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60

  ..续本文上一页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另参《正法华经》卷1〈善权品第2〉,大正9,69c21-70a3)

  328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76):三学,应称为『三增上学』,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定)学,增上慧学。增上,是有力的,能为他所因依的意思。因为三学有相依相因的关系,是求解脱者必不可缺的学程。决没有不修戒而能成就定,不修定而能成就慧,不修慧而能得解脱的道理。

  329 印顺导师《学佛三要》(p.125):佛法能内证身心的无我,外达自他的无我,而不像儒墨的缺乏向内的深观,而只是体会得向外的无敌、无人。不能内观无我,即违反了事理的真相,不免为我我所执所歪曲。

  330 驰骋:纵马疾驰;奔驰。(《汉语大词典(十二)》,p.801)

  331(1)《杂阿含经》卷28(795经)(大正2,205b):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沙门义。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义?谓贪欲永尽,瞋恚、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沙门义」。

  (2)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139):沙门是梵语,勤息的意思,是各种出家者的通称。

  (3)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985):如沙门(Zraman),是当时出家者的通称。然佛说「沙门法」、「沙门义」,沙门要有实际的内容,否则就是假名沙门了。

  332 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221):婆罗门的意义是净行,佛每以真正出家修证的为婆罗门,这并非指一般的婆罗门而说。

  333 印顺导师《药师经讲记》(p.34):婆罗门:译为净行,是印度四阶级之一,他们不事耕种,不做生意,也不做工,专门执行祭祀的职务。印度极重视祭祀,而祭祀也有一定祭法,必须聘请专门人才──祭师,方能如法举行。因此,印度社会,就产生一种地位极高的宗教师阶级──婆罗门阶级。

  334(1)《杂阿含经》卷9(250经)(大正2,60b)说黑牛系白牛的譬喻,关键在于中间的轭,若系鞅者,是彼系缚。也因此,非眼等系色,非色等系眼,中间欲贪,是其系也。

  (2)《瑜伽师地论》卷91(大正30,815b):复次、于内、外处,若有欲贪境界现前,或不现前,而其诸根不能弃舍,故名为缚。若无欲贪,设有境界正现在前,诸根于彼尚能弃舍,况不现前,故名解脱。

  (3)另详参阅:印顺导师《佛法概论》,pp.81-82。

  335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75-p.76):地狱,傍生,饿鬼,人,天,总名为「五趣」。众生从无始以来,就随着业力的善恶,常在这五趣中流转,一生一生的延续不已。趣,是趣向,就是随业而往生的所在;有此五类,所以名五趣。或者加上阿修罗(译意为非天)为六道,道就是趣的别译。大小乘经论中,或说五趣,或说六趣。

  336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83):地狱,梵语捺洛迦,是苦处的意思。地狱分四类,共为十八地狱。一、主要而根本的,是八大地狱;由于猛火的烧然,受着极热的苦迫,所以也叫八热地狱。……八大地狱是: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号叫,炎热,极热,无间。

  337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85):八寒地狱:或说从八大地狱──地球中心横去到外边;或说在铁围山的那边。铁围山,为这一世界──地球的边缘,据说是日月所不易照到,寒冷无比。所以推断寒地狱在南北极,大概是不会错的。八寒地狱是:疱,疱裂;[口歇]哳咤,郝郝凡,虎虎凡(这三处,依寒冷的呼号声得名);青莲,红莲,大红莲(这三处,依肤色及破裂情形得名)。

  338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84-p.85):近边地狱,也叫游增地狱。这在八大地狱的附近边缘,是热地狱的流类。每一大地狱,都有四门;从每一门出来,又都有同样的四种地狱。这样,每一地狱有四门,每门有四地狱,就共有十六地狱;八大地狱都如此,就总有一百二十八地狱。八大地狱的众生,受苦完了,从每一门出来,就又必然的周「遍游历」这四地狱,从一处到一处,增受苦迫,所以也叫做游增。四地狱是:一、煻煨,这是火热的灰坑。二、尸粪,这是粪泥坑,坑中有类似粪蛆的利觜虫。三、锋刃,这又有三处:1.刀刃路;2.剑叶林,这里有恶狗;3.铁刺林,这里有铁觜的大鸟──这三处,同受刀箭的苦害。四、无极河,这是沸热的灰水,落在里面,如油镬中煎豆一样。(还有孤独地狱等。详参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85)

  339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88-p.89):三恶趣中的饿鬼,依字面而说,就可知道是受着常患饥渴苦迫的众生。饿鬼是五趣之一,与我国俗说的人死为鬼不同。佛法中说:饿鬼有三大类:无财的,少财的,多财的。无财鬼也有三类:1.炬口(就是焰口),饮食入口,就化为火焰。2.针口,咽喉细小如针,饮食无法咽下去。3.臭口,满口腐烂发臭,不能饮食。少财鬼,是多少可以饮食的,也有三类:1.针毛,2.臭毛,3.瘿,都因身体的特征得名。有的遇到饮食,就化为脓血不净;或专食痰唾尿屎等不净。依这一类说,所以是吞啖「不净以为食」物的。多财鬼,享受得相当丰富的,也有三类:1.弃者,专受人类祭祀而生活的;这与我国传说的神道相近。2.失者,是以人间遗失的物品为生的。这二类,有时也还要遭遇饥渴的苦迫。3.大势,那是夜叉、罗剎等大力鬼王,享受与天福相近。虽有这种种,而多数的无财、少财鬼,都是患着极度饥饿的,因此总名为饿鬼。

  340 禽:兽的总名。鸟类。泛称鸟兽。(《汉语大词典(一)》,p.1587)

  341 兽:一般指四足、全身生毛的哺乳动物。(《汉语大词典(五)》,p.131)

  342 鳞:鱼类、爬行类和少数哺乳类动物密排于身体表层的衍生物,具有保护作用。鱼的代称。泛指有鳞甲的动物。比喻形状似鳞片之物。(《汉语大词典(十二)》,p.1260)

  343 介:指有甲壳的虫类或水族。(《汉语大词典(一)》,p.1071)

  344(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76):阿修罗多住在大海中,为数不多,所以如摄在鬼趣或傍生趣,就合为五趣了。

  (2)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73):阿修罗──译为非天,是有天的福报而没有天的德性者。

  (3)印顺导师《佛在人间》(p.84-p.85):…顶有意思的,是阿修罗与帝释了。他俩本来是亲戚,阿修罗的女儿,嫁给帝释。照印度的传说:阿修罗本来住在须弥山顶的,是从前的忉利天主,后来被天帝释撵走了,阿修罗便住在须弥山脚下的海边,彼此间结下了怨仇。这等于世间的强国,并吞弱国,或新来的民族驱逐土著而占有他的土地一样。他们是时常作战的,帝释胜了,将阿修罗的女儿掳来做妻妾;阿修罗也时刻惦念天上的美满生活,动不动就打上来,想夺回他的原地。这故事,在印度是有事实背景的。阿修罗有两大毛病:一、疑,帝释有时与他谈和平,他因为过去的经验,憎厌帝释的狡诈,对他存着绝对不信任的心理,所以造成猜疑的原因,全是由于仇恨。如德国与法国一样,两国是不易取得互信而合作的。他猜疑成性,连佛说的也不相信。佛对他说四谛,他疑佛对帝释说五谛;佛对他说八正道,他又疑佛对帝释说九正道。二、嫉妒,他怀念须弥山的光荣如意,非常嫉妒战胜了他的帝释。由此猜疑与嫉妒,养成好战的心理。帝释与他的特性相反:一、提倡和平,推行正法。帝释是既得利益的保持者,他当然重视和平。将人的领土夺来了,与人谈和平,无怪阿修罗不信任他。他的推行正法,也像治国者的文教治国。二、他是享乐者,与那些天女们,盘桓在一起,到了穷奢极侈的享受境地,这如文明成熟而走向靡烂衰落一样。传说他到人间来从佛听法,但一回到天国,什么也忘失了。世间的高贵尊荣者,为享受五欲而没落,对人生崇高的理想,自利利他的事业,也想不起去做了。

  (4)《大毗婆沙论》卷172,大正27,868a-c:已说五趣一一差别。于彼中有阿素洛今当说,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

  问:何故名阿素洛?

  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政故。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谓世界初成时诸阿素洛先住苏迷卢顶,后有极光净天寿尽业尽福尽故,从彼天殁来生是中,胜妙宫殿自然而出,诸阿素洛心生嫉恚即便避之。此后复有第二天生彼更移处,如是乃至三十三天遍妙高山顶次第而住,彼极瞋恚即便退下。然诸天众于初生时咸指之言:此非我类!此非我类!由斯展转名非同类。复由生嫉恚故形不端政,即以此故名非端政。……

  问:诸阿素洛何趣所摄?

  答:有说:「是天趣摄。」

  问:若尔,何故不能入正性离生?答:谄曲所覆故。其事云何?答:彼常疑佛朋党诸天:若佛为其说四念住,彼作是念:佛为我等说四念住,必为诸天说五念住。乃至若佛为说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念:佛为我等说三十七,必为诸天说三十八。以为如是谄曲心所覆故,不能入正性离生。复次,不可以不能入正性离生故,便谓恶趣所摄。如诸达絮及篾戾车人亦不能入正性离生,而非恶趣所摄。彼亦应尔。

  如是说者:「是鬼趣摄。」

  问:若尔,何故经说:「帝释语毗摩质怛罗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处天?」答:帝释应言:汝本是此处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妇公故,作此爱语。又,令设芝闻生…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