結,諸無色定二義俱無,故非靜慮。複次,若能靜息一切煩惱,及能思慮一切所緣名爲靜慮。欲界叁摩地雖能思慮一切所緣,不能靜息一切煩惱,諸無色定兩義都無,故非靜慮。複次,諸無色定有靜無慮,欲界叁摩地有慮無靜,色定俱有故名靜慮。靜謂等引,慮謂遍觀,故名靜慮。
434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122):說到定法的淺深階段,先是四根本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禅是梵語,靜慮的意思,比較的定慧均等,所以佛法是特別重視此禅的。
435《傳燈錄》(大正51,240c):南嶽懷讓:「道一住傳法院,常日坐禅。師知是法器,往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一曰: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得成鏡耶?師曰:坐禅豈得成佛耶?一曰:如何即是?師曰:如人駕車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非達其理」。(《新修科分六學僧傳》卷5,卍續77,108a9-17)
436《南山律學辭典》(p.1075a4-b5)「增上慢」:戒本疏
四波羅夷法:「(一、正釋)增上慢者,無漏正道,出過相有,名爲增上。然于增上之法,未得謂得,名之爲慢。(二、引緣)十誦雲,久在山林,不睹妙色,暫伏煩惱,自謂永無,故生慢告;後近城傍,見色起染,知己是凡;更加精進,果成羅漢。佛言,犯吉障道。」行宗記釋雲:「正釋中,初釋增上,即目聖道。然下,釋慢,謂不進求。緣中,妙即好也。境虛心實,但…
《《寶積經講記》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