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积经讲记》讲义▪P59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了。

  315(1)《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3b):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着、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持戒。

  (2)《大智度论》卷14(大正25,163c):复次,若菩萨于罪、不罪不可得故,是时,名为尸罗波罗蜜。问曰:若舍恶行善,是为持戒,云何言「罪、不罪不可得」?答曰:非谓邪见、麁心言「不可得」也;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无故,不罪亦不可得。复次,众生不可得故,杀罪亦不可得;罪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何以故?以有杀罪故,则有戒;若无杀罪,则亦无戒。

  31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296(大正6,508c):佛言:如是!持戒、犯戒不可得故。

  317(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51c。

  (2)印顺导师《般若经讲记》(p.124-p.125):一切法虽同归于无得空平等性,但毕竟空中不碍一切。一切的缘起法相,有迷悟,有染净,因为性空,所以有此种种差别,如《中论》所说。所以佛又对须菩提说:无上遍正觉,虽同于一切法,本性空寂,平等平等。但依即空的缘起,因果宛然。无上遍正觉,要备两大法门而圆成:一、以般若空慧,通达法空平等性,不取着我等四相。二、修习施、戒、忍等一切善法,积集无边福德。此所修的一切善法──自利利他,以般若无我慧,能通达三轮体空,无所取着。般若摄导方便,方便助成般若,庄严平等法性,圆证无上遍正觉。法性如空,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如幻如化,都无所得。然而,不加功用,不广集资粮,不发菩提心,不修利他行,还是不会成佛的!

  318《四谛论》卷4(大正32,393b):云何但道名为圣,不说余助道者?答:同一相故,皆名为圣,譬如火性。复次,同一解脱味故,譬如海水同一咸味。

  319《天台传佛心印记》(大正46,935c):…有人云:即心是佛,真心耶?妄心耶?答:真心也。又有人云: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此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云报化非真佛。…

  320 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45-p.452):诸佛说法,是有事理依据的,这就是依二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第一,以世俗谛;第二,以第一义谛。二谛是佛法的大纲,外人不信解空,也就是没有能够理解如来大法的纲宗。《十二门论》说:『汝闻世谛谓是第一义谛』。《阿含经》中有《胜义空经》,显然以空为胜义谛;又说因缘假名,所以知因果假名是世俗法。外人不见佛法大宗,把色、声、香、味、触等因果假名,看作诸法的胜义,以为是自性有、真实有的。这才听说胜义一切皆空,以为拨无一切,破坏三宝、四谛。这是把一切世俗有,看作胜义有了。他们不知何以说有,也不知何以说空;不懂二谛,结果自然要反对空了。……解脱生死,在通达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毕竟空性。凡常的世俗谛,是众生的生死事。就是戒、定、慧学,如见有自性,以为不空,也还是不能解脱生死的。这样,说第一义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世俗谛?这不知二谛有密切的关系。性空的所以为性空,是依世俗缘起而显示的;如不明因缘义,如何能成立无自性空?如没有缘起,空与什么没有的邪见,就不能分别。不依世俗说法,不明业果生死事,怎么会有解脱?所以二谛有同等的重要。如不能分别这二谛相互的关系,那对于甚深的佛法,就不能知道他的真实义了。第一义是依世俗显示的,假使不依世俗谛开显,就不能得到第一义谛。修行观察,要依世俗谛;言说显示,也要依世俗谛。言语就是世俗;不依言语世俗,怎能使人知道第一义谛?佛说法的究竟目的,在使人通达空性,得第一义;所以要通达第一义,因为若不得第一义,就不能得到涅槃了。涅槃,是第一义谛的实证。涅槃与第一义二者,依空性说,没有差别的;约离一切虚妄颠倒而得解脱说,涅槃是果,胜义是境。胜义,不唯指最高无上的真胜义智,如但指无漏的胜义智,那就与世俗失却连络。所以,解说性空的言教,这是随顺胜义的言教;有漏的观慧,学观空性,这是随顺胜义的观慧。前者是文字般若,后者是观照般若。这二种,虽是世俗的,却随顺般若胜义,才能趣入真的实相般若──真胜义谛。如没有随顺胜义的文字般若,趣向胜义的观照般若,实相与世俗就脱节了。所以本文说,依世俗得胜义,依胜义得涅槃。因为如此,实相不二,而佛陀却以二谛开宗。如实有论者的偏执真实有,实在是不够理解佛法。

  321《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9b):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322 印顺导师《如来藏之研究》(p.132-p.133):般涅槃四德中,我最为特出,而是传统佛教所难以信受的。从释尊说法以来,佛法一贯的宣说无我;「诸法无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无我来印定为是佛法的(与外道说不同)。部派佛教中,犊子部等立「我」。被称为附佛法外道。然犊子部与说转部,成立「我」论的目的,是为了成立生死流转,从系缚到解脱的联系,而不是以「我」为真理,为证悟的内容。所以初期大乘的《宝积经》,虽说「圣性」是常、是乐、是净,还是说无我,如《大宝积经》卷112〈普明菩萨会〉(大正11,635c)说:「是性常住,诸法常如故。是性安乐,涅槃为第一故。是性清净,离一切相故。是性无我,求我不可得故」。到了如来藏说兴起,揭示如来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乘佛教界、可说是划时代的变化,意义太不平常了!如约因圆果满的如来,说如来涅槃界有「我」德,还可以说我是「自在」义,以佛果的「八自在」来解说。但如来藏说的宏传者,从如来的常、乐、我、净,说到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我。从如来而说到我,如来性就是我,这不能不回忆到释尊的时代,世俗所说的「如来」,有与神「我」的同样意义。如来与我,神教所说的梵与我,不是非常类似吗?佛法渐渐的进入「佛梵同化」的时代。

  323 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6。

  324 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p.358-360。印顺导师《性空学探源》,p.60-72。

  325 印顺导师《宝积经讲记》,p.119-120。

  326(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0〈法称品第37〉(大正8,292b27-c14):尔时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过去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诸佛弟子亦因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未来现在世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来现在诸佛弟子,亦因是般若波罗蜜得须陀洹道乃至辟支佛道。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义,以无相法故;无生无灭法故;无垢无净法故;无作无起、不入不出、不增不损、不取不舍法故。以俗法故非第一义。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无相、非世间非出世间、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非善非不善、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何以故?憍尸迦!般若波罗蜜不取声闻、辟支佛法,亦不舍凡人法。」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5〈成办品第50〉(大正8,328b):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忍、欲、思惟筹量。何以故?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3)《大智度论》卷71,大正25,555a3-24:是时,诸天子赞叹般若波罗蜜,及行般若波罗蜜者,作是言:若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作信行、法行,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断。智者十智;断者二种断:有残断,无残断。学人有残断,无学人无残断。不如是菩萨一日行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诸贤圣智、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问曰:若诸贤圣智、断,即是无生忍者,何以言不如?

  答曰:信行等人,无大悲,舍众生故不如。无方便力,不能于涅槃自反。譬如众水会恒河,俱入大海;欲入海时,水势凑急,众生在中,无能自反,唯有大力者乃能自出。复次,诸余贤圣智、断成就,菩萨始得无生忍而力能过之,是故胜。智、断功德虽成就,不及菩萨初忍。譬如大臣,功业虽大,不及太子。复次,暖、顶、忍法,是小乘初门;菩萨法忍,是大乘初门。声闻、辟支佛虽终成,尚不及菩萨初入道门,何况成佛!

  问曰:声闻、辟支佛法,是小乘,菩萨是大乘,云何言二乘智、断即是菩萨无生忍?

  答曰:所缘同,如、法性、实际亦同,利钝智慧为异。又有无量功德,及大悲心守护故胜。

  (4)参见:(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2〈通学品第74〉(大正8,381b23-c2)(《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59c5-13)。(论)《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16-24。

  327《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9,7b26-c9: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

《《宝积经讲记》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